豇豆角斑病

豇豆角斑病

主要為害葉片和豆莢,一般發生在開花期,葉片上產生多角形灰色病斑,大小5~8mm,後變灰褐色至紫褐色,濕度大時葉背簇生灰紫色霉層,豆莢染病,病斑較大,灰褐色至紫褐色,不下陷,濕度大時也生霉物.Isariopsis griseola稱灰擬棒束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無色或淡黃褐色,直立或密集成串,不分枝,彎曲少或無,頂端鈍圓有小孢子痕。分生孢子頂生或側生,圓筒形,倒棍棒形或長梭形,基部鈍圓平截,頂部略細,無色至淡褐色,微彎。

基本信息

中文名:豇豆角斑病
..

英文名:Cowpeaangularleafspot
病原中文名:灰擬棒束孢,褐柱絲霉
病原拉丁學名:IsariopsisgriseolaSacc.稱灰擬棒束孢,和phaeoisariopsisgriseola(Sacc.)Fr.褐柱絲霉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豇豆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為害症狀

豇豆角斑病主要為害葉片,一般發生在開花期後,葉片上產生多角形灰色病斑,大小5~8毫米,後變灰褐色至紫褐色,濕度大時葉背簇生灰紫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莢染病,病斑較大,灰褐色至紫褐色,不凹陷,濕度大時也生霉狀物。

病原形態特徵

IsariopsisgriseolaSacc.稱灰擬棒束孢,和phaeoisariopsisgriseola(Sacc.)Fr.褐柱絲霉,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無色或淡黃褐色,直立或密集成束,不分枝,屈曲少或無,頂端鈍圓有小孢子痕,大小68.6~134.75×2.7~4.4微米。分生孢子圓筒形或長梭形,基部鈍圓平截,頂部略細,頂生或側生,無色至淺褐色,微彎,具0~5個隔膜,大小26.95~66.15×4.9~7.35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塊或分生孢子在種子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為害葉片,病部產生的分子孢子進行再侵染,擴大為害,秋季為害豆莢,侵染種子,則潛伏在種子上越冬。秋季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無病株留種,種子帶菌可用45℃溫水浸種10分鐘進行消毒。
(2)有條件的應實行輪作,發病重的地塊,收穫後及時深翻。
(3)發病初期噴灑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4)開花期噴灑植物動力2003營養液1000倍液。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