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院簡介
學院創建於1961年,坐落在美麗的山城重慶市區。目前占地面積1300多畝,建築面積40多萬平方米,規劃大學城新校區占地3000畝,圖書館藏書近70萬冊。學院學科專業以工學為主,工學、軍事學、管理學、理學等學科交叉融合,形成多學科、多專業、多層次格局。現有化學工程與技術、土木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岩土工程、後方專業勤務2個總後優秀科研工作站,岩土工程、套用化學、油氣儲運工程、後方專業勤務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土木工程等5個一級學科、套用化學等19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5個省市重點學科,3個學科專業領域進入軍隊“2110”工程,8個實驗中心,1個軍隊重點建設實驗室;擁有1個國家級甲級建築工程設計研究院,1個國家級後勤工程檢測中心,1個國家甲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污染治理專項設計,水土保持方案設計機構。設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環保教育與研究中心、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油品與套用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
學院擁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師資力量雄厚,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正副教授250餘名、博士、碩士生導師124名,有5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人入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被中央軍委授予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1998年,學院順利通過軍隊工科院校優秀本科教學評估。1999年在全軍率先榮獲“教學優秀單位”稱號。2006年,學院進入軍隊“2110工程”整體條件重點建設院校行列。近年來,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0項、軍隊和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70餘項,擁有國家專利100餘項。
二、設站學科簡介
(一)土木工程
該學科2003年批准設站,下設岩土工程,結構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市政工程4個二級學科,其中岩土工程為重慶市重點學科,199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正、副教授49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35人。
該學科在岩土工程、結構檢測、結構加固等方向的研究水平處於國內前沿。主要研究成果有:建立了完整的地下工程圍岩穩定分析力學體系,發展了錨噴支護設計理論,提出了軟土地基強夯處理方法,為地方和軍隊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系統地發展了岩土塑性力學理論,在岩土力學數值方法上取得了多項突破;在濕隱性黃土和膨脹土研究領域有較大理論突破,解決了軍隊工程建設中的不少技術難題;率先在國內提出了以現代力學中混合理論為基礎的非飽和土理論,為非飽和土力學的研究開創了新途徑;緊密結合現代高技術戰爭的要求,研製了野戰條件下先進的供水、淨水以及海水淡化設備,解決了部隊作戰中的飲水問題;提出了地下油罐鋼筋砼罐室及掘開式機庫等計算方法並運用於國防工程,為軍隊地下工程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研製了建築工程領域的高精度智慧型數字測量系統,解決了大量工程實際問題。近年來,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軍隊與重慶市科研項目150餘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9項,獲國家專利7項;出版專著15部,發表學術論文700餘篇,其中核心刊物400餘篇,被“三大檢索”收錄70餘篇。目前在研科研項目31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
(二)化學工程與技術
該學科1995年批准設站,下設的套用化學二級學科為重慶市重點學科,所屬實驗室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1990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正、副教授40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25人。
該學科在潤滑化學、摩擦化學與軍用新型潤滑材料等領域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在以潤滑化學、摩擦化學為主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發現並論證了非活性抗磨劑在金屬摩擦表面形成滲透層的作用機理,建立了“原位摩擦化學處理”的新理論,提出並驗證了“表面線上強化”新技術;研究開發了多種抗磨添加劑及納米潤滑材料,研製出多種性能優良的內燃機油、齒輪油、通用潤滑脂、工業潤滑劑。近年來,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獎2項,中國高校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軍隊或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三等獎18項,國家發明專利15項;出版著作、教材42部,發表學術論文700餘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90餘篇。
(三)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該學科2003年批准設站,下設的油氣儲運工程二級學科是國家、重慶市重點學科,199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正、副教授33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6人。
該學科是我軍培養油料儲運工程高級技術人才的唯一基地,也是開展平戰時油料儲運工程理論、技術與裝備研究的重要基地,科研實力強,學術水平高,為我軍解決了野戰油料輸送系統的主要關鍵技術,發展了石油儲運理論技術,在軍用供油工程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後主持完成兩套軍隊管線系統的改造與研製,系統整體性能達到同類裝備國際先進水平;率先將現代水力瞬變分析技術引入石油儲運工程,創立了管流瞬變變時步分析法與複雜邊界數學模型和動態分析理論與運行最佳化數學模型,理論成果被廣泛套用,為野戰管線系統及套用技術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近五年來,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獎4項,軍隊或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19項、三等獎42項,重慶市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公開出版專著、教材19部,發表學術論文840餘篇,其中“三大檢索”和核心期刊38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