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譯文
讀書就像熔化銅一樣,把銅聚集起來放進火爐里,用大皮製鼓風器扇火爐,銅沒有熔化鼓風器就不能停止,很費力氣。寫文章就好像澆制器皿,銅已熔化了,(人們只需)按照模具鑄造器皿,一冶煉就能成功。只要知道模型,就根本不費力氣。這叫做在讀書時多用功,寫作時就會輕鬆。
字詞注釋
1.銷:熔化。
2.鞴(bèi):古代皮製的鼓風器。
3.鑄:澆鑄。
4.既:已經。
5.矣: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了”。
6.冶:此指冶煉,即使金屬熔化後鑄器。
7.模(mú):模具。
8.所謂:這叫做。
9.勞於讀書:在讀書上多用功。
10.逸:輕鬆。
句子翻譯:
所謂勞於讀書,逸於作文者此也:這叫做在讀書時多用功,在寫作時就輕鬆。
原文選自
《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
中國元代一部論述家塾的教學程式的著作史稱讀書工程”或進學規程”編撰者程端禮(1271~1345),字敬叔、敬禮,號畏齋、慶元,鄞縣(今浙江鄞縣)人曾任廣德建平縣(今安徽郎溪縣)、池州建德縣(今浙江建德縣)儒學教諭,台州路(今浙江臨海)、衢州路(今浙江衢州)儒學教授,集慶路(今江蘇江寧)江東書院山長。生徒甚眾,學宗朱熹。他作此書的目的,是依朱熹“讀書明理”思想,糾正當時讀書人“曾未讀書明理,遽使之學文”、“失序無本,欲速不達”的缺點,認為注重教學程式,才能“使理學與舉業畢貫於一”書首錄朱熹等所訂學規作為綱領。全書共三卷。第一卷依朱熹讀書法,規定讀經的程式: 8歲入學之前,讀程逢原增廣的《性理字訓》; 8歲入學之後,讀朱熹的《國小》,次讀《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孝經》,再讀《易》、《書》、《詩》、《儀禮》、《禮記》、《周禮》及《春秋》並三傳;15歲後再“以朱子法讀四書注”,並抄讀以上經書 第二卷規定在讀經的基礎上學史學文的程式:先看《通鑑》,讀韓愈文章,讀《楚辭》;之後“以二三年之工專力學文,既有學識,又知文體,何文不可作”,練習“科舉文字”,準備應試。二卷末附五種表格,註明每日功課綱要。第三卷錄王柏輯《正始之音》,以明辨音義之方法;最後闡明朱子讀書法六條:循序漸進 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當時國子監曾將此書頒行郡邑學校,明代諸儒讀書亦奉為準繩,清代陸隴其曾刊刻此書以資流傳。此書可說是中國古代家塾的一個詳細的讀經學文的教學計畫。它注意教學程式,重視基本功訓練,強調經常複習和考查,這對當時及後代的家塾教學有一定的影響。
文言知識
逸。“逸”是個多義詞。一指“安逸”“輕鬆”。上文“逸於作文”中的“逸”,即指“輕鬆”,意為在作文時就會感到輕鬆。二指“逃跑”“奔跑”。如“兔逸”,意為“兔子逃跑了”;“盜逸”,意為小偷溜走了。三指“超過一般”,現代漢語中有“超逸”“逸群”。
啟發借鑑
不少學生怕作文,不是他們沒有生活內容,沒有可寫的材料,而不知道如何表達。原因在哪裡?在於讀的書太少,或者沒有認真讀書。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遍,不會寫詩也會吟”,意思是書讀得多了,表達自然會流暢起來,寫作的材料也會豐富起來。上如上文所說,只要“識模”--即掌握文章體裁及基本結構,就能輕鬆的寫出好的或較好的文章。所以,要寫好作文,首先要多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