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島

死亡之島

《死亡之島》是一款非線性第一人稱生存恐怖遊戲。遊戲真實的戰鬥系統使得遊戲中的每次與怪獸的遭遇都是毛骨悚然的體驗。玩家在遊戲中可以使用身邊的任何東西當作工具,而玩家在小島上做的任何決定都將改變小島的命運。這款融合了緊張動作元素與恐怖元素的《死亡之島》值得期待。

基本信息

事件

百慕達魔鬼三角

百慕達三角百慕達三角
名稱的由來

1945年12月5日,美國19飛行隊在訓練時突然失蹤,當時預定的飛行計畫是一個三角形,於是人們後來把美國東南沿海的西太平洋上,北起百慕達,延伸到佛羅里達州南部的邁阿密,然後通過巴哈馬群島,穿過波多黎各,到西經40線附近的聖胡安,再折回百慕達,形成一個三角地區,從此被稱為百慕達三角區或“魔鬼三角”。在這個地區已有數以百計的船隻和飛機失事,數以千計的人在此喪生。從1880到1976年間,約有158次失蹤事件,其中大多是發生在1949年以來的30年間,曾發生失蹤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喪生或失蹤。這些怪神秘的失蹤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馬尾藻海”地區,為北緯20°-40°、西經35°-75°之間的寬廣水域。這兒是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區域,其以每晝夜120-190千米的速度移動,且多施渦、颱風和龍捲風。不僅如此,這片海域深達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溝,平均深度在7000米以上,最深處達9218米。
事故
"百慕達魔鬼三角"最後一次著名出事是2007年時,其後鮮少有失蹤事件。當時有一艘美國海軍潛艇「聖胡安號」在百慕達三角附近海域進行演習時,竟然離奇失聯了10個小時。在10個小時之後,聖胡安號奇蹟似的和美軍司令部恢復通訊,表示船上官兵一切安好,只是因為錯過了通訊時間才會失聯。不過,當時船上官兵達140人,不可能有人忘記通聯時間,況且聖胡安號還發射了紅色求救彈。這些疑點讓五角大廈人員也百思不得其解。10小時之中,船上發生了什麼事,讓各界人士不解。

熱議

到目前為止,對“百慕達魔鬼三角”的解釋可歸納為如下幾類:一類認為,這些失蹤是由於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聯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飛碟在作怪。第二類則認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異常、洋底空洞、甚至還有人提出泡沫說、晴空湍流說、水橋說、黑洞說等等,用一些奇異自然現象來解釋“百慕達魔鬼三角”。最近,英國地質學家,利茲大學的克雷奈爾教授提出了新觀點,他認為:造成百慕達海域經常出現沉船或墜機事件的元兇是海底產生的巨大沼氣泡。在百慕達海底地層下面發現了一種由冰凍的水和沼氣混合而成的結晶體。當海底發生猛烈的地震活動時被埋在地下的塊狀晶體被翻了出來,因外界壓力減輕,便會迅速氣化。大量的氣泡上升到水面,
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來所具有浮力。恰逢此時經過這裡的船隻,就會像石頭一樣沉入海底。如果此時正好有飛機經過,當沼氣遇到灼熱的飛機發動機,無疑會立即燃燒爆炸,蕩然無存。與此相反,有些人認為這些奇特的失蹤現象彼此間並無聯繫,因而也就否定百慕在魔鬼三角的存在。百慕達這層神秘的面紗是否已經揭開,沿待後人的研究驗證。

電影

國家/地區:西班牙/西德
類型:科幻/ 恐怖
片長:88 分鐘
對白語言:德語
更多外文名:Death Island Island of the Dead
製作公司:
Theumer Filmproduktion[德國] Orbita Film S.A.[西班牙] Órbita Films[西班牙]
發行公司
International Film Distributors(1968) (Canada) (theatrical) (dubbed)
Allied Artists Pictures Corporation[美國] (1967) (USA) (theatrical) (dubbed)
Accord-Film(1968) (Canada) (theatrical) (dubbed)

網路遊戲

概述

遊戲《死亡之島》遊戲《死亡之島》
死亡之島》是一款非線性第一人稱生存恐怖遊戲。遊戲真實的戰鬥系統使得遊戲中的每次與怪獸的遭遇都是毛骨悚然的體驗。走進這個潮濕,黑暗,時刻面臨死亡的小島,玩家在遊戲中可以使用身邊的任何東西當作工具,而玩家在小島上做的任何決定都將改變小島的命運。這款融合了緊張動作元素與恐怖元素的遊戲值得期待。

遊戲劇情

《死亡之島》遊戲人物《死亡之島》遊戲人物
一對夫妻正夢想他們的假期飛翔在天空的時候,突然飛機神秘墜毀。醒來後,扮演丈夫的玩家發現妻子不見了,玩家的任務就是找到失蹤的妻子。走進這個潮濕,黑暗,死亡的熱帶小島。玩家將直面惡魔,並與這些可怕的怪獸們戰鬥,尋找各種島上隱蔽的角落,生存將是玩家的主要目標。

遊戲特徵

真實的戰鬥系統:
緊張的空手戰鬥系統
真實的物理效果
精緻的損傷人物模型,可顯示受傷後的皮膚,肌肉甚至骨頭
革命性的瞄準,攻擊吉通,給玩家現實般的戰鬥體驗
-先進的AL系統
玩家可以利用敵人的習慣來戰鬥
真實的NPC行動習慣
NPC會根據玩家的行動做出相應的反應
非線性的遊戲模式
玩家可以自由的小島上探索
玩家擁有自由的選擇,來決定遊戲的結局
玩家的選擇將決定故事的發展方向
全互動式的環境
玩家可以使用身邊所有的東西作為武器
真實的物理系統,使得玩家可以創造自己的殺敵之路

地理名稱

1470年12月21日,葡萄牙航海家,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就是從聖多美島北岸一片平坦的鵝卵石海灘登入的。 .因為這一天恰好是基督教的聖多美日,因此命名這個島為聖多美島。1522年,正式宣布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為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人在這裡開闢了種植園,並且從西非各地擄掠了近3萬名黑奴在種植園強迫勞動。17~18世紀,後被荷蘭法國侵占。1878年又被葡萄牙人奪回,在此經營大種植園。1951年,葡萄牙把它定為海外省。在殖民者殘酷的虐待下,來到島上的人沒有能活著回去的,因此,聖多美島曾經有“死亡之島”之稱。1960年9月,“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委員會”成立,領導了地方居民的解放鬥爭。1975年7月12日,葡萄牙被迫承認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獨立。

美術作品

Cinedía[西班牙](Spain)4.傑出的象徵主義畫家勃克林及他的《死亡之島》為題。上面的畫就是他的《死亡之島》。《死亡之島》是勃克林的重要代表作,這是一幅富有象徵意義的哲理性作品,畫上展現一座色彩綺麗的陰森孤島,由於真實而細膩,景象使人觀後心悸:一條引渡死者的船,正駛向小島,四周是茫茫的海面,島上懸崖絕壁,穿白色衣服的死神直立在船頭上,船上載著棺材。這是一個逼真的死亡幻象,一個逼真的象徵物!它是一幅風景畫,也是北歐民間流行的、以死神為題的風俗畫。島上有參天的黑綠色柏樹,此乃是生命之樹。這又使人聯想到人類種族的世系,因而在這裡的死與生,構成了一個含蓄的象徵。柏樹,在古代希臘羅馬神話里,是一種陰間樹,墳場的樹,故這個孤島意味著是死亡的歸宿地,島上的石壁上現出一排排的門洞,裡面安放著棺材;而民間又把柏樹視作永恆的長青樹,它是悼念死者的標誌。不論如何聯想,《死亡之島》的主題無疑是在渲染生與死的對立。而勃克林卻只簡單地說:它是一幅夢境畫。

作品介紹

油畫《死亡之島》油畫《死亡之島》
61歲的勃克林創作了這幅以表現死亡為主題的畫。於1880年 藏於巴塞爾美術館。這是柏克林最受爭議也是最精彩的作品。勃克林十分鐘愛這一題材,同題材的作品至少有5幅。在這幅作品中象徵主義得以充分表達。勃克林從大自然中精心挑選物象加以組合,創造出奇特的氛圍。這是一座作為陵墓的海上孤島,一葉小舟正載著死者向這黑黝黝的最後歸宿駛來。整個畫面籠罩著沉重的黑暗,明亮的島上石屋和參天黑暗的柏樹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立在小船上身著白色喪服的送葬人在這幽暗的背景襯托下更增加了陰森可怖感。這是一塊神秘莫測的死亡 之地,令人毛骨悚然。

作者介紹

阿諾德·勃克林(ArnoldBöcklin,1827-1901年)是瑞士象徵主義派的巨匠。象徵主義是始於19世紀後半葉,首當其衝的是詩歌,而後波及到繪畫等其他藝術形態。1827年10月16日生於瑞士的巴塞爾的商人家庭,他說服了父親並投身於藝術。1827年10月16日生於瑞士的巴塞爾,曾在德國的杜塞道夫美術學院學習繪畫。杜塞道夫畫派是德國古典藝術向浪漫主義過渡的重要畫派,勃克林在這裡不但受到嚴謹的學院派造型技巧的訓練,而且得到了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唯心主義美學思想的薰陶。他於1848年到巴黎,受到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作品的影響,傾向於富有深刻哲理的想像風景畫和神話題材作品。後來他又多次到義大利旅行,並在北歐各國從事藝術創作活動。
1858年—1861年勃克林應聘魏瑪美術學校教師。這個學校後來成為新藝術運動和包浩斯建築設計學校的搖籃,頗具盛名。自80年代開始勃克林的作品中開始出現愈來愈濃厚的主觀色彩,在他的風景畫中常運用明暗對比和經過變化加工的自然形象,創造出神秘、空靈,情調憂鬱悲哀,似乎非人間的景象。由於勃克林的作品中表現死亡和鬼怪的題材較多,因而在評論家的眼中,他被視為屬於過分憂鬱、消極的象徵主義畫家。
“女人、幻象、死亡、欲望”是象徵主義回家的首選主題,作品通過暗示、聯想、引深、對比來創造詩的意鏡,探索人類神秘內在的精神世界,用以代替外部的現實世界。象徵主義與印象主義的藝術觀是相勃的。勃克林與夏凡納同樣試圖通過畫面強烈的氣氛去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但與夏凡納完美的理想主義不同,勃克林竭力通過神話傳說等題材營造恐懼、神秘、與死亡的氣氛。作品內容表面上平靜而實質上十分強烈的感染力,與觀者身上天性的對死亡的敏感意識相呼應,而不僅僅再現現實世界的實在感。
他的代表作有《海邊別墅》、《死亡之島》、《自畫像與拉琴的死神》等。《海邊別墅》描述的是遠離人間的一塊陸地,陰森的樹林間埋藏著古代文明的遺蹟,冷落而荒涼;一位身著黑色長衫的女子依著石壁對著大海沉思,立於這水天中的別墅散發出令人神往而神秘的氣氛。風景形象被畫得細緻真實,可見畫家古典主義的造型功力,在傳統的畫法中隱含現代人的思想情感。
勃克林盛讚詩歌,他的作品以給人以詩意的感受,不是悠閒的田園牧歌,而是靈感奔涌的,神秘主義的詩篇。勃克林多從神話中取材,他喜愛自然,崇拜自然的力量。他的作品是自然力與幻想的完美結合。
藝術史學家常常為應如何評價勃克林而困惑。勃克林是個獨特的,驕傲的,性格有些怪異的藝術家,他曾經在自家花園裡試驗飛翔(達文西也這么作過)。他不喜歡給他的作品起名字,他曾聲明他繪畫的目的是使人做夢(makepeopledream):“就像詩歌的任務是表達感情,繪畫也一樣。一幅畫應給人與詩歌和音樂一樣的思考與感動”“繪畫應像音樂一樣能夠深入人的靈魂,不然的話,那就只是一件蠢笨的手工藝品。原文:“Paintingshouldpervadethesoulinthesameway,andaslongasitdoesnotdothisitisnothingmorethanabrainlesshandicraft.")”,“對美的讚頌永無止境”("Thereisnoendtothepoetryofthebeautiful.")。

音樂作品

1906年俄國作曲家謝爾蓋·拉赫馬尼諾夫在德勒斯登看到這幅畫時深為它的意境所感動,從而創作了鋼琴協奏曲《死亡之島》,這是音樂和繪畫最動人的結合。勃克林未能聆聽俄羅斯著名作曲家為之創作的鋼琴協奏曲《死亡之島》,但他卻有幸傾聽死神給與他最真實靈感的音樂。請看,在《自畫像與拉琴的死神》中,勃克林停著畫筆,在死神的演奏中,專心地領悟一切詩韻般的魔幻,他用自己的靈感虔誠地全身心地諦聽著掌控命脈的死亡音樂,只為死亡繪畫,只有死才是永生的源泉,只有如死亡一般的藝術才能讓真摯的心靈獲得一次又一次的解脫……《死亡之島》的主題無疑是在渲染生與死的對立,具有含蓄而深刻的哲理,因此深受人們喜愛。而勃克林卻只簡單地說:它是一幅夢境畫。其實,他的寓意畫已預示著歐洲超現實主義的誕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