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攝影](/img/9/5ff/nBnauM3XxcjN4cDMzYDMzUDMzITMzATM4QjMwADMwAzMxAzL2A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基本介紹
![觀念攝影](/img/2/55e/nBnauM3XyUTN4gTO5MTMzUDMzITMzATM4QjMwADMwAzMxAzLzE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觀念攝影的主旨在於通過攝影所傳遞的某種觀念,擺脫淺層次無意味糾纏的探索過程,試圖通過攝影的媒介,展現對人類生存狀態的剖析,並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話題,引發更多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觀念攝影往往不是給出一個答案,而是有多種可能性的指向,讓觀眾自己去悟會。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這也符合審美的需求。
觀念攝影的出現顛覆了傳統藝術攝影標準不可動搖的地位,提供了攝影揭示當代生活的新的諸多可能性。觀念攝影以其對傳統藝術攝影的偏離,發展了攝影藝術的新空間。許多藝術家在攝影方式本身的開拓方面不斷努力,把不同的視覺經驗融合在觀念攝影中。正因為觀念攝影的新,使得觀念攝影不能像傳統藝術攝影那樣建立起刻板的判斷標準,也使得觀念攝影更具有實驗性。實驗性藝術潛在的決定因素是嶄新的生活體驗和生命體驗,好的藝術永遠不會是技術的附庸,而應該是思想與生活的創造者。21世紀的今天,觀念攝影正在成為這樣的創造者。
歷史源起
![觀念攝影](/img/3/fb5/nBnauM3XyATOyczNxUTMzUDMzITMzATM4QjMwADMwAzMxAzL1E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我國觀念攝影概念的提出:與西方的觀念攝影起源相比較而言,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1976出現的諸如蒙敏生、王秋生等人用攝影作品對“文革”進行反思,帶有反諷意味的作品也可以“劃歸”到觀念攝影之中去。其後1979年的北京的“四月影會”和隨後出現的“裂變群體”,北京現代攝影沙龍,上海的“北河盟”、廈門的“五個一”、哈爾濱的“方尖碑”廣州的“人人影會”,他們在攝影中有了一種觀念的顯現。但是這些並不是中國觀念攝影的起源,他們仍是用紀實的方式對現實進行反思,並沒有進入當代藝術的思考、評介與敘事語境中,於是與當代藝術的距離與差距越來越大。
在中國,當代攝影領域最早明確出現“觀念藝術”(也叫觀念主義)是1988年4月28日總第44期的《攝影報》上一篇《我們的作品等待社會的檢驗》 。署名是當時中央美院的學生王虎、王友身、陳淑霞、劉慶和。由於當時國內還沒有大規模地出現這種類型的攝影,因此並沒有形成廣泛的認同。中國攝影出版社1991年翻譯出版的《美國ICP攝影百科全書》第一次相對完全地介紹了“概念攝影”(conceptual photograph)的概念。
觀念攝影這個名詞最早在國內出現是在1997年島子策劃的“新影像:觀念攝影藝術展”上,接著在1998年朱其策劃了“影像誌異:中國新觀念攝影藝術展”。由於這兩個展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觀念攝影”的名稱,使得這個名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這一類作品的指代。在1997年到1998年這兩年,以攝影為形態的觀念藝術正式開始以觀念攝影的名義,進入了前衛藝術批評的範圍。觀念攝影開始只是一度在美術界熱鬧,作為美術作品在美術刊物上傳播,中國的主流攝影媒介幾乎對它持視而不見的態度。1999年前後,觀念攝影才獲得國際上的認同,並開始進入前衛畫廊和收藏家的銷售渠道,中國觀念攝影家也逐漸成了各種國際前衛攝影展和綜合國際藝術展的常客。
藝術表達
1、攝影者在觀念攝影中具有主觀導向性
![觀念攝影](/img/1/53c/nBnauM3XyAjM5cDO4UTMzUDMzITMzATM4QjMwADMwAzMxAzL1E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對於觀念攝影有兩個誤區,一是有些人把關於記錄行為藝術的影像當作觀念攝影,這只是一種純粹的客觀記錄方式。給這種行為藝術做了一個具有人性的記錄方式。二是有人把凡是作品中帶有主觀意圖的作品都稱之為觀念攝影。凡攝影創作,只要按動快門,都會帶有攝影者的主觀意圖與個體的傾向選擇,按此標準所有的作品皆可稱為觀念攝影作品。
在觀念攝影中,攝影者在影像中是一個具有強烈傾向性的主觀導向性。而當代藝術中,目前被導演的主體已不僅僅是攝影,而擴散到整個藝術了。以前的被導演主體還是攝影這一載體,被導演的行為是了攝影本身服務的。而現在被導演的是為藝術服務的,攝影只是一種承載的工具與手段。有了導演的理念,有了強烈個性化的觀念,表達的形式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表達的觀念或內容。攝影是一種表達形式,雕塑也是一種表達形式,繪畫同樣是一種形式。與此同時,傳統的紀實攝影並沒有從攝影中消失,並且只會更經典,更精彩。
2、觀念攝影的主要表達特徵是諷喻
![觀念攝影](/img/f/b84/nBnauM3XzcTOxMTOycTMzUDMzITMzATM4QjMwADMwAzMxAzL3E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代表人物
![觀念攝影](/img/1/6c8/nBnauM3X0MDN3IjM4QDMzUDMzITMzATM4QjMwADMwAzMxAzL0A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尤斯曼作品,最常用的圖象符號是:女人體、手、岩石、樹木、房屋、天空、湖水、海洋等等。尤斯曼用的所有符號都是現實世界的景物,然而他偏偏要將之編成非現實的圖象。很明顯,他無法滿足於世界的秩序,試圖通過拼貼來打破這種平衡,更強烈的表達自身主觀的想法,而不願讓現實來掌控自己的思維。
2、拉菲爾·納瓦羅(西班牙)
拉菲爾·納瓦羅出生於上世紀40年代,以展現裸體和抽象作品見長,作品被收錄在西歐各大美術館和藝術機構,但其低調的作風使得其在亞洲並不為人熟知。納瓦羅將柔軟的絲綢,堅硬的石頭等物質放在女性的肌膚旁邊,用一種奇特而“私密”的角度探索特定部位的人體。他的另一個人技巧是照片拼接:不僅將同一題材的照片像撲克牌般拼接起來,形成另一個圖案,也會將兩張照片沖印在同一底版上,最後呈現出可摺疊的,效果奇異的“雙連畫”。
3、劉錚(中國)
劉錚,1969年生於河北,曾在北京的理工大學學習,1997年以前在工人日報做攝影記者。劉錚的作品積極而又審慎地用鏡頭覆蓋著農民、僧侶、流浪者、囚犯、富人、乞丐、戲子、舞女、詩人、未亡人、殘疾人、變性人、死屍、乾屍及蠟像人物、雕塑人物。生活和觀念互為激活又互為瓦解。他的作品羅列了因襲沉重的歷史,死亡和戰爭的陰影,情慾、渴望、感情的誤置,深刻的無聊,歲月的創痛,淺薄的世俗享樂和現代人的精神貧困。這些視野開闊,內容龐雜的眾生相算不上紀實,但和紀實密不可分;算不上是表現,卻與表現絲縷牽纏;算不上象徵,可又處處表征著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