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濕湯--《醫學集成》卷三
【處方】白芍2兩,茯苓1兩,雞冠花乾5錢,炒梔3錢。【功能主治】青帶。
【摘錄】《醫學集成》卷三
解濕湯用於青帶。
組成:白果1兩,茯苓1兩,澤瀉2錢,車前子2錢,炒梔子2錢。 主治:婦人任脈濕熱,帶下色黃,宛如黃茶濃汁,其氣帶腥。 用法用量:水煎服。
參考資料白芍2兩,茯苓1兩,乾雞冠花5錢,炒梔子3錢是主材,主治婦人肝經濕熱,帶下色青,甚則色綠。
【處方】 【功效主治】 【用法用量】 【摘錄】[1] 清濕湯組成:炒柏、蒼朮(米泔浸炒)、羌活、防己、白朮、陳皮...生薑3片,大棗1枚,煎服。同名方劑匯總清濕湯 (《保命歌括》卷四。)清濕湯 (《觀聚方要補》卷一引《醫經會解》。)參考資料《保命歌括》卷四。 ...
同名方劑匯總 參考資料羌活勝濕湯,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祛風,勝濕,止痛之功效。主治風濕在表之痹證。肩背痛不可回顧,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苔白,脈浮。臨床常用於...
歌訣 用量 用法 方義 配伍特點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濕阻之病,在江南、...
濕熱病,一作濕溫。見於《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篇》。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臨床以始惡寒,後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
濕熱病篇 作者簡介解肌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普濟方》卷一四二。主治傷寒往來寒熱,有時肢節煩疼者;久瘧。
組成 用法用量 主治 加減化裁 附方葛花解酲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蘭室秘藏》。具有化酒祛濕,溫中和胃之功效。主治飲酒過度,濕傷脾胃。症見眩暈嘔吐,胸膈痞悶,飲食減少,心神煩亂,小便不利或泄...
歌訣 組成 用法用量 功用 主治暑濕,病證名。指暑熱挾濕的病證。夏季常見病之一。症見胸脘痞悶、心煩、身熱、舌苔黃膩。如暑濕困阻中焦,則見壯熱煩渴、汗多尿水、胸悶身重;如暑濕瀰漫三焦,則...
病因 特點 辨證分析 注意事項 應季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