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簡歷

1924年 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考入北京大學理科預科。
1926年 升入北京大學地質系本科。
1930年 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入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
1933年 任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古生物研究室副主任。
1937年 奉派香港,專辦學術刊物印刷業務及訂購西文書刊。
1940年 任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
1941年 兼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無脊椎古生物研究組主任。
1942年5月13日 在重慶北碚病逝。
青少年時期

計榮森1929年隨老師同學去更遠的地方從事地質實習。他們經河北獲鹿、井陘,過娘子關而入山西,到太原後,又向東北經定襄而上五台山,又到了恆山,取道張家口返回北平。豐富多彩的地質現象大大擴展了他們的知識視野,以後,他們又去北平西南郊房山縣周口店實習,那時楊鍾健、裴文中等地質古生物學家正帶領大批工人在從事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他們參觀了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化石產地,也了解到發掘工作的全過程,大大豐富了古生物學知識。他們還去遼寧的本溪、撫順、鞍山、錦州、葫蘆島以及河北的山海關、唐山、宣化下花園等地實習,通過野外實踐的直接感受把課堂所學的書本知識加以深化、融匯貫通。他在努力學習的同時,已開始大膽從事獨立的科學研究。北京大學地質系的學術空氣一直十分濃厚,早在該系創辦之初,就成立了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後改名為北京大學地質學會。計榮森積極參加該會活動。1928年他的處女作——《湖之研究》發表在該會會刊上。以後,他又寫了篇幅更長的《地質學發達史》一文,在該會1930年出的兩期會刊上連載。
計榮森熱衷於橫向學術活動,甚至超越了大學的範圍。20 世紀20年代,中國古生物科學事業蓬勃發展,人才輩出,碩果纍纍。1927年,兩位年輕的古生物學家孫雲鑄、楊鍾健在德國留學時,就積極籌創中國古生物學會,起草章程,函詢國內外同行意見。不久,他們返國後,孫雲鑄在北京大學地質系任教,仍為古生物學會積極活動。計榮森作為孫雲鑄的學生,積極奔走。1929年8月31日,在北平忠信堂正式召開了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大會,由葛利普任主席,通過了會章,選舉孫雲鑄為會長,而計榮森這位年僅22歲的大學三年級本科生竟當選為書記。
工作時期

在取得若干成績的同時,他並不滿足,他深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常翻閱新出版的中外文書刊,如饑似渴地吸收先進知識。1934年,他除布置古生物標本陳列外,又籌備在天津北洋工學院舉辦的礦冶展覽會。在各種事務紛繁的情況下,他的科研成果仍不斷發表。同年,他還應中法大學之聘,每周為該校生物系學生講授古生物學課2小時。1935年,他又發表了古生物論文2篇,《中國古生物志》重要專著一部,並獲該年度的“紀念趙亞曾先生研究補助金”。1936年,他隨中央地質調查所由北平遷往南京,又發表了地層古生物論文,並編纂工具書。1937年,日軍侵略日甚,國內形勢動盪,中央地質調查所及中國地質學會歷年積存待印的文稿太多,出版困難。他於同年4月奉派赴香港,專辦印刷事務,直至1938年9月才結束。
歷時17個月中,共印成《中國地質學會志》3冊,《地質匯報》2冊,《地震專報》1冊,《中國古生物志》1冊。他同時還為該所訂購了1938年及1939年兩年的西文雜誌和新書,保證了該所從事研究工作的需要。他從香港回來時,中央地質調查所已遷往重慶北碚。他回所後一邊搞研究,一邊勇於承擔各種事務性工作。如期刊出版物之編輯校對,管理與登記舊存及新采的標本,指導修理化石工人及磨片工人之工作等等。1938-1940年,他連續發表了關於珊瑚、魚類、古杯類、層孔蟲、海綿動物等門類化石的論文多篇,因而在1940年獲中央研究院的“丁文江先生紀念獎金”,並升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次年又兼任該所古生物研究室無脊椎古生物研究組主任。
巨大貢獻

計榮森是一專多能的古生物學家。在主攻和精通珊瑚化石的同時,他根據工作需要,勇於向研究薄弱的、以至空白的化石門類進軍。他剛工作的頭一年,就完成了《中國葉肢介化石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一文,為蓬勃興起的中國古生物學填補了空白,並在1931年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年會上宣讀,博得好評,並發表於同年該會《會志》上。他1940年發表的《中國西南部一些志留紀與泥盆紀層孔蟲》,描述了16屬28種,是解放前惟一的一篇層孔蟲化石文獻。此外,他的《北平西山雙泉統的存在及其三疊紀植物化石》(1933年,與潘鍾祥合著)、《長江下游青龍石灰岩之研究》(1937 年,與許德佑、盛莘夫合著),《湖南中部泥盆系內溝鱗魚的發現》(1940年),《長江三峽地區寒武紀古杯動物》(1940年)等論文,對於這些重要的地層與化石之研究,貢獻亦很大。例如最後一篇文章描述了石龍洞灰岩中之古杯化石,他把“石龍洞組”置於下寒武統之頂部,此意見至今仍為地層學界沿用。
1942年計榮森發表的《套用古生物學概論》一文,是他生前最後一篇公開發表的論文。這是他從事大量門類古生物學描述基礎上參考當時若干重要的國內外文獻而寫成的綜合性、總結性論著。此文分為若干小標題:套用古生物學之起源;古生物學之實用及舉例;微體古生物學之重要;套用古生物學之比較方法;各國對於套用古生物學之研究。他指出:“各種科學理論上與實用上之研究皆具連帶之關係,理論之研究愈增,則實用之處愈廣;古生物學之研究亦然。故欲求中國套用古生物學之發達,一方應使中國各類化石理論上之研究增進,採用精密方法,所得結果自確;而一方應就可以實用之範圍更加努力,前途必有希望”。這些看法對於當時以至現在中國古生物學之發展均具有很深刻的指導意義。
人物評價
計榮森能在短時期內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在於他治學與治事十分得法。他注意分析,查閱文獻總是抄寫卡片,分門別類,雖然數以千計,然而有條不紊,一索即得。他搞工作總是一鑽到底,持續不斷,完成一項任務始告段落。他年僅30多歲就發表了大量專著,決不是偶然的。
計榮森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他1930年剛參加工作時,即加入中國地質學會,並一次交清會費,成為永久會員,積極為學會工作。1932年他在北平參加學會第9屆年會時,就擔任了赴北平西山三家店地質旅行的領隊。他從1934年起擔任學會的助理書記,1937年起兼任《中國地質學會志》編輯,1938、1941 年還兼任《地質論評》編輯,1942年他逝世前還被選為學會理事兼書記。此外,他還擔任過學會財務委員會常委。1940年,學會第16屆年會在重慶舉行。會後,計榮森和尹贊勛等一起負責組織了龐大的地質旅行團赴威遠、自流井等地旅行考察。1941 年,計榮森被推舉為中央地質調查所成立25周年紀念會籌備委員之一,他編有《中國地質學會概況》一書,分發會員人手一冊,學會內容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