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灰斑病

豇豆灰斑病

豇豆灰斑病發生在生長後期,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為害莖、莢。初多在葉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褪綠斑,後變成黃色至黃褐色,有些斑塊擴展後可形成褐色至紫褐色輪紋斑,有的可融合成大斑,以分生孢子叢或菌絲體在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菌絲或孢子在病殘體上可存活半年。 防治方法:(1)徹底清除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2)與非豆類作物實行2~3年輪作。(3)利用抗病品種, (4)搞好溫濕度管理,注意排濕,改善通風透氣性能。(5)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為害症狀

豇豆灰斑病發生在生長後期,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為害莖、莢。初多在葉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褪綠斑,後變成黃色至黃褐色,有些斑塊擴展後可形成褐色至紫褐色輪紋斑,有的可融合成大斑,直徑1~

19毫米,有的與豇豆紅斑病混合為害,致葉片早落,別於豇豆輪紋病

病原形態特徵

山扁豆生棒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從匍匐菌絲上生出,基部稍細梗端有時膨大,長約600微米;孢梗多單生,淺欖褐色,直立,具隔2~21個,基部色較深,有時分枝,大小57.5~330×5.5~10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形,無色或淺褐色,頂生,具2~16個隔膜,大小20~175×6~17.5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分生孢子叢或菌絲體在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菌絲或孢子在病殘體上可存活半年。此外,病菌還可產生厚垣孢子及菌核,度過不良環境。翌年產出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飛濺傳播,進行初侵染;病部新生的孢子進行再侵染。在生長季節,再侵染多次發生,使病害逐漸蔓延。病菌侵入後經幾天潛育即發病,高濕或通風透氣不良易發病,25~27℃及飽和濕度條件下發病重。溫差大有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

(1)徹底清除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
(2)與非豆類作物實行2~3年輪作。
(3)利用抗病品種。
(4)搞好溫濕度管理,注意排濕,改善通風透氣性能。
(5)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