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秋官·小司寇》:“以八辟麗邦灋,附刑罰……四曰議能之辟。” 鄭玄 註:“能,謂有道藝者。” 唐 張九齡 《敕處分十道朝集使》:“若風教未弘,議能蓋闕,竟入朝計,冀幸遷除勿曰不知,將自誣也。”參見“ 八辟 ”、“ 八議 ”。
相關詞條
-
駁《復仇議》
據史傳所栽周成王曾以桐葉與弟,戲言封彼,周公入賀。柳宗元正是針對此說提出異議,認為周公不當作亦不會作這樣的事,批判了把君主言行絕對化的所謂“天子無戲言”的謬論。
原文 注釋 譯文 解析 作品背景介紹 -
《文心雕龍·議對》
《議對》是《文心雕龍》的第二十四篇,論述“議”、“對”兩種相近的文體。“議”有議論的意思,它和一般議論文的不同,就在於是向帝王的陳說。“對”指“對策”和...
內容提要 原文+譯註 今人解讀 -
張議潮
張議潮(799一872年),字號不詳,沙州敦煌(今甘肅敦煌)人。唐朝民族英雄,工部尚書張謙逸之子。 世為沙州豪右,出生州將。少有大志,論兵講劍,蘊習武經...
人物生平 起義背景 起義經過 起義成果 張氏後裔 -
八議
“八議"是中國封建刑律規定的對八種人犯罪必須交由皇帝裁決或依法減輕處罰的特權制度。 “八議”最早源於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 所謂“八議...
“八議”制度 具體內容 實質 “八議”制度起源 “八議”特權 -
妄議
妄議,指胡亂的、逾越常規的議論。其中,“妄”是指“非分地,出了常規的;胡亂”,例如:妄動、妄求、妄作主張、膽大妄為;“議”是指“議論;評說”,例如:非議、熱議。
出處與詳解 闡釋 例句 案例 -
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 原名《律疏》,又名《唐律》、《永徽律疏》,是東亞最早的成文法之一。《唐律疏議》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編,亦為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
頒行 編撰歷程 主要內容 新版版本 影響意義 -
張議天
張議天,1984年2月8日出生於黑龍江,畢業於黑龍江省藝術學院,演藝歌手,原創作品《愛與恨之間》等。
人物經歷 人物成就 主要作品 -
九議
基本信息 【名稱】《九議》 【作者名】辛棄疾 【朝代(國家)】南宋
作者簡介 正文 -
八議制度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立法上引禮入律,形成許多新的法律原則或制度,使由漢朝開始的禮法結合得到進一步發展,“八議”制度既是其中之一。 “八議”制度,是八類權...
簡介 具體解釋 制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