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域派

藏傳佛教歷史上的一個小派別,形成於公元11世紀。"覺"的意思就是說這種教法能夠斷除人生的苦惱,可以斷除生死的根源。"域"的意思就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對象。

概述

覺域派是公元11世紀產生於西藏的藏傳佛教重要宗派之一,該宗派源於南印度著名僧人帕丹巴桑傑,由藏族著名的女密宗大師瑪久拉仲所創立,是藏傳佛教史上唯一由女性創立的一個宗派,這在人類宗教史上尚屬罕見。該宗派以自己獨特的教法義理和別具風格的修持方法,成為藏傳佛教中獨樹一幟的宗派,不僅對藏傳佛教諸宗派產生過深刻影響,而且曾幾度風靡整個藏區,在藏族社會生活中產生過巨大影響。

歷史淵源

覺域派,其宗派之名是依覺域派教法之義而得的。說該宗派以慈悲菩提之心斷自利意念,以空性見斷輪迴流轉之根源,此二和合共同斷除“四魔”,即“我執”,故而立此名。“覺域”在藏文中有兩種書寫方法,即gcod-yulh和spyod-yul,其中“gcod”,藏文字意為“斷”或“斷滅”;“gcod”即“境”,覺域(gcod-yulh)意即“斷境”,說該宗派教義能夠斷滅或斷除人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源;後一種寫法“spyod”,字義為’行”;“域”(yul),字義同上,“spyod-yul”即行菩薩所行持的方便智慧之道,以心識體悟一切皆空之萬物本性,從而達到涅般境界,故而又得此名。覺域派雖然有兩種書寫方法,但是其意基本一致,就是以菩提心或慈悲心來斷滅自利心,以般若性空來斷除我執。
覺域派,最早源於南印度僧人帕丹巴桑傑(?—1117年),故此,也有一些藏文史籍將這一宗派作為息解派的一個分支或支派。根據《丹巴桑傑傳》記載,帕丹巴桑要第四次進藏(也有史籍記載第三次入藏)時,途中與從印度學法返回的雅隆瑪熱賽波相遇,將覺域即能斷教法,諸如《大乘能斷小經義導釋》,《能斷泄障六部》、《教誡親訓十一》及《虛空啟門心識》等,傳給雅隆芒卓地方的瑪熱賽波和享有寧瑪派密宗大成就之稱的交釋迦益希、寧堆的藏巴札欽和札瓊二少年等師徒三人。其中《能斷泄障六部》書於文字,《教誡親訓十一》被授密訓。二少年依這些教法修持,獲得驗證,成為二成就瑜伽士。這是覺域派教法最初傳入藏地的情景。
由於帕丹巴桑傑授密訓,覺域教法一時只是在其弟子中單傳或密傳。最早從帕丹巴桑傑受授覺域教法的雅隆瑪熱賽波在他的晚年時,把覺域教法單傳予其近侍寧巴貝熱。帕丹巴桑傑的另一位弟子覺釋迦益希,又將此教法傳授予其侄子覺索南喇嘛。從此,覺域的教法開始在藏區傳播。因這一傳承的相承者多為男性,故又稱做“男傳覺域派系”。
男傳覺域派系的教授,主要以修持斷除疾病等諸炳惱為宗義,教法類別不多,傳播範圍不廣,故在當時未產生大的影響。

女密宗大師瑪久拉仲與覺域派的形成

?瑪久拉仲(公元1049—1144年),是藏傳佛教“後弘期”出現的一位傑出的女密宗大師,出生在西藏山南的措美地方。由於家庭薰陶,瑪久拉仲三歲時能念誦六字真言和聖救度母經咒等。五歲識字和學習語法,八歲時諳熟書中的文字和字義,一日內可誦讀《般若八千領》二遍,其神速和對般若經義不同尋常的理解天才,在當地引起較大反響,故譽稱她為“希熱仲美”,即“智慧明炬”。她的名字由原來的仁欽仲美,傳稱為拉吉仲美,即拉西地方的智慧明炬、“瑪久”為尊稱,意即“唯一母親”或“獨尊母親”。
?她十三歲時母親去世,隨姐姐東措仁欽本及格西阿東座前修習《般若六波羅蜜多》。十六歲時,在格西札巴座前修習廣、中、略三品《般若波羅蜜多》。二十歲時,她遇見以獲得新舊密宗大成就著稱的交頓巴索南喇嘛,在他座前授受“甚深三昧四灌頂”、“大加持灌頂”和“幻化灌頂”等。其後,瑪久拉仲從夏瑪爾巴修習了《慈氏五論》;從喇嘛白頓巴修習了《大圓滿法》;從喇嘛亞塘巴修習了《大手印法》、《那若六法》、《聖救度母》、《時輪》、《三歌》和密乘四續部《事部》等深奧教法。此時,瑪久拉仲與聶堆的瑪覺絳曲、後藏的香姆嘉塘、拉薩的聶瑪同稱為覺域派之四空行母。其後瑪久拉仲在札塘喇嘛格西札巴座前學法時,與帕丹巴桑傑相遇,帕丹巴桑傑稱讚瑪久拉仲曰:“身具四種大智慧,佛母空行之化身,啟開三摩地之門,降伏眾魔能勝母,拉吉仲美為恭敬。”?①她從帕丹巴桑傑座前,受授《虛空啟門心識》、《三摩地四灌頂》、《定見親訓》、《能斷泄障六部》、《幻化能斷密訓》等覺域派教授。
?二十三歲時,在大成就頓巴希熱本座前,瑪久拉仲修習了十二因緣之流轉,還滅等教授。與印度班智達陀巴扎亞相遇結為夫妻,生有二子一女(有說三子二女等),次子托寧桑珠是瑪久拉仲教法的主要繼承者和宏揚者。
?三十四歲後,瑪久拉仲離開家庭,再次剃度出家,削髮為尼,並拜謁其尊師索南喇嘛和喇嘛扎巴,從索南喇嘛受授“帕姆成就五神灌頂”。其後,赴定日再度拜見帕丹巴桑傑,受授灌頂和多種深湛秘訣與修持法。並依帕丹巴桑傑授記,遊歷一百零八座雪山、“年”地(藏族原始神祇之一),苦行修持,獲得大成就,成為藏地著名的女密宗大師。
?三十七歲時,瑪久拉仲以桑日卡瑪爾(zangs-ri-skhar-dmar)的修行洞為根本道場,廣收門徒,傳授自己獨辟溪徑體悟到的佛教學說和別具特色的密宗修煉方法,創立了獨樹一幟的藏傳佛教覺域派,又稱女傳覺域派。瑪久拉仲在雪域龐大的僧眾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女大成就者和密宗大師而名震四方。其教法亦不脛而走,播及整個藏區乃至印度、尼泊爾等國,產生巨大影響。覺域派在當時是唯一從藏地傳入印度、尼泊爾的藏傳佛教宗派。
?瑪久拉仲著述立說,撰寫了《般若波羅蜜多覺域派教法理義和秘訣精髓奧義心要》、《般若波羅密多秘訣覺域派教理佛經大品》、《精髓品》、《心要品》等許多覺域派重要論典法本,使其教理更加完善和體系化。
?瑪久拉仲一生中培養了無數弟子,她的弟子遍及整個藏區,特別是她培養了大批尼僧。瑪久拉仲這位被人們親切地稱作“尊母”或“偉大母親”的藏族出家女性的優秀代表,藏傳佛教的一代女領袖,於公元1144年與世長辭,享年九十五歲。瑪久拉仲被後人奉為智慧空行母的化身加以崇拜,迄今在藏區的一些寺廟中,仍可親眼目睹為這位傑出女性供奉的塑像、唐卡等,她在藏傳佛教史上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值得說明的是,藏傳佛教覺域派從公元11世紀末形成以後,出現許多傳承,並在廣大藏區興盛流傳,構成覺域派歷史上的“前弘”。但由於此派不注重建寺造廟,不依賴地方勢力,也沒有嚴密的組織與制度,特別是缺乏雄厚的經濟基礎,覺域派的壽命也與息解派一樣,極其短暫,到16世紀末,覺域派作為一個獨立的宗派已不復存在。然而她的教義儀軌則被藏傳佛教的其他宗派所吸收,不僅融入各宗派的教理之中,並宏傳於其他宗派之眾信徒中,如在勢力最強的格魯派中,形成“耳傳覺域派傳承”,還形成了貢日卡卓瑪女活佛傳承體系,迄今相沿不斷。在本世紀初,覺域派教法又一次風靡雪域高原,被廣大僧俗崇奉信仰,形成覺域派史上的“後弘”。

主要內容

?覺域派的教法,主要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宗義,結合大手印覺法修持的一種法門。是以菩提心或慈悲心來斷滅自利心,以般若性空來斷除我執——人世間一切苦惱的根源。故覺域派的教法,又稱般若波羅蜜之覺域法或大手印覺法。
?覺域派的教法,據藏文典籍《宗教源流史》記載:“覺域派教授之實質,乃以般若波羅蜜多隨順密教而修行,此教授源於廣、中、略三品《般若經》,特別是《集經》。其符合眾先賢之觀點。《集經》云:‘四因成就菩薩力,四魔難勝亦難動,安住空性不捨眾,依教奉行佛加持。’”?其中,四因即:1、安住空性;2、不捨眾;3、依教奉行;4、如來加持。四因是覺域派教法的四個要點。1、安住空性,是指修空性見;2、不捨眾,是指修慈悲菩提心;3、依教奉行,是指道之根本要依止善知識;4、如來加持,是指皈依三寶、觀資糧田、行七支曼陀羅供養等。四因中,修空性見,修慈悲菩提心,此二為覺域派修持之正行;依止善知識、皈依三寶、觀資糧田、行七支曼陀羅供養等為覺域派修持之加行或前行。四魔難勝,即獲得究竟之決量和具足菩提薩垂善巧之力。就是說此教授具有菩提薩垂善巧方便修持之摧毀有寂之一切壞損之力,此乃覺域派之究竟果位。
?以上是覺域派教法的基本要義,也是覺域派僧尼修持的基本要義。可以說覺域派以廣、中、略三品《般若經》的甚深空性大手印與《喜金剛第二品》等密教相隨順而修持,形成了自己別具風格的教法理論體系和修持方法。下面對覺域派的“大手印覺法”和“四魔覺域法”略作闡述。

大手印覺法

?大手印覺法,專指覺域派修持的一種教法,是覺域派的基本教法。它不同於藏傳佛教其他諸宗派,諸如噶舉派等修持的“大手印”。瑪從拉仲將一般意義上講的“大手印法”分為:正法大手印、業之大手印、三昧耶大手印、樂空大手印和明空大手印等。具體而言,由情器世間所攝的諸法,就其本體或元始而言,皆無自性,即自性空,因此其自性為空性者便稱作正法大手印或法印。如果瑜伽行者能對此義理解,對“空”純熟,且能使“空性”轉為道用,便可發揮脈、風息、明點之輪的作用或功能,並通過依止有學問的智慧母,將大樂轉為道用從而以大歡喜增強體力,這便稱作業大手印或業印。諸如這樣的瑜伽行者,以隱蔽的方式並通過與外在實行之三昧耶不分離的途徑,修持驗證所有功德,這便稱作三昧耶大手印。對諸如此類不貪戀殊勝大樂流露出空性暖流,這便稱作樂空大手印。諸如這樣的瑜伽行者,因斷離煩惱染污或所有覆障之故,證悟一切現分不實而空,猶如夢幻一樣顯現,這便稱作明空大手印。
?而藏傳佛教覺域派修持的大手印覺法,則是依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空性大手印與內無上密教二義和合而進行修持或修煉的一種能斷大手印。覺域派的“大手印”,其中“手”指所有境現分,“印”則指由於所有現分境或顯現境本體元始本性皆無自性(即自性空),所形成的內大空之現分和自性不實之空的無別雙運。所以覺域派認為,此亦是分位境外之大手印。
?就覺域派而言,如果瑜伽行者通過證悟內、外二者“無我”,並運用使得風心攝入中脈之道力,從樂明直穿的殊勝修煉中,明鑑過去、未來和現在三世,從而增長善識諸法的光明,同時依賴講、辯、著貫通無阻或嫻熟等果位的若干功德資糧之光明,教化眾多芸芸有情,具備能做此意義事之強大能力,即可稱大手印。因此,諸如這樣的瑜伽行者,即稱大手印覺巴(意即大手印能斷者)。諸如這樣的教法,即稱大手印覺法。
?覺域派修持的大手印覺法,就具體而言,可區分為外、內、密與本體性或真實性四行相,四行相又有各自的斷除之境或斷除對象,即四斷除之境。其中,外之斷境,為“年巴”即各種凶煞類。內之斷境,為疾病和妖魔。密秘之斷境,為諸分別生受。本體性之斷境,為三毒(即貪、嗔、痴)和五毒(即貪、嗔、痴、慢、妒)。
?攝收四斷境的方法是:若能分離貪戀、愛慕,可攝收“外”之斷境鬼神等。若能分離利、害之意想,可攝收“內”之斷境病魔等。若能分離善、噁心住所緣,可攝收“密秘”之斷境諸分別。若能分離心之根本,可攝收諸本體性。四斷境的攝收、定斷或決量圓成,均由瑜伽行者在其修持過程中依次逐步修行而完成的。

四魔覺域法

?“四魔覺域法”,是瑪久拉仲依據帕丹巴桑傑之舅父聖天的《般若波羅蜜多秘訣》,並結合自己獨特的實踐而創立的一種教法義理。四魔覺域法,亦可稱作四魔斷境法,是覺域派教法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教法義理之一。覺域派認為,“我執”是無明的根源,它象“魔”一樣非常可怕,倘若不斷除“我執”魔,它的侵擾就會不斷。覺域派所說的“魔”,並非一種體大而十分恐怖的實體,它產生的根源是“自我之心”。而四魔覺域法,就是針對“自我之心”,把“心”作為“境”或“對境”,並分別為“四魔”而修持的教法。
?覺域派四魔覺域法中的四魔分別為:有礙魔、無礙魔、喜樂魔和執著魔。
?1、有礙魔及其斷除法
?有礙魔,是一種依賴於外在之境,即外在客觀物事物,並由感官或感覺器官產生的魔。?關於有礙魔,瑪久拉仲解釋道:“當眼根觀見‘色’境時,以善、美之‘色’,會產生貪著、愛戀之感;對惡、醜之‘色’則會產生厭惡、憎恨之心。以此類推,由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諸根所識的聲、香、味、觸。如果各自的境或對象是美的、善的,便產生貪著、愛戀之感,反之,是醜的、惡的,則生起厭惡、憎恨之心,故此,謂之為“愛、憎二取(執)之魔’。由於這種在諸感官之境中真實存在,而就此生起的貪著、愛戀、憎惡,已真實地掛礙、牽帛諸根,即各感受器官遂侵犯了眾生有情,且構成束縛世間有情,即輪迴流轉之基因,故此謂之為魔。因為它已掛礙、牽掣了實有的善的或者惡的外境對象,由此成為魔,故又稱之為有礙魔”?。
?如何才能斷除有礙魔,瑪久拉仲認為,就根識所觀見的外在對象,即“色”而言,本體本無自性,它顯現的只是一種“假有”,實際上並沒有能夠構成“我”,並非真實存在。因此,對這種“假有”所執的貪著,或者憎惡,也是虛空的,沒有任何意義。如果能以此,即自性空觀想修行,就能斷棄對“假有”所執的貪著、憎惡等,並從“色”境中獲得解脫。同樣的道理,耳識的對象,即境,是聲音,鼻識的對象是香,舌識的對象是味,身識的對象是觸,就聲、香、味、觸諸境而言,本體本來就沒有自性,即自性空,諸根識之境顯現的只是“假有”,所以,對諸根識之境產生貪著、憎惡等,實際上是虛空的,如果能以自性空觀想修行,即可斷除對諸根識之境所生起的貪著、憎恨等感情,從而從諸根之境中獲得解脫,以達到斷除一切有礙魔。
?2、無礙魔及其斷除法
?無礙魔,是一種不依賴於外在客觀對象,而是由自心分別善惡,並以善為神,以惡為鬼的魔。它與有礙魔的不同之處在於:有礙魔是由感官感觸的對象而產生的;而無礙魔則是由心境或分別心生起的善惡分別而產生的,有礙魔產生根源是外在客觀對象,即外境,而無礙魔產生的根源是內在心境,即自心。用瑪久拉仲的話來說:“心,即無礙魔。”?瑪久拉仲認為:“所謂無礙魔,它雖然在根識之境中不真實存在,或親自顯現,但是在自己心中卻能生起諸種善惡分別。而且把自心生起的恐怖、畏懼謂之為鬼,並以鬼為惡;如果心境清淨,生起快樂、愉快,則謂之為神,並以神為善,如是在心中執善、惡二分別。因此緣故,心變得雜染清淨或煩惱。然而,對這種煩惱雜染儘管不真實掛礙,而使其尚不成為實境,但是,它對不善之業必定造成轉移、潛流的侵害,故此謂之為魔,正因為它尚未成為真實之境,亦不真實掛礙,所以稱之為無礙魔”?⑤。?如何斷除無礙魔?瑪久仲在她的《般若波羅蜜多秘訣域教理佛言大品》中說道:“認為神善,並以神相執,認為鬼惡,並以鬼相執的這些所謂的神、鬼,就是心中生起的欲望、恐惑等諸意念,實際上不過是自己的魔生起於自己,除了個人的自生心之外,它的發起不涉於彼他任何事物。正如《法性廣大淨信》中所言:‘任何意念皆為心之發生’,它好比平靜不動的大海,能掀起萬頃波浪等,如是這樣體悟的士夫,就不必造作任何意念,僅從自地便可破滅,斷除所有意念,即無礙魔”?⑥。?
3、喜樂魔及其斷除法
?喜樂魔,產生於自心貪著的各種事物,諸如名利、權勢、錢財、功德等,對這些事物生起的愛慕、貪戀以及自心貪著的各種事物得到滿足,而由此內心生起的快樂、喜悅等,覺域派稱之為喜樂魔。
?瑪久拉仲認為,不論是共同的喜樂魔,還是殊勝的喜樂魔,皆來源於理念幻化的心。這種心緣起於對名利權勢,家眷財富的愛慕、貪著,以及對各種成就,諸如親見本尊神,修煉獲得驗證,夢有先兆預兆,能調伏眾有情,鎮滅各種疾病等一切成就的執著和渴望。因為由此生起的歡樂、喜悅可以滋生傲慢、矜驕之故,遂成為解脫道的斷障或魔障,因此,謂之喜樂魔。
?喜樂魔有共同魔和殊勝魔之分,共同魔中包括由傲慢心滋生的喜樂魔,對福澤財物發起的敬逸魔,對名利敵友發起的欲望魔和對子女配偶家眷發起的歡喜魔等。
?怎樣才能斷除這些魔呢?瑪久拉仲認為,不論這些共同魔給我們提供什麼樣的功德,如果一個人具備心境不二的明智,他就不會把這些功德持為常有。應該意識到這一切只不過是虛幻的夢境,本性不存在任何貪著,它就象美麗的外表在顯示自己美麗,實際上就是自生裝飾或包裝自己。因此,對這一切並不值得生起矜誇之心,假若即使生起矜誇,傲慢之心,那也只不過是理念虛幻的執著所造成的。倘若能認識和體悟到所有功德都是虛幻夢境,虛而不實,一切皆無常,並以這種無執清淨的本性行為,即可斷除所有共同魔。
?殊勝魔,是相對修行者或瑜伽行者而言的,它表現在道和果位兩個方面,一般來說殊勝魔分別有:正見離戲論,即空性見生起的快樂修平等性生起的快樂,行無分別生起的快樂,入修持道生起的快樂等。瑪久拉仲認為,這些快樂倘若被瑜伽行者稍許在境中受用,就不能進入正道而成魔之業。如果瑜伽行者能意識到正見、正修只是在暗中表現,不完全在心中所作,但在心中會生起不滅的種種意想,對於各種意想,只要瑜伽行者不改變自己正見的思想觀念,能使生起的諸種意想改變成示現平等,不偏不倚的空性,從而斷除不正見果位之魔。倘若瑜伽行者能意識到所有一切是自性心所造作的,這樣修行者即使不去修持,也能分明心中生起的任何意想,並不改變其義,完全領悟,自地解脫,就象在燃燒的酥油燈中放入酥油那樣,溶化於其中,不修持便獲得靜慮,即殊勝修持,不正修果位之魔由此斷除。倘若瑜伽行者能使自己的正行從中自我解脫,就不必專門正行,亦不必執平等為對治。若能意識到所有魔都自生,自己就會無礙無阻自我解脫。若是證悟殊勝,正行就必無遮。但是,不得修不悟之行,應該按次第加持,依次正行,最終獲不行而行的殊勝正行,這樣即可斷除不正行果位魔。
?瑪久拉仲認為,倘若瑜伽行者不作任何修持,這也是一種修煉,它是一種學問、知識、明智的修持。這種修持在實踐過程中,不急求功利,而要依實踐或長期的修煉求得真實義或正確義,不旁取、近取,無所生或不生,依此修持,故謂法性修持。又因為明智在現分境中斷除之故,明智在境中便能得到無貪著的修證,即入解脫或涅?殊勝道,從而斷除不入修持道果位之魔。
?4、執著魔及其斷除法
?執著魔,是上述三魔,即有礙魔,無礙魔和喜樂魔的總和。覺域派認為,由於對客觀對象的執著,而生起了有礙魔。如果能體悟到由於客觀對象所生產的諸貪嗔之根源是執著,並在體悟中自行斷滅執著心,即可斷除對客觀實體的執著,即無明。又如無礙魔的五毒等雜染煩惱,以及對不見之鬼生起的恐懼和對不實之神生起的各種希求等;又如喜樂魔的對諸功德生起的快樂、傲慢、矜誇等,所有這一切都是由於執著而產生的。因此,瑜伽行者應該意識到所有一切只不過是自己所幻化的,並非真實存在。倘若瑜伽行者能在自地解脫諸種意想,諸如貪嗔、愚痴、傲慢等,便可斷除執著之根本,並從地獄、餓鬼、牲畜、人等流轉輪迴中解脫,從而獲得別別分別、成就、平等性、自我解脫等各種智慧。
?覺域派認為,斷除四魔,所有一切煩惱痛苦便無從生起。瑜伽行者,如果能斷除我執,並從根本上分離四魔,就不必專門修習正覺果位,即獲現正覺,便可成就利樂事業,使眾生有情獲得解脫。
?如上所述,覺域派教法義理的中心,在於宣揚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無常,是“自我”幻化出來,只有斷除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我執”,才能消除“無明”,從流轉輪迴中得到解脫,證得性空,進入涅?境界。由於覺域派之教法,主要源於廣、中、略三品《般若》和《集經》等,所以瑪久拉仲又稱其教法為“大中觀”。她認為一切法,皆集於心性中,如果能識心性,便可通達一切法性,故為“大中觀”。瑪久拉仲又稱其教法為“果位正法大圓滿”,她認為聚集世間萬物有寂之一切法,皆成就或圓滿於心性之上。因此,若能識知心性本義之圓滿方法,則為成就一切法義,故為“大圓滿”。只有通過修煉,證悟性空,才能徹底斷除“自我”和“自身”,即“心”、“身”的所有“執著”,即“我執”,獲得自我解脫,即生成佛,達到佛的境界。

主要特點

?1、具足或不具足聞慧的徒眾,均可是覺域派的瑜伽行者。
?2、覺域派的瑜伽行者,可以獨自一人修行,也可以多人結伴一起修行。
?3、覺域派的教法儀軌,既可以獨立奉行,亦可以與其他教法儀軌合流奉行,有無妙行之助友,均無差別。
?4、覺域派的教法義理,適宜於任何根器的徒眾。
?5、覺域派的教法義理,不論通曉多少,都具有它的價值功能,多者功德無量,少者亦可利他利己。
?6、通達覺域派教法的所有徒眾,不論高低,貴賤,其神力均大於他人?⑦。
?覺域派的教法,主要以師徒問答的形式,口耳相傳的。並強調在荒山野地獨自修行,認為在荒無人煙的空寂地獨自一人靜修,可斷滅對於一切外在事物持有的貪戀之心,遂斷除對客觀存在所持的“執著”。也就是說,只要安住於無念可生的虛空間,即自我解脫空性之中,“我執”便自然斷除。因此,覺域派一般不建寺造廟,住寺傳法,不追求祗園、精舍,主要以修行為重,認為住寺行善一百天之功德,遠遠比不上在荒山煞地修持七天施身供養、修慈悲心之功德。如果一個人慾想在今生獲得果位,必須一生修持苦行。這樣才能認識一切有為,即世間一切事物均為無常,從而不留心、留戀於今生之事物,並通過修持“無我”之本性,斷除“我執”。故覺域派以修行為重,要求修行者在煞地、冢間、屍林、深山、荒地、破廟、廢墟間等荒無人煙、充滿恐怖的空曠野地修行。可見,覺域派僧尼的修行方式,有點兒象佛教原始階段僧伽的修行方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