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1年,創建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後勤學校。
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軍機關改建,成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高級步兵學校。
1952年7月,解放軍高級後勤學校與第一高級步兵學校合併,正式組建 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次年2月1日正式開學。
1962年,解放軍炮兵工程學院(軍械勤務系)併入。
1956年,解放軍後勤學院(油料中級班)分出,參與組建解放軍後勤學校,後為軍事經濟學院
1961年,解放軍後勤學院(營房系、油料系)分出,參與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
1969年,解放軍後勤學院分出,參與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後為國防大學。
1969年,解放軍後勤學院正式撤銷。
1986年,解放軍後勤學院 (部分)分出,建立新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隸屬總後勤部。
1991年,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題詞:“辦好後勤學院,為建設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軍隊努力奮鬥!”
1992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撤銷。
1993年6月,復建解放軍後勤學院,更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
2011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再次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成為後勤綜合類高等教育學府。
2015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轉隸為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直屬院校。
學院建設
後勤學院創建於1952年5月,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署命令並題寫訓詞,1977年8月鄧小平主席批准恢復後勤學院,1993年6月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江澤民主席親筆題詞並題寫院名,2011年9月胡錦濤主席頒布命令更名為後勤學院。
學院占地面積約52萬平方米,主要教學訓練場所有基礎教學樓、模擬訓練中心、綜合實驗樓、學科專修樓、圖書館、軍體館等,擁有多媒體教室83個。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18多萬種、60餘萬冊,建有資源資料庫35個,其中軍事特色資源資料庫13個,數字資源總量6000多萬篇、容量35TB。樓內建有中國軍事後勤陳列館(含後勤歷史館和後勤裝備館)、後勤指揮訓練模擬中心、電教中心、教學指揮室、戰術後勤實驗室和專修室。學院教學、科研、文化和生活設施(備)完善,為教學科研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學院設政治理論、軍事、後勤指揮等近20個教研室及圖書館、電教中心和後勤指揮訓練模擬中心;學術研究部設研究室及檔案資料室、編研室、《後勤學術》雜誌社。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條件優越。擁有一支熱愛教育事業,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科研攻關能力強的師資隊伍。現有研究生導師105人,其中,博導30人、碩導75人;技術三級以上教授5人。研究生和本科生學歷分別占教研人員總數的22%和53.7%,學歷、知識和年齡結構日趨合理,形成了以知名專家教授為學科帶頭人,一批中青年副教授、副研究員為骨幹的教學、科研隊伍。
辦學原則
學院遵循軍委和總部的教育方針、原則,依據學院的性質和任務,學院堅持以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以培養高素質後勤指揮管理人才為目標,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相統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獨具特色的教學、科研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辦學和科研經驗。在教學中,堅持“兩個適應,兩個突破”的原則,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以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建立並運用符合中級後勤指揮管理人才教育規律的具有學院特色的新型教學體系,建成一批在全軍有較大影響的重點學科和重點教材;實行總部、學院、部隊“三位一體,合力辦學”模式,在全軍部隊建立了相對固定的教學、科研協作點,有效地保證了教學質量。
新時期學院堅持以新形勢下強軍目標為指導,以建設特色鮮明的一流軍事名校為目標,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相統一,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教學、科研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辦學治校經驗。自1988年開展研究生教育以來,目前已形成軍事學和法學2個門類的學科專業體系,擁有軍事後勤學、軍隊指揮學、軍事管理學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軍事後勤學、軍隊指揮學、軍事管理學、軍事裝備學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軍事後勤學、軍隊指揮學、軍事管理學、軍事裝備學、軍隊政治工作學、軍事訓練學、馬克思主義理論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在軍事後勤和軍隊政治工作2個職業領域具有軍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