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店鎮簡介
襄陽市太平店鎮是一個具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古鎮,原名“青泥灣”,又稱半扎店,秦時即設有建制,為南陽郡山都縣治所所在地。公元1360年(元至二十 年),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劉福通率部路過半扎店時,見此地戲台高搭,鼓樂喧天,市面繁榮,遂連嘆“太平之店也”!太平店由此得名。鎮內現有百年老街、千年古樹以及大批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古建築,全鎮版圖面積23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1萬畝,宜林山灘8萬餘畝,共轄42個村,3個社區,34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4萬。2006年全鎮GDP2.0477億元,工農業產值6.5億,其中工業產值3.5億元,農業產值3億元;企業總產值4.8億元,實現銷售收4.1億元,利稅2159萬元,自營出口153萬美元。全口徑財政收入20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50元,城鎮居民純收入5000元。小城鎮建城區面積4.6平方公里,城鎮人口4.5萬人,城市化率達40%。已建成居民小區7個,貫通街道16條27公里,鎮中心主幹道路燈鋪裝率100%,通電率100%,自來水普及率85%,燃氣普及率80%,綠化覆蓋率30%,每百人擁有電話11門,病床位1.5張,現代小城市框架基本構成,轄4個居委會、42個村委會:東街、西街、共建街、大市場、郭崗、小樊、瀋河、劉河、喬崗、蘆灣、邵樓、王台、龍巷、小龍洲、蔡崗、五板橋、田山、嚴灣、合心、龔洲、楊旗營、胥營、高田、王堤、茶庵、錢徐會、梁莊、大沖、李集、晏樓、崔灣、宋閘、徐堤、曾崗、徐莊、肖笆、石河、園藝場、李家灣、龍李村、朱坡會、張園、徐營、莫崗、杜灣、孫蔡。
建制沿革
太平店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據考證,自秦朝以來,穿越兩千年歲月滄桑,見證了歷朝歷代興衰存亡。過去這裡人稱“青泥灣”,公元1368年,元未農民起義軍領袖劉福通率部路過,“但見沿途百姓慌恐四逃,民不聊生,唯此地戲台高搭,鼓鑼喧天,市面繁榮,堪稱太平,遂連嘆太平之店也!”太平店由此得名並沿用至今。如今,這裡保存完好的百年老街,明清古道,為太平店鎮建設增添了深厚的歷史底蘊,江西會館,王家當鋪,無不映射出這片土地昔日商賈雲集的繁華與喧囂。
太平店又稱太平鎮,古稱山都,戰國時期為南陽之赤鄉,後建山都國。秦置山都縣屬南陽郡,治所在和城(今太平店),後遷至漢水西岸故城(今穀城縣黃畈鄉張莊)。西漢曾為侯爵王恬啟的封地,東漢為侯爵馬武和楊陀的封地,屬荊州刺史南陽郡。西晉時,山都縣初屬南陽郡,後屬襄陽郡。南北朝劉宗時期,屬雍州新野郡,南齊曾改屬寧蠻府義安郡。梁為山都縣,屬襄陽郡。北周省山都入安養縣,屬河南郡。隨初,省安養,將原山都轄地劃入筑陽(谷城)。隨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封吐萬緒為谷城郡公,開皇七年(587年)省筑陽入義城,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義成縣為穀城縣。
相傳,太平店原名“青泥灣”,又名“半扎店”,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福通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路過此地,見當地戲台高搭,鼓樂喧天,正在唱戲,欣然相語:“此地堪稱太平”,於是後人改稱“太平店”。但據文獻記載,明崇禎十一年張獻忠改王家河為太平店。
清末修建的太平店東街牌樓---洞賓樓,稟生王林峰書“古青泥灣”斗大四字於其上。此牌樓1949年尚存,1958年被因修丹江水庫運送分水球,水運從太平轉汽運,因牌樓門狹窄被拆毀(見圖片)。舊穀城縣志裁:“鹹淳八年,元圍襄陽五年,宋闖聞知其北一水曰青泥河,即其地造舟百艘。求將得張順、張貴。俾為都統。發舟進團山下,越二日,進高頭港口。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黎明抵襄陽城下。又載穀城縣八景之一;“高頭漁隱”。“高頭”,即今之高台鋪----原名高頭堡。據百歲老人追憶,原太平店西街與高台鋪僅一水之隔,可互為呼應。太平店曾築過土城,早在清前業已消失於漢水(劉德全《穀城縣志》)。隨著河岸長期崩塌,街道漸次東移,漢水中已淤成四里多寬的沙灘。東岸於1953年壘塊石護坡2480米,太平店鎮遂固定於此。
據《穀城縣志》記載,太平店鎮和穀城縣的廟灘、茨河、黃畈一帶古稱山都,戰國時期為南陽之赤鄉,後建山都國。秦置山都縣屬南陽郡,治所在和城(今太平店)。兩晉時,山都縣初屬南陽郡,後屬襄陽郡。南北朝劉宋時期屬雍州新野郡,南齊曾改屬寧蠻府義安郡。梁(南北朝時的一小國)為山都縣,屬襄陽郡。北周省山都入安養縣,屬河南郡。隋初,省安養將原山都轄地劃入筑陽(谷城)。隋文帝開皇七年(587),省筑陽入義成。開皇十八年(598)改義成縣為穀城縣。煬帝大業初,省襄州、谷城屬荊州襄陽郡。唐、宋、元時,太平店一直在谷城、光化、襄陽三縣之間來回轄屬,直至清代屬穀城縣。民國時期本地仍屬穀城縣管轄,1948年7月谷城全境解放。從此,以漢水為界,太平店劃歸襄陽縣。2001年12月劃歸樊城區。
行政區劃
清朝以前,曾於柴店都設“都”(按“都”是縣與鄉之間的行政區)。柴店都下屬幾鄉?無據可考。大沖、太平店一帶屬柴店都仁和鄉。
光緒年間“知縣劉秉權分本縣為六區,百四十一村”,(劉德全《穀城縣志》)。太平店鎮全境當時屬崇禮區,區設區董。下屬八村。即:太平店、龔家洲、沈家河、石河畈、宋家閘、龍家巷、老官鋪、小樊洲。村設村董。大沖、姚河兩村則屬興仁區(仙人渡)管轄。
民國時期疆域未變。民國21年,鄉行政設聯保,機構為聯保辦公處。計有大沖、小樊、奇竹(沈家河一帶)等四個聯保。當時本地範圍:東至石河畈,北到晏家樓,南達八里廟,西臨漢水。
1948年7月,襄陽縣委、縣政府以穀城縣划過來的第三區的一部分轄區為基礎,加上新開闢的太平店、牛首一帶新區,建立第一區區政府。區政府先後駐張家集(今屬老河口市)太平店大沖及太平店西街等地,轄區範圍,西至漢水,北到張家集,東到竹條鋪。
1949年5月至1949年9月,襄陽愛國民主政府下設張灣,竹條等9個愛國民主區政府,太平店劃歸竹條管轄,機關駐太平店西街,牛首等地。
1951年8月,竹條區一分為三,分別成立竹條,朱坡兩個區人民政府,太平店鎮升格為縣轄鎮。
1952年8月,太平店鎮人民政府由縣轄鎮改為朱坡區轄鎮。同年11月,又恢復縣轄鎮。
1953年4月,朱坡區人民政府改稱襄陽縣第三區人民政府,同時太平店鎮再次由縣轄鎮改為第三區轄鎮。
1954年12月,第三區人民政府改稱朱坡區人民政府。此時朱坡區人民政府下轄5個鄉1個鎮(朱坡、徐堤、太平、小樊、大沖、太平鎮)。
1956年3月,朱坡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
1958年9月,撤區,與牛首、竹條、柿鋪等地劃為一個公社,稱為朱坡衛星人民公社。機關設在牛首。1959年1月改稱為朱坡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太平與竹條分為兩個區,當時太平店稱朱坡區,區公所設在太平店。1964年4月改稱太平區、下轄五個公社,一個鎮(街道)。
1970年12月至1975年10月區公所改名為區革命委員會。1975年11月至1981年4月將區革命委員會改名為太平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原下轄公社稱管理區。1981年7月又將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襄陽縣設區建鄉,原公社改稱為區或鎮,管理區改稱鄉,大隊改稱村。太平店鎮轄小樊、太平、大沖、徐堤、朱坡,五個鄉一個鎮辦事處。小樊鄉轄邵樓、瀋河、盧灣、小樊、劉河、喬崗六個村;太平鄉轄龔洲、合心、蔡崗、楊旗營、龍巷、小龍洲六個村;大沖鄉轄崔灣、晏樓、先進、李集、大沖、梁莊、王堤、錢徐、上茶庵、茶場十個村;徐堤鄉轄肖笆、徐堤、石河畈、曾崗、徐莊、宋閘六個村;朱坡鄉轄百堰、龍李、張園、徐營、杜灣、莫崗、朱坡、孫蔡八個村;街道辦事處轄胥營、五板橋、高田、田山、嚴灣、王台、郭崗七個村和東街、西街、共建街。
1987年9月太平店與朱坡分設鎮鄉,太平店為鎮、朱坡為鄉,下轄鄉改為管理區(總支)。太平店鎮轄小樊、大沖、街道辦事處,(太平鄉與街道辦事處合併為街道辦事處)三個總支。朱坡鄉轄朱坡、徐堤兩個總支。鄉鎮總支轄村不變。
2001年3月31日太平店鎮與朱坡鄉合併,仍稱太平店鎮。機關設太平店,下轄5個總支、42個村,3個街道居委會。
2001年12月29日太平店鎮從襄陽縣分出劃歸樊城區管轄。
投資環境
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全鎮農業以晶琦米業公司、金城板材公司、金葉食品公司等為龍頭的“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工業已形成化纖、化工、紡織服裝、建築建材、機械鑄造等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現有140多個產品,銷售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自營出口企業3家,8個產品打入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第三產業形成了餐飲、服務、商貿等7家專業民營街,註冊登記私營戶3700多家,從業人員2.1萬人。該鎮曾先後榮獲“中國鄉鎮之星”、“楚天明星鄉鎮”、“全國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文明城鎮”、“襄樊市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省第二屆“楚天杯”等多個榮譽稱號,2004年5月12日被國家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民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科技部六部委綜合評定為全國重點鎮。10月,又被國家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農業體育協會聯合授予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2006年獲“第三屆全省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多個榮譽稱號。
未來發展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圍繞太平店現代衛星城市建設,加大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速經濟總量擴張,積極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
總體思路
總體思路是:圍繞一個目標(強鎮富民),打好三大硬仗(衛星城建設、園區建設、新農村建設),突出四個重點(招商引資、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就業增收),努力建設富裕文明、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太平店。
文化教育
太平店鎮中國小名錄
樊城區太平店鎮上茶庵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嚴灣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中心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喬崗村初級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五板橋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大沖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太平中學 |
樊城區太平店鎮孫蔡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宋閘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小樊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小龍洲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崔灣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張園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張祠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徐堤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徐莊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徐營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晏樓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曾崗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朱坡中學 |
樊城區太平店鎮李家灣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李集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杜灣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楊旗營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梁莊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瀋河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王台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王堤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田山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石河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第一初級中學 |
樊城區太平店鎮第二初級中學 |
樊城區太平店鎮肖芭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蘆灣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莫崗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蔡崗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邵樓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郭崗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錢徐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高田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龍巷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龍李村完全國小 |
樊城區太平店鎮龔洲村完全國小 |
樊城太平店鎮劉河村完全國小 |
基礎設施
太平店交通便捷,四通八達,在這裡,漢十高速公路,316國道,襄渝鐵路和漢丹鐵路像四大動脈縱貫全鎮,境內有6座30噸級航運碼頭和朱坡、太平店、陳家湖三個火車站,年輸送貨運量100萬噸,年傳送旅遊客5—10萬人,加之北有老河口機場,東有襄陽劉集機場,構成“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太平店鎮就繪製了自己的城鎮發展規劃,其後,又不斷地聘請國內知名的專業規劃單位進行城鎮總體規劃修編。圍繞規劃,先後投資3億多元,建成18—30米寬的街道16米21公里,鋪設供排水管道26公里,配置綠化池3萬平方米,開闢大型公共綠地五處,建成了11萬伏輸變電站,開通了萬門程控電話和無線通訊接收站。全鎮建成甲等衛生院2座,廣播電視差轉台2座,國中4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公共汽車客運站2個,郵電、郵政、網際網路、文化、社會福利等各項事業配套完善。截止2004年底,城鎮建成區面積發展到4.6平方公里,城鎮人口4.58萬人,城市化率40.2%,建成區道路鋪通率98%,排水覆蓋率100%,自來水普及率95%,通電率100%,電視機普及率100%,燃氣普及率75%,綠化覆蓋率34%,每百人擁有電話25門,擁有病床位2.1張。
經濟狀況
2006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5億元,工農業產值6億元,財政收入1813萬元。經濟總量擴張、質量提升、效益提檔。農業已形成草莓、金水梨、美提葡萄、食用菌、竹編、豆製品等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現代化產業結構,以木材加工、糧食加工等農副產品加工為龍頭的公司制農業風涌而現,帶動了生態農業的發展,全鎮綠化造林面積6萬多畝,一個森林式、環保型的綠色太平店展現在我們面前;工業已形成紡織服裝、化工印染、建築建材、機械製造、印刷制箱等頗具特色的現代新型的工業體系,產品遠銷江蘇、浙江、河南、湖南、陝西、廣州、上海、北京、武漢等17個省、市、自治區,鄉鎮企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8家,2006年工業產值實現3.3億元。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襄樊市化纖紡織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昭示著一個新型工業衛星城正在崛起;第三產業隨著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的逐步配套完善,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斷聚集,全鎮個體私營戶達3700多家,成為小城鎮發展的鮮活力量。
<一>農業農村呈現出新的亮點,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一是全面落實中央稅費改革政策和農業稅減免、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並依法完善土地二輪承包。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00元,與2002年相比人均增收650元。
二是鄉村道路硬化快速推進,新農村試點成績顯著。共硬化鄉村道路170多公里,兩年修了過去百年未修的路,改變了百分之八十民眾走泥巴路的歷史,解決了民眾行路難、農產品賣難問題。及時啟動了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新建沼氣池105個,安裝路燈19處,家家通了水泥路,戶戶用上自來水。
三是林業經濟快速發展。按照“種白楊、建銀行、奔小康”。的發展思路。先後投入資金35萬元用於扶持林業發展。全鎮栽植意楊500多萬株,面積8萬餘畝。同時,積極推進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還林面積達到4250畝,農民直接受益達450多萬元。
四是積極推進農業與旅遊商貿經濟對接。按照大農業適應大市場的基本思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在調整農產品品種、品質、布局結構的同時,著力尋求農業與商貿旅遊經濟對接的切入點,建成集休閒、餐飲、觀光為一體的休閒農莊50餘戶,漢江防護林觀光帶1萬餘畝,並積極著手規劃建設石河畈庫區別墅、千年銀杏樹觀光區和百年老街觀光區,為農民增收尋找到了新的途徑。
<二>園區建設有序推進,工業經濟快速回升。近年來,按照搭建平台、營造環境、盤活存量、擴大規模、提升素質的整體思路,克服重重困難,大大推進了工業化進程。
一是快速推進園區建設,著力搭建新的發展平台。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的園區建設總體框架,集中精力開展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完成了化纖西馬路、高田路主次車道、給排水管道、綠化以及萌恆標準廠房等一系列重大建設項目。近兩年來,共投入園區各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000多萬元,拆遷安置居民30餘戶,發放各類拆遷、轉遷、安置補助費300多萬元,完成了137畝土地徵用工作,園區建設總體上配套協調,快速推進。
二是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積極營造適合創業的優良環境。以服務博拉經緯、湖北化纖廠等重點企業、重大項目為己任,成立協調服務專班,建立企業與周邊村組之間的“防火牆”,為企業生產經營和新項目入區創造了良好條件。幾年來,先後調處企業各類矛盾糾紛320餘起,為企業代辦征地、辦證等各類手續53次,切實為企業排了憂,解了難。
三是盤活盤大存量資產,不斷促進產業升級。近三年來,共投入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及擴大生產等各類資金7300餘萬元,更新設備130餘台(套),新增設備270餘台(套),實施技改新項目10個,開發新產品20餘項,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加大,形成了一部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或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和技術,70多個主要工業品種有13個“拳頭”產品行銷17個省、市、自治區,8個產品打入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
四是招商引資卓有成效,新項目發展態勢喜人。成功引進了博拉經緯、福建經緯、寧波萌恆等一批新項目。在成功引進福建經緯集團投資3.2億元的短纖生產項目之後,鎮委組織強有力的協調服務專班,長期住守企業,幫助企業解決了用地、排水、排污、交通、供電等難題,協助企業辦理了各類手續,先後投資500萬元用於改善企業的外部環境,並與企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些工作使經緯公司核心領導層十分滿意,有力促成了經緯公司與印度博拉公司的合資合作項目。印度博拉公司是世界知名的跨國集團,也是全球最大的纖維生產企業,三年總投資達20億元的博拉經緯纖維項目的建成,將對全鎮乃至全區、全市和全省經濟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三年來,全鎮共引進資金10億元,實際利用鎮外資金8.6億元,新上項目14個,大幅度增強了整體經濟實力。
小城市建設
1、太平店集鎮。
太平店集鎮西臨漢水,東依316國道和襄渝鐵路,東南距襄陽市區37公里,北通老河口城區34公里,水陸交通四通八達。是鄂西北農副產品主要集散地之一,素有小樊城之稱。解放前,太平店集鎮350多戶居民,大小行、棧、店、館、鋪、攤手工業277家(個),單日為集,每逢集日遠近客商雲集。鎮內有兩堂(天主堂福音堂)、三館(江西館、陝西館、大路館),一宮(文昌宮)、一閣(三皇閣)、六廟(楊司廟、火星廟、黃州廟、安陸廟、漢陽廟、武昌廟),宮閣廟宇香火均盛,每逢祭期、節日、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三教九流,梨園僧道亦來此聚會,另有鴉片煙館七處,賭博館三家,賭攤三個,妓院三家。
民國時期,“同善社”會首李東山(本鎮肖笆村人),廣羅信徒三百餘人。他口善心惡,為非作歹,信女入會,需先“考色”。解放初期,他自封司令,散布妖言,猖狂反共,與人民為敵,波及豫、鄂、陝三省。1953年春被鎮壓。
光緒年間,義大利教士在鎮上興建天主堂,教友一千餘眾。美國教士白小姐、蘭大德也隨之而來。建起了福音堂,吸引會眾更多,接近解放,天主堂神父唐大清(中國名)、福音堂牧師劉謙(中國名)均在鎮上傳教,後回國。現天主堂遺址已被漢江崩入河道。解放後在福音堂內辦起了鎮醫院,因醫院的發展已被拆除。三館、一宮、一閣、六廟解放後也已陸續拆毀無存。
建國後,1953年統計,太平店集鎮商業戶420餘家,從業人員達3200多人。正當經營的行、棧、鋪、館、攤為258家(個)。後經過對私營資本主義工商產業改造,一部分納入合作社,一部分合營辦社,少部分收歸國有。從此,一類物質統由國家或供銷社經營,市場從此穩定。“文化革命”時期,剁資本主義尾巴,改為五日集、七日集,攆上街趕集的市民,一度市面簫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太平店鎮就繪製了自己的城鎮發展規劃,其後,又不斷地聘請國內知名的專業規劃單位進行城鎮總體規劃修編。圍繞規劃,先後投資3億多元,建成18—30米寬的街道16米21公里,鋪設供排水管道26公里,配置綠化池3萬平方米,開闢大型公共綠地五處,建成了11萬伏輸變電站,開通了萬門程控電話和無線通訊接收站。全鎮建成甲等衛生院2座,廣播電視差轉台2座,國中4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公共汽車客運站2個,郵電、郵政、網際網路、文化、社會福利等各項事業配套完善。目前,城鎮建成區面積發展到4.6平方公里,城鎮人口4.58萬人,城市化率40.2%,建成區道路鋪通率98%,排水覆蓋率100%,自來水普及率95%,通電率100%,電視機普及率100%,燃氣普及率75%,綠化覆蓋率34%,每百人擁有電話25門,擁有病床位2.1張。先後榮獲“中國鄉鎮之星”、“楚天明星鄉鎮”、“全國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文明城鎮”、“襄樊市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第二屆“楚天杯”創建優秀單位等多個榮譽稱號。
2、朱家坡。
朱家坡集鎮距太平店集鎮到襄陽八公里處。民國時期,居民約80餘戶,300餘人。農商兼營,以農為主。其中約30家商業戶,50家農業戶。糧棉行10家,京廣雜貨鋪7家,山貨行1家,油坊、藥鋪7家,茶酒、飯館5家,雙日為集。
土改時(1950年),工農商110戶,360人。其中商業兼地方4戶,小土地出租3戶,中農5戶,貧農98戶。1953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以後,由供銷合作社統一經營一類物質,同時,組織起公私合營商店,飯館各一個。
1981年,全朱坡集鎮109戶,480人。其中商品糧29戶,農業糧80戶。
1987年以來,朱坡集鎮建設由原來的一條街,建為四條街,各種店、鋪、攤、館,發展到139家,企業324家。其中,鄉辦12家,集鎮初步形成了農、工、貿、購銷、水產養殖、農副土特產加工,商業、飲食、化工、科技、衛生等多功能服務網路。
目前,累計投資2000多萬元,以文化路、迎旭路、富民路、漢十路為框架的“井”字形街道已形成。安裝路燈180盞,修建下水管道5800米,硬化水泥路面2.8萬平方米,綠化面積3200平方米,種植各種花卉樹木8萬餘株。建有日供水1.2萬噸自來水廠一座。另投資300萬元新建電視差轉台一座,塔高98.7米。
風俗習慣
節日習俗
1、春節
(1)祭灶。我地春節一般是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也叫過小年。農村臘月二十三,集鎮商賈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臘月二十五舉行祭灶,也叫“老鼠嫁妞”。人們稱“司命菩薩”,又稱“司命奶奶”,掌管監察人間灶火,每一年的這幾天要向玉帝匯報,如果哪家有鋪張浪費等惡行或有節儉、行善的善行,第二年就要得到報應。有一句歇後語:“司命奶奶上青天——好話多說”。對聯寫“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故在這一天人們祭灶,敬“司命奶奶”。富裕的擺上糖果、烙糖餅,燒香禮拜;清貧的在灶門上磕幾個頭,說幾句吉祥話:請“司命奶奶”好話多說,保佑全家吉祥平安。
(2)掃堂塵。掃堂塵地方話叫“打堂上灰”。臘月二十三過後,這段時間叫迎春日:準備春節的各種物品,打掃環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子、窗簾,灑掃庭院,禪拂塵垢蛛網,疏通名渠暗溝,以一個新的家庭面貌迎接新年。二十七日晚上炒苞谷、花生,炸麻葉、炸犁花豆。俗稱“炒七不炒八”,二十八日是不許炒的。
(3)貼對聯。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福”字、春聯、門畫。如在正屋貼上“福祿壽三星圖”、“松鶴圖”等中堂畫,或“天地君親師位”,在大門上貼“福”字或門畫,大小門楹上都貼上對聯,對聯上寫上吉祥話或讚美社會等方面的話語。不少戶還在門楣上貼上“迎春接福”,畜欄、禽圈上貼上“六畜興旺”、“雞鴨成群”;在糧倉糧屯上貼上“五穀豐登”;廚房裡貼上“小心燈火”、“勤儉持家”等。一般都在農曆臘月最後這天貼上。在貼上對聯以後是不準任何人上門討債的。所以在舊社會不少窮家為了躲債,這天一早就把對聯貼上。但有孝的家庭,重孝第一年不貼對聯,其它兩年貼黃對聯,一般孝三年都貼黃對聯。
(4)除夕。農曆臘月最後一天晚上為除夕。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祭祀、吃團圓飯、守歲。臘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這天,再忙也要給故去的先祖上墳、燒香化紙,接先祖回家一起團年,表示後人沒有忘記他(她)們。如果有新故去的親人,還要連續送三年墳燈。這叫除夕祭祖。這天晚飯叫團圓飯,一家大小老少都要聚在一起(已婚的姑娘不準在娘家團年),晚輩藉機向老人表達養育之恩,老一輩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這頓飯一定得要有酒、有魚,表示“天長地久、吉慶有餘”。飯前得放一掛大鞭“接年”,燒香跪拜請天神一起下界團聚,然後全家就坐吃團年飯相互祝賀,預祝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工作順利等。飯後還有糖果點心,長輩給兒孫們拿紅包,稱為打發“壓歲錢”。錢的多少根據家庭經濟條件。小孩們換上新衣出門放炮竹、看玩藝,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年歲大的,特別是當家人,要生一盆火,門上掛燈籠(表示在新一年裡紅紅火火)坐在家裡守歲、挑園缸水,直至十二點過(建國前無鍾要待到雞叫)才休息,而且連夜包餃子,正月初一早上第一頓飯叫“吃元寶”。第二天一早(正月初一)天不亮起來按曆書上規定的方向跪拜、燒香紙、放鞭炮,稱“出天行”,迎財神。從正月初一起三天加“初五”這幾天掃地不準向外掃,不準潑水(忌財源外流),不動刀剪、針線(忌兇器)。有的還連續三天早晚燒香化紙、放鞭炮,初三這天還要放掛長鞭,叫“送年”,三天過後則可以下地幹活了,商賈、生意人初七、初八可以開業,開業這天也舉行較為隆重的祭祀、祭天地、財神,預祝一年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5)拜年。除夕團年飯過後拜年活動便開始了。一是村里或團體組織的文藝活動:龍燈、旱船、推小車、玩黑驢、舞獅、抬槓老爺、扮故事等挨家祝賀,說唱吉慶詞語拜年。每到一家,這一家就放鞭炮、拿煙或給紅包,有條件的村在初二、初三、初五、十五、十六請戲班或自己組織唱戲。二是村民、街民相互拜年,相互到比較友好、親近的親門近房、左鄰右舍道賀拜年,相互祝賀新年發財、平安健康等。但有喪孝者要守孝三天不出門拜年,滿孝後方可。三是從初二起,首先給岳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家等親友拜年,晚輩給長輩送禮物,長輩給晚輩拿紅包,叫“打發錢”。如果是新親戚就比較隆重,晚輩送“四禮”:魚、肉、糖、冬粉或其它計四樣,長輩的打發錢也比較重一些。有的在臘月就把“四禮”送到岳父母家,叫送“年禮”。這種拜年形式一直到正月初八以後甚至延續到元宵節。但在過去忌諱正月初五這一天,這一天叫“破五”不吉利,不能出門,不能向外掃地、潑水,要吃餃子,有“破五大似年”之說。
2、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鬧元宵是春節過後的第一個節日,俗謂“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從十三試燈開始,除掛門燈外,街村團體準備的各種玩藝:龍燈、旱船、玩黑驢、高蹺故事、蚌殼精、舞獅(打獅子)五彩繽紛,一起出動到大街遊行,有的挨家挨戶遊玩,通宵達旦。各家必放鞭炮、禮花迎接,有錢人家則以鐵花、禮炮相迎,場面壯觀熱鬧。十五日家家吃湯圓,夜晚各家各戶門前都點燈,過去點蠟燭,現在開電燈。從十七日起年節過完,正式開始幹活。
3、清明節。清明節是一年中專門祭奠祖宗的節日。“三月三是清明,家家戶戶上祖墳”,各家都帶上香表和祭物到先人墓前掃祭,並趁此機會遊覽一下明媚的春光。已沒有墳墓的劃個圈並留個缺口,意為讓先人進圈內拿錢。一面燒紙,一面呼喚先人的稱謂,囑託其保護全家發財興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有的還放河燈(用麻桿作架,上插蠟燭或放油燈)順水漂流,意慰孤靈。建國後,放河燈的沒有了,但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後一個星期內人們都提上紙錢、鞭炮到祖墳上焚化,甚至比解放初更為隆重。
4、端午節。五月初五為端陽節,也稱端午節。家家戶戶煮粽子、雞蛋、蒜頭,喝米酒,門前放艾桿,室內撒雄黃酒,小孩耳、鼻、手心、肛門檫雄黃避邪。集體組織龍舟競賽,活躍節日氣氛。建國前後,本地幾乎每逢端陽節南北二園(王台村、胥營村)就組織龍舟競賽,甚至外地人們都來觀瞻。平時龍舟不用時,把龍頭放在街頭“洞賓樓”。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很少舉辦,1993年6月23日,鎮政府舉辦過一次龍舟競賽,請市、縣級有關單位來觀光,此次有胥營、小樊、蘆灣、王台、搬運公司、上茶庵等六隻船競賽,場面十分壯觀。
5、中秋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晚上擺上月餅、糕點、水果於月下或室內神桌上,邀月同樂,謂之賞月。
6、臘八節。臘八節又為吃臘八粥。臘月初八這天早餐,用各種米麵、蔬菜,綜合根、藤、懸、角、穗五穀,越全越好,煮一頓飯吃。有的還給樹餵飯:用刀把果樹砍一刀,在刀痕上餵一筷子飯,讓其來年多結果。又有人稱“迷魂湯”,意為過了臘八節,就要籌備過年的物品,平素不花的錢現在也要花了。
婚嫁習俗
建國前,男女婚姻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過程繁瑣,封建迷信色彩濃厚。後提倡“文明結婚”,部分青年衝破家庭束縛,自尋配偶。建國後,宣傳新婚姻法,廢除一夫多妻、指腹為婚、娃娃親、童養媳、買賣婚姻等舊習,實行自由戀愛,領取結婚證書。婚齡也由過去的男18歲,女16歲延遲到二十多歲,簡化婚禮,去掉“三跪九叩禮”、祭祖墳等迷信活動。有的請當地政府領導主持婚禮為證婚人,親朋來賓致詞祝賀,女方陪嫁生產用具,或男女共做一件公益事,不請客,不受禮,請上一班鼓樂手熱鬧熱鬧。隨著經濟的繁榮,消費水平的提高,現在又有一些人把舊的婚姻習俗摻和上來,比如過去步行結婚演變為腳踏車、機車、拖拉機、小轎車接親,現在發展到八抬大轎、騎馬接親、興墳祭祖等。
建國前,婚嫁分訂親、納聘、擇期、迎親四個步驟。訂親也叫傳庚,俗稱“拿八字”。由紅爺(介紹人)收女方的庚貼送交男方,按生辰八字推算,若雙方八字合得來即可訂親,如果相犯退還庚貼。訂了親,男方每年給女方送一次年禮,叫“填庚”,直到結婚為止。準備結婚時,男方請紅爺到女方徵求意見請人擇期定日。結婚前一個月男方辦四禮請紅爺用人挑上到女方報期為“報對月期”,午飯後女方給挑禮者打發錢,女方向男方提出聘禮要求(首飾、服裝的數量及質量要求),讓紅爺轉告男方。若與男方協商同意,便各自準備結婚事宜。一般結婚的前一天,男方先祭祖,女方擺宴席招待賓客,稱“梳頭酒”,也有三天回門時擺宴席稱“回門酒”。在吃“梳頭酒”的晚上,母女痛哭,為之“哭嫁”。母女互相訴說對方的艱辛,女兒訴說母親的養育之恩等。男方在前一天早上帶上禮物到紅爺家為之“起紅”,請紅爺到男家吃早餐,然後一人挑上一塊肉、兩條魚(魚肉都繫上紅紙條)、女方出嫁說定穿的衣服和新娘同歲數的實心饃,與紅爺一起到女方吃午飯,為“過禮”。迴轉時,女方摘下一塊肉,衣物、饃饃留下。結婚之日為“正期”,這天新郎衣冠楚楚,肩攀紅綾,端坐官轎(或騎馬)領著空花轎(或坐一小孩曰“焐轎”)上路,兩桿紅旗開道,對子鑼十三響,一人挑小盒,吹鼓手一路鳴奏,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到了女家,女方掩門,男方“路知客”遞上“投親條”[投:奠雁生 ×××(新郎名)鞠躬]和開門“封子”(紅包),女方開門讓新郎拜祭女方祖先,然後落座,拿紅包請“焐轎”小孩進屋。女方為新郎奉煙、倒茶、端洗臉水,男方路知客一一付紅包,這時便開始“擺茶”,男方知客、紅爺、新郎、陪郎官,女方路知客、送親郎一起落座,每人一杯茶水,中間放上各種糕點,每人吃一塊後便分發給看熱鬧的賓朋或被哄搶。這時女方給新郎配綠(即用綠綾與紅綾對稱攀在新郎肩上),請新娘上轎。女方由陪妞牽或哥哥背上轎,再由兩小孩把住轎槓,不讓抬走,曰“把轎門”,男方付紅包後放行。新郎由路知客陪同下到女方家中放“謝親條”[謝:姻愚婿 ×××(新郎名)三叩首]後趕在女方大轎前面上路。但轉回時,不能從來時的老路退回。回到男方,鞭炮鼓樂齊鳴,女轎從火堆上走過,新郎先進屋換雙鞋,摸一下床(表示將來男方為主)出屋同牽親娘一起將新娘迎進屋,跪拜花堂,送進洞房,再出來迎接送親郎、陪妞,接女方陪的嫁貨,給女方路知客、送親郎、陪妞、紅爺擺茶後開席,但女方路知客要給廚師拿紅包。新郎新娘的床第一天晚上請兒女雙全的女性鋪,一面喊采一面鋪,如:“鋪床、鋪床,迎接新娘,兩頭一按,兒女雙全”等。床上還放上連藕、筷子、棗子等,意為早生、連生,兒女都生。正期這天床下放一盆燒紅的炭火,表示將來夫妻恩愛,日子紅火。飯後送親郎走時把箱、櫃的鑰匙交給新娘,並說明第幾天來接回門。送走送親娘和陪妞之後開始鬧洞房,不論輩份大小均可參與,叫“三天無大小”。第二天早上新媳婦要給公公、婆婆送茶,公婆給新郎新娘拿紅包。這頓早餐由新娘上灶,做一頓麵條,叫“試刀面”。上午接著下拜,親朋們讓新郎新娘說葷話,說四言八句,讓新郎抱新娘摘花、吃果子等讓大家開心,鬧房者給新郎新娘拿紅包。年歲大的讓新郎新娘給祖先叩幾個頭,也拿紅包,稱為“下拜錢”。按照送親郎走時交代的時間,無特殊情況,一般在第三天,那天一早送親郎、陪妞路知客一起來接新郎新娘回門,在男方吃早餐後到女家吃午餐,然後又回到男方,稱為三天不守空房。到此,婚嫁儀式才正式結束。
這些禮儀視聯姻兩家的經濟狀況而定,窮人家則從簡。
招親。男到女家落戶的叫“倒插門”。一般這樣的婚姻男方比較窮,有的到正期那天男方直接將新郎送往女方,有的女方到男方去接。女方擺酒席,請有學問的人、族長為新郎更改姓名,姓女方姓。
再婚。男女再婚者,男方經濟條件好的,接“青頭妞”的,如同新婚一樣,只是新娘進屋後不能直接進洞房,只能坐在堂屋裡。結“後婚”的,只擺酒席即可。女的“坐堂招夫”也一樣,但不一定更改男方姓名。
建國後,從1950年開始,採取新式結婚儀式,請親朋好友、當地領導參加,不受禮,陪嫁少,不索聘禮嫁妝。60年代改騎腳踏車、拖拉機娶親。70年代出現了變相買賣婚姻,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禮、嫁妝。80年代結婚出現了比排場、講闊氣的風氣,女方向男方要沙發、衣櫃、高低床、各種電器等高檔商品,要“幾轉幾響幾條腿”(手錶、縫紉機、腳踏車、收音機、電視機、床櫃腿數)。90年代後,要幾部轎車接,幾部轎車送,響手、鑼鼓、抬大轎等。但也有的結婚只擺筵席,舉行儀式後外出旅遊,嫁妝由新郎新娘協商辦。
喪葬習俗
辦喪事又叫過“白事”,禮儀繁瑣,鋪排很大。儀式的規格視死者家庭的經濟狀況而定,視死者的地位、年齡、輩份而定,視死者的身份而定。
2000年9月以前,本地向來採用土葬。喪葬過程為入殮、停靈、弔祭、出殯、送葬、安葬等。後上級政策規定要火葬,人們把死者收殮後送去火化,其它儀式不變。
一般家庭辦喪事,首先將死者趁屍體未僵之前,請人把壽衣穿上,裝進棺材停在堂屋裡,或專設靈堂。如果自己沒有現存的棺材,在別處買後往回運要把棺蓋倒扣,用一紅紙附在上面。富有家庭棺材多用杉、柏、楸樹等優等木質做成,內裱糊白紙,外塗黑漆,在棺內頭枕5—7塊瓦,為死者疊一三角形帽子,內穿紅衣紅褲,外罩其它衣服,上下計單數(5—7件),襪子不準是灰色(傳說穿灰色死後變驢子),棺底用剪的紙錢擺個人形。用一水壺現從水井裡打半壺涼水,給死者前三後四洗個澡穿上壽衣,先放在地下(叫落榻),放掛小鞭,然後“上材”,放掛大鞭。左手放一串10個小餅子,為“打狗餅”。用火紙墊住棺材口,將棺材蓋上透空氣(如果是假死,三天內可還陽)。棺材頭放一供桌,擺上十個供香饃,幾斤豬頭肉,擀一根麵條搭在筷子上放在碗上,點上兩支蠟燭,插上香。棺材下麵點上油燈,一般放三天下葬(也有放5—7天的)。第二天下午,親戚朋友都前來弔祭。但死者的姑娘女婿一定要在十二點以前來下祭,整豬活羊,一套供香饃,孝幛布,棺罩、墳罩,一對紙人(童男童女),有的還做一匹大白馬,一棟房屋、金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等,請“火祭”先生(現在還做花圈、請樂隊)一路吹打。走到後,喪者方請的樂隊相迎,這時鼓樂齊鳴,鞭炮禮花齊放,換上拿來的祭品、紙人,女婿、女兒跪在棺前痛哭,女婿叩三個頭,跪在左邊的孝子還三個頭。給姑娘女婿發4.5尺的白布巾、黑袖箍、白鞋、布料腰帶、搭頭布(孝子比棺撕孝巾)。其他來下祭的親朋一般是鞭炮,一捆火紙,一個花圈。兒媳、孫媳娘家來弔祭也搞供香饃、豬頭肉、孝幛,請樂隊。侄輩發給三尺長的孝巾或黑袖箍,孫輩發給紅袖箍,重孫輩發給綠或黃袖箍。如果滿開孝的話凡來弔祭者,每人都有一條三尺白頭巾。當天晚上開席宴賓,過去由火祭先生做齋,現在由樂隊奏哀樂,親朋點歌。夜間孝子孝婿守靈,直到天亮。第二天天不亮,由“督管”(主持辦喪事的人)安排“發井”(掘墳坑)人(選兒女雙全的人)簡單的吃一頓早餐,提上一壺水、一包糖、兩包煙,到陰陽先生(現在由村組長)指定的地方發井。前三鍬土由孝子兜放在別的地方,到下葬時再首先放進坑裡,為之“祭土”。墳的深度、方向、出殯時間均由陰陽先生定,現在由督管或村組長說了算。出殯前,先由一孝子把打狗餅取出讓一小伙子從房前扔到房後(免得到陰間的路上被狗咬),再讓前來弔祭的人瞻仰一下遺容,撤下祭品,用三根釘把棺蓋釘上抬出門。由八人或十六人抬送,一個孝子背棺,一個孝子擔靈牌(或照片),一個擔祭品。這時鼓樂、鞭炮齊鳴,花圈、孝幛下祭人一路抬上,如果路間休息,把棺材放到兩條長凳上,不準棺材落地(傳說落地後人不旺),這時孝子、孝媳、孝女、孝婿一齊跪在地上。落炕後(下坑)孝子先把祭土放進墳里,然後來弔祭的客人每人不用腳踩挖三杴土放在坑裡,撤回祭品,下葬儀式結束,其餘的由發井人和抬重人培墳。此時,如果有幾個兒媳的要對供香饃進行哄搶後往家裡跑,回家後放進潲水裡,傳說誰先到家誰先發財。後每隔七天孝子、孝女等下午來燒一次紙,過“五七”(第五個七天)孝子得為死者做一套房屋(紙雜)等燒祭,以後每周年一次,第三周年由姑娘、女婿做一套紙人、紙馬、紙房、家具等作最後一次弔祭,稱為滿孝。
生育習俗
本地一般生育第一胎,男方要到岳母家去報喜,同時也到媒人家去報喜,接第三天去吃麵,叫“喜三”。第三天也叫“洗三”,給小孩洗個澡。岳母家拿上掛麵、油條或(油餅)、豬蹄、母雞、紅糖、毛衫(三尺長的衣料給小孩做衣服)、雞蛋等,媒人家也拿上糯米或甜酒(酒糟)等,還接上男方的近親如姑爹、舅舅、姨娘家、叔伯、侄子等吃喜三面。這些家也都拿一斤紅糖、雞蛋等。在吃喜三酒的同時,請有學問的或尊長為孩子取名諱。在到滿一個月之內,岳母家一般要送三次粥糜(被稱為毛粥糜)。滿月這天大擺宴席,岳母家經濟條件好的再次送掛麵、油條、豬蹄、紅糖、雞蛋、小孩衣服、鞋帽、襪、銀圈、銀鐲、小孩座椅等。到吃席時,首先要給廚師拿餐廚的封子(紅包),給婿家折席面錢。滿月後,男女一起抱孩子到岳母家去“出窩”。走到後婆婆(即外婆)接住孩子放在簸萁里後在門旮旯里滾幾滾,給小孩去災,走時給一紅線穗、打發錢,表示以後多親熱婆婆家。以後小孩不論到親戚、朋友鄰舍家,都給一綹線或繫於孩子胳膊上,或拿在手裡均可,表示相親有緣,福命延綿。但在小孩未滿月之前,“坐月子”的女人是不可以到任何人家裡去的,如果冒然到了那一家,得給這一家扯紅布,放鞭(或給大紅紙)沖霉氣(傳言月母子到哪家,哪家要倒霉)。
孩子周歲生日為“抓周”,婆婆家依然要送籃子禮,現在還要送童車、學步椅等,另外還有一把連根蔥和一籃子豆芽,走幾步丟一撮豆芽,表示紮根長命。其他親朋都來送禮祝賀,依然貼“喜”字,貼“喜聯”,放鞭炮。有的在桌子上擺上各種物品,如書、筆、算盤、筷子、碗、玩具、衣服等以試孩子的興趣,這一作法叫“抓周”,從孩子抓到的東西預測孩子的將來。也叫“長尾巴”,意為從此會走路,跟在長輩後面,故有“奶奶的孫兒,尾巴根兒”之說。一般長到12歲再慶祝一次。
這些習俗在建國前富有的家一直沿用,建國後宣傳移風易俗,50年代至70年代一切從儉,僅至親來祝賀,不辦酒席。從80年代以後,差不多家只有一個小孩,再加上經濟越來越寬裕,酒席規格越來越高了,孩子由只吃滿月酒、1歲生日、12歲生日辦酒席,發展到現在有的3歲、6歲、9歲、12歲生日都辦酒席。
壽誕習俗
建國前,本地給老人祝壽,一般只限於兒女至親,生日的前一天晚上都來祝賀,第二天早上吃壽麵,中午吃酒席,但富有的人家大操大辦。60大壽更為隆重,請“響手”,請戲班唱戲,親朋等送壽匾、禮物。建國後50年代至70年代去掉了這一習俗,80年代以後,這一習俗又撿起來,還摻和了現代成分。不僅60歲生日這天中午一頓酒席,甚至36歲、50歲、70歲、80歲、90歲都祝壽,並且大擺酒席,非常隆重。每次做壽酒,親戚朋友滿下請貼,生日那天請上樂隊、親朋都點歌點戲慶賀。女兒女婿、兒子媳婦給老人買衣物,女婿還要上大禮,也有的朋友買壽匾和禮物的。這天中午鞭炮齊鳴,鼓樂喧天,食客滿座,邊吃酒飯邊聽唱,熱鬧非常。
建房習俗
建國前建房一般是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一般的戶自己請人搭個茅屋,不講究什麼。比較富裕一點的就有很多講究,首先請陰陽先生(風水先生)看屋場(宅基地),定房屋方向,門朝哪個方向開。定好方向後,要挑堂屋的梁樹,本地多用榆木、楸木,或從外地買杉木。自己沒有的還要到別處去買。看準後,起早偷放,謂之“偷梁換柱”,然後付給樹錢。梁樹放倒後是不準人從上面過,特別是女人。樹蔸上放一紅紙。然後請人抬梁樹,前面引路人打一“千里眼”,(所謂“千里眼”就是用竹蔑篩綁在竹竿上系紅布或紅綾。)梁到現場後,“千里眼”順著陰陽先生所定的方向插在門前。木樑從放倒到做成功架上屋脊一直用人守護。在此間,主東家都要分給風水先生、瓦工、木工拿封子(紅包)。梁做好後,在中間系一紅布兜,內裝農曆、筆、五色花線。在豎列架和上樑時,請木工手提一紅公雞,一面喊采,一面向人群撒糖果、糕點、餅子、銅錢、供香饃。上面喊一聲,下面圍觀的民眾應一聲“有哇”、“發呀”。撒糖果、銅錢的人注意多向屋後面撒,言下之意是後面有人(後人興旺)。在喊采聲中屋架上的人緩緩將屋樑拉上,直至安放到位。
80年代後,房屋逐漸變成了磚混結構,屋場很少請風水先生看,到上樓板時,親戚朋友來放鞭炮慶賀,仍然做上“千里眼”插在門上,待房屋建成後,向建國前一樣給親朋下請貼,請樂隊大家點歌,鞭炮鼓樂齊鳴,大家邊吃酒飯邊聽唱。
開發區概述
湖北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襄樊市樊城區太平店鎮,該鎮系“中國鄉鎮之星”、“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開發區2003年元月被省政府開發辦、體改委批准為省管開發區。起步區面積5.4平方公里,控制區面積17平方公里。距襄樊市中心35公里,老河口市中心30公里。襄樊飛機場和老河口飛機場位於漢十高速公路附近,分別距開發區45公里和30公里。襄渝鐵路、316國道、漢江均穿過開發區,並設有陳家湖火車站一個,漢江30噸級碼頭兩座,交通便利, 構成“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
開發區內基礎設施實現“三通一平”,供電、供水、排水設施一應俱全。擁有22萬伏變電站一座,已開通萬門程控電話,金融、商貿、教育、衛生等社會配套服務體系亦日趨完善,完全具備了吸納大產業大項目的能力。
開發區規劃有五個功能小區,分別為紡織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板材加工園區、機械加工園區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園區。目前開發區內有紡織企業7家,擁有紗錠7萬錠,寬窄幅布機400台(套);高新技術園區有精細化工企業1家;農副產品深加工園區有企業3家,板材加工園區有板材成品、半成品加工企業9家。
區內新型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日趨完善,開發區按照“小政府、大服務、高效率”的要求,實行封閉式管理,開放式運行。開發區積極實行“低稅區和零費樓”政策,採取“一站式”服務。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其顯著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便捷的交通條件,優惠的政策和高效、精幹的管理運行機制,以大開放的姿態,熱忱歡迎中外客商前來觀光考察,洽淡貿易,投資開發。
自然資源
1、土壤
太平店鎮土壤可分三類:①崗黃土,約占18萬畝,分布於鎮境內東北一帶,這類土壤,粘性強,有機物含量少,土質差。②沙壤土,約占3萬畝,分播於鎮境內西部和南部。這類土壤質松,有一定的粘性,多含有機物,適宜種植小麥、水稻、棉花、芝麻。③沙土,約占6000畝,分布境內漢水岸邊,這類土壤潮大、質松、適宜種植小麥、棉花、芝麻。為棉花主產區。
2、植物
農作物
小麥:有襄麥2號、襄麥4號、襄麥6號、鄂麥6號、鄂麥14號、鄭麥9023、千斤958、7023、南大2419、宜賓1號、鐵桿糙等品種。
蠶豆:有大腳板、小籽蠶豆、青皮賴等品種。
豌豆:有白豌、紅豌、麻豌等品種。
水稻:有二九矮、691、珍珠矮、中秈稻、農墾58、桂朝2號、汕優2號。
黃豆:有八月炸、小籽黃、六月暴、猴巴掌、金皇后、高桿青等。
綠豆:有小籽綠豆、大籽綠豆等。
紅薯:有白皮紅薯、紅心紅薯、黃心紅薯等。
玉米:有白馬牙、金黃後。
芝麻:有三股杈、霸王鞭、犀牛角、青皮賴、轉珠蓮、中芝 號、襄芝 號等。
油菜:華雜4號、華雜6號、高豐抗5、6號、中油1號、秦油1號等。
棉花:有鄂光棉、鄂棉6號、鄂岱棉、岱字棉
蔬菜
葉菜類:有小白菜、大白菜、紫菜苔、油菜、臘菜、菠菜、萵苣、莧菜、芫荽、芹菜、茼蒿等
根菜類:白蘿蔔、紅蘿蔔、胡蘿蔔、大頭菜、地瓜、蔥頭等。
瓜類:葫蘆、黃瓜、南瓜、菜瓜、西瓜、香瓜、冬瓜、筍瓜、苦瓜、絲瓜、倭瓜等。
茄果類:白茄子、紫茄子、西紅柿、辣椒
豆類:四季豆、豇豆、扁豆、刀豆等
薯芋類:土豆、芋頭、山藥、姜等。
蔥蒜類:大蔥、分蔥、大蒜、韭菜、蒜辯蔥等
水生類:蓮藕、菱角、荸薺等
樹木:
果樹:蘋果、梨樹、桃樹、杏樹、棗樹、柿子樹、拐棗樹、石榴樹、無花果樹、櫻桃樹等
經濟林樹:桑樹、小葉柳樹、大葉柳樹、榆樹、松樹、皂角樹、構樹、柏樹、冬青樹、泡桐樹、白楊樹、茶樹、槐樹、杉樹、苦楝樹、香椿樹、臭椿樹、秋樹、銀杏樹、刺槐樹、棕櫚樹等
花類:
紫薇、紫荊、紫羅蘭、麻桿花、迎春花、金達來、金銀花、珠里紅、牡丹、芍藥、錦菊、海棠、杜鵑、鳳仙花、桂花、玫瑰、一串紅、繡球花、廣玉蘭、月季、臘梅、茶花、蘭花、鬱金香、薔微、夾竹桃、玉簪花、牽牛花、菊花、雞冠花、虞美人、荷花、百合、美人嬌、劍蘭、水仙等
綠肥與飼料:苕子、紫雲英、黃花苜蓿、水芹、水竹葉、水葫蘆、水浮蓮、水莧菜、水浮萍等
田間雜草:狗狗秧、狗尾草、刺莧菜、馬齒莧、馬鞭草、羊鬍子草、猴子屁股、鵝兒腸、野菊花、刺腳芽、看麥娘、破銅錢草、燈籠棵、艾蒿、回頭青、光頭稗、茅草、蘆葦、水稗、野荸薺、牛毛苫、燈心草等
藥用植物:車前草、蒲公英、魚腥草、益母草、水蜈蚣、夏枯草、桑椹、桃仁、杏仁、枸杞子、菟絲子、半夏、香附子、紫草、葛根、杜仲、蘆根、雞血藤、薄荷、荊芥、金銀花等
3、動物
飼養動物:黃牛、水牛、馬、騾、驢、山羊、綿羊、豬、兔、貓、狗、雞、鴨、鵝、鴿、蠶、蜜蜂等
野生動物:
獸類:狼、獾、狐、黃鼠狠、鼠、鼴鼠、野兔等
禽類:喜鵲、烏鴉、斑鳩、鵪鶉、麻雀、鷂、鷹、貓頭鷹、野雞、野鴨、畫眉、八哥、黃鶯、燕、雁、布穀鳥、杜鵑、鷺鷥等。
魚類:蛇、龜、鱉、蝦、蟹、螺、蚌、螞蟥、鯉、鯿、鯽、青魚、草魚、鰱鯇、白魚、黑魚、黃鱔、泥鰍、黃魚
蟲類:蜻蜓、蚊、蠅、虻、蛇、跳蚤、臭蟲、蟑螂、草鞋底(蚰蜒)
作物害蟲及天敵
害蟲:螟蛾(三化螟、二化螟、卷葉螟、豆夾螟、玉米螟、粟灰螟、菜螟、蠟螟、谷螟、桃蛀螟)、夜蛾(粘蟲、金剛鑽、地老虎、小造橋蟲、紅蜘蛛、棉鈴蟲)、麥蛾、棉紅鈴蟲、菜蛾、谷蛾、毒蛾、天蛾、枯葉蛾、尺蠖蛾、桑蟥、食心蟲、稻異蝶(稻苞蟲)、菜粉蝶、苧麻夾蝶、柑桔鳳蝶、小麥葉蜂、梨實蜂、松鋸峰、薊馬、麥桿蠅、潛葉蠅、蝗蟲、蚱蜢、螻蛄、蟋蟀、葉甲(小、小猿葉蟲、鐵甲蟲、黃曲條跳甲)、芫菁、天牛、象甲、金針蟲、金龜子、蚜蟲(麥蚜、豆蚜、高梁蚜、棉蚜、玉米蚜、菜蚜、桃蚜),紅蜘蛛、蚱蟬、葉蟬、飛虱、盲蝽象、蜱蟎(葉蟎、粉蟎、癭蟎、恙蟎)、蝸牛、蜒蚰(蛞蝓、鼻涕蟲)等。
害蟲天敵:姬蜂(23種)、繭峰(14種)、小峰、金小蜂、卵峰、細蜂、螯蜂、胡鋒、瓢蟲(捕食性11種)、虎甲、步甲(16種)、寄蠅、食蚜蠅(10種)、草蛉、螳螂、蜘蛛(48種)、壁虎、蛙、蟾蜍、啄木鳥、布穀鳥、家燕、灰喜鵲、大山雀、紅尾伯勞、勞、蝙蝠等。
藥用動物:全蠍、蜈蚣、地鱉、斑蝥、蚯蚓、蛇、刺蝟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