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
豇豆、大豆等豆科作物。
為害特點
幼蟲食葉,嚴重時將全株葉片吃光,不能結莢。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40~45mm,翅展100~120mm。體、翅黃褐色,頭及胸部有較細的暗褐色背線,腹部背面各節後緣有棕黑色橫紋。前翅狹長,前緣近中央有較大的半圓形褐綠色斑,中室橫脈處有一個淡白色小點,內橫線及中橫線不明顯,外橫線呈褐綠色波紋,沿R:有褐綠色縱帶,近外緣呈扇形,頂角有一條暗褐色斜紋,將頂角分為二等分;後翅暗褐色,基部上方有超色斑。卵橢圓形,2~3mm,初產黃白色,後轉褐色。老熟幼蟲體長約90mm,黃綠色,體表密生黃色小突起。胸足橙褐色。腹部兩側各有7條向背後傾斜的黃白色條紋,臀背具尾角一個。蛹長約50mm,寬18mm,紅褐色。頭部口器明顯突出,略呈鉤狀,喙與蛹體緊貼,末端露出。5~7腹節的氣孔前方各有一氣孔溝,當腹節活動時可因摩擦而微微發出聲響;臀棘三角形,具許多粒狀突起。本種的另一亞種為南方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bilineata(Walker),分布於浙江、華南。前翅色深,一年只一代,僅發現取食豆科葛屬及黎豆屬植物。
生活習性
在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年發生1代,湖北年發生2代,均以老熟幼蟲在9~12cm土層越冬。翌春移動至表土層化蛹。一代發生區,一般在6月中旬化蛹,7月上旬為羽化盛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為成蟲產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為幼蟲發生盛期,9月上旬幼蟲老熟入土越冬。二代發生期,5月上中旬化蛹和羽化,第一代幼蟲發生於5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幼蟲發生於7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年以8月中下旬為害最烈,9月中旬後老熟幼蟲入土越冬。成蟲飛翔力很強,但趨光性不強,喜在空曠而生長茂密的豆田產。
防治方法
⒈農業防治
⑴選種抗蟲品種,在種植大豆時,選用成熟晚、稈硬、皮厚、抗澇性強的品種,可以減輕豆天蛾的為害。
⑵及時秋耕、冬灌,降低越冬基數。
⑶水旱輪作,儘量避免連作豆科植物,可以減輕為害。
⒉物理防治
利用成蟲較強的趨光性,設定黑光燈誘殺成蟲,可以減少豆田的落卵量。
⒊生物防治
用殺螟桿菌或青蟲菌(每克含孢子量80~100億)稀釋500~700倍液,每畝用菌液50千克。
⒋藥劑防治
⑴噴粉用2.5%敵百蟲粉劑或2%西維因粉劑,每畝噴2~2.5千克。
⑵噴霧用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或45%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劑5000倍液,每畝噴藥液7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