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西藏鳳仙花
種拉丁名:ImpatienscristataWall.
科拉丁名:Balsaminaceae
屬中文名:鳳仙花屬
屬拉丁名:Impatiens
國內分布:西藏
國外分布:印度西北部、尼泊爾、不丹
海拔:2000-3100
中國植物志:47(2):115
藥材
來源:鳳仙花科西藏鳳仙花Impatiens arguta Hook. f. et Thoms.,以花入藥。性味歸經:甘,溫。
用法用量: 1~2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拼音 XīZànɡFènɡXiānHuā
別名 鳳仙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npatiensargutaHook.Thoms.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開花時採收,陰乾或烘乾。
化學成份
花含各種花色甙(Anthocyanins),由此分得矢車菊素(Cyanidin)、飛燕草素(Delphinidin)、蹄紋天竺素(Pelargonidin)、錦葵花素(Malvi-din)。又含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以及一種萘醌成分(可能是指甲花醌Lawsone)。
藥理作用
1.對癬菌作用:鳳仙花的鮮花汁,對紅色表皮癬菌,堇色毛癬菌及腹股溝表皮癬菌,專夫曼高爾夫表皮癬菌均有抑制作用。
2.對細菌抑制作用: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傷寒桿菌和痢疾也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治小兒膿耳。
2.《綱目》:活血消積。治蛇傷,腰脅引痛。
3.《本草求原》:治偏廢。
4.《天寶本草》:治鼻血不止。
5.《西藏常用中草藥》:通經活血,利尿,治經閉腹痛,產後瘀血不盡,下死胎,小便不利,疔毒癰疽。
6.《本草匯言》:鳳仙花,活血氣,利筋脈之藥也。李氏方治腰脅引痛不可忍,因瘀血為患者宜用之。
附方
外洗方《扶壽精方》:風濕證;鳳仙花散劑《本草綱目》:腰脅引痛不可忍者。蘭台集選方《蘭台集》:跌仆傷損骨,血脈不行者
植物特徵
銳齒鳳仙花,一年生草本,高30-70cm。
莖堅硬,直立,分枝。
葉互生;葉柄長1-4cm,基部有2個具柄腺體;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5cm,寬2-4.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邊緣有銳鋸齒;側脈7-8對。總花梗極短,腋生,花1-2朵,花梗細長,基部有2剛毛狀苞片;花大,粉紅色或紫紅色;萼片4,外面2個半卵形,長突尖,內面2個狹披針形;旗瓣圓形,背面中肋有狹龍骨狀突起,先端具小突尖,翼瓣無柄,2裂,基部裂片寬長圓形,上部裂片大,斧形,先端2淺裂,背面有明顯的小耳,唇瓣囊狀,基部延長成內彎的短距;雄蕊5,花葯鈍。蒴果紡錘形,先端喙尖。種子少數,圓球形,稍有光澤。
花期7-9月果期6-10月
生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0-2600m的林下或山谷水溝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