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青海文史界已成為主流認知,筆者也同意這一觀點,但需要補充的是,二郎洞為西王母國後期的遺址,而早期的西王母石室在湟源縣日月山下的宗家溝。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從西王母國的歷史大環境中加以審視。上古時代,西王母就與中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如“黃帝時,西王母騎白鹿來獻白環”。“堯封獨山,西見王母”。“舜從天德嗣堯,西王母獻白玉琯”等,由於史實和神話難以明確判分,暫且不說。若從殷墟卜辭中屢屢出“西母”,到《竹書紀年》、《史記》、《漢書》等信史中,明確記述西王母國的史實,這中間至少有三千年的時間。在這樣長的歷史時段內,西王母只住一個石室,即天峻縣的二郎洞,則恐怕早就把二郎洞坐穿了不是?西王母為一遊牧為主兼農耕王國的君主,統治地域十分廣大。按貫例,凡是遊牧王國的國王們,都是要輪迴巡視四方,治理國家,西王母更不例外,這也是她所統治的國情需要。 其次,西王母國是以羌人為主的青藏高原的大國,全盛時期轄區包括今青海、甘肅、四川西北部至陝西渭河上游,其經濟政治中心地域就是史學家們指出的“三河間”。即黃河上游、湟水河、大通河流域。羌人在上述地域生活繁衍的時間最長。故羌文化的代表,即卡約文化,以我之見也就是西王母國文化,則集中出在大通、西寧、湟中、循化等地的墓葬中。足可作為鼎盛時代羌人活動中心地域的證物。而在湟源大華卡約墓葬出土的頂級文化,則又證明了西王母國的政治中心就在湟源境內,而離大華只有十多公里的宗家溝石洞群皆為這一時期西王母石室。 西王母由於地域廣闊,國力強盛,使得中原王朝十分看重與這個西部大國的關係,不斷發生文化、政治、經濟的交往。如周穆王奔跑數千里,來會西王母。並且“樂而忘返”,並不是今人樂道的僅僅是看上了西王母的美色。周穆王“不樂臣妾”,後宮又美女如雲。故不至於此。他是為了攻伐犬戎部,以解除犬戎對周王朝的威脅,來西王母國搞統戰的。“樂而忘返”是因為他被青藏高原美麗、神秘、博大的自然景觀和崑崙山萬物皆有的富饒所迷惑。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中原王朝與西王母國的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先是秦國的崛起,四處攻伐,開疆拓土,秦獻公兵臨渭首,羌人西移,到西漢初,霍去病徵討河西,趙充國河湟屯田,羌人勢力逐漸向三河周邊和日月山西再移,大至就在這個時期,羌人的政治中心移至青海湖地區,遂有了二郎洞這所西王母石室。 其三、早期西王母石室在《漢書·地理志》上寫的一清二楚,明白無誤。到漢代人寫《地理志》時,漢族已深入到河湟地區,他們的就近觀察與表述不會有錯。《漢書·地理志》載:“金城郡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水經注》、《隋書》等各種信史都是如此記述的。古今表述地望時,凡是在一條線路上的地名,都是由近及遠。如此,則臨羌即湟源——西王母石室——仙海(青海湖)——鹽池(茶卡)。但是在詮釋此條時,由於硬要把二郎洞說成漢書上的石室。不得不說成石室、仙海、鹽池、石室“集中在一起”或曰四地在一地理範圍內等等。顯然是把明白說成了糊塗,不可不察。到漢代時設臨羌縣,其西南界即為日月山以西屬羌,這種格局除新莽時代有短時間的變化外,一直延續下來,這樣日月山下的宗家溝石洞群,正是《漢書》所言的西王母石室,其地點正好在臨羌西北與青海湖之間。 其四、2006年初,因湟源縣縣委宣傳部李國權部長之邀,筆者隨董紹萱、朱世奎、謝佐、陳佐邦、任玉貴、井石諸位專家學者共同對宗家溝石窟群進行了一番田野調查,達成了初步共識,認為此處很可能就是《漢書》所記的石室所在。 宗家溝在湟源西南16公里處,此地山勢崢嶸,峰巒縱橫,溝腦通塞外,利於進退。溝內氣候宜人,林木蔥鬱、山泉奔涌,風景絕佳,很適宜人類居住。有大小百多個洞窟,形成海東地區最為密集的洞窟群。適合一個人口較多的族群在此常年繁衍生息。 幾個大的洞窟,洞頂有天然形成的紋飾,美輪美奐,不由使人想起古籍中關於西王母石室玉堂珠璣,煥若神宮的描寫。一號二號洞面積都在二百平米以上,(已被菩薩、呂祖占據)。三號洞目前尚未被神仙們光顧,面積近三百平米,寬敞雄偉。洞外景象奇特,右為百丈紅砂俏壁,左為松林緩坡,洞口有崎嶇石階沿右壁而下。前面是一片三千平米的“廣場”,可納數千人聚會,“廣場”入口處有兩道明顯的關隘遺蹟。此處,當年如果被西王母選為居室,則堪稱上佳。其餘洞窟大小不一,多被後人當作羊圈,羊糞厚達幾尺,不少洞壁覆有厚厚的煙燻火燎之痕跡,看來世代均有人以此為室。 1992年,以日本著名學者吉田武彥為首的日本國西王母考察團來青考察,行程萬里,回去便發表專著,文中以周代之里量周穆王的行程,得出結論,西寧地區為西王母“前庭”。王母石室應在西寧西去120里之處,不在日月山以西,而宗家溝正好在這個距離上。日本學者無學術先入之見,更無爭文化資源之嫌,提出得見解應值得我們參考。 再從宗家溝周圍的環境看,在湟源縣與共和交界之處的湟源境內,日月山脈之東端,有一恢渾大山,突兀入雲,色青黑,海拔4898米,為近湖地區最高的山峰,雄視青海湖及湟水上游。地圖上標此山名為野牛山。而當地民眾稱其為“索日格”山,藏語意為“大家的媽媽”。每年定期祭祀,儀式隆重。能當大家的媽媽者,在環湖地區恐怕只有萬帳王母即“赤雪甲姆”了,松巴益西等學者考證。赤雪甲姆就是西王母。而且此地的藏族風俗有異於其它藏族。如崇拜水,以水祭天,其葬俗就更奇特,有姓者行棺葬入土,無姓者行天葬。有姓的藏族多為楊姓。而《百神圖》記:“西王母位西方崑崙山。姓楊名回。”古羌人特別是河湟地區的羌人是行棺坑葬的。大華墓葬就是這種葬制。因此,我懷疑這部份藏族為羌人之後,西王母的直系親屬,並且是世代祭祀西王母的部落後裔。 又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郡國志》載:“臨羌有崑崙山”。說明漢代時,把崑崙定位在臨羌縣,即今日的湟源。學者蘇雪林指出:西王母與崑崙山原有不可分拆的關係,言西王母即言崑崙也”。在湟源縣境內,能當得起崑崙者,非野牛山即“索日格”,山莫屬。《沙州記》載:“沙州(今青海貴南縣)東北青海湖一帶有大山”,“羌胡父老傳云:西王母樗蒲山”。按方位求之樗蒲山即野牛山。 另外,史料中一些細微之處,也可能含有重要的史學信息。如《穆天子傳》記:“天子西征至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乙丑天子觴西王母瑤池之上”。說明周穆王在見到西王母的第二天,就與西王母宴會在瑤池(青海湖)上。從宗家溝去青海湖邊,翻過日月山就到了,距離三十多公里,但如果從二郎洞出發,第二天就在青海湖邊相會,雖有八駿之乘也難勝任,除非西王母能弄到輛桑塔那一類的交通工具。因為二者的直線距離為一百多公里,還要翻越海拔四千多公尺的象鼻山。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幾乎是不可能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湟源宗家溝為西王母國全盛時代的王母石室。二郎洞為西王母國中心移至日月山以西後的王母石室,此室面積只有130平方米,其面積環境與宗家溝石室有很大的差別,此與西王母國勢力的消長,環境的限制是分不開的 。
相關詞條
-
西王母[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另稱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太靈九光龜台金母、瑤池金母、西王母、金母、王母、西姥等,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掌管不死藥、罰惡、預警災厲的長生女神。 在道...
神話傳說 王母娘娘信仰 家庭成員 相關 影視形象 -
石室
石室,1.古代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函。2.指石造的墓室。3.泛指石造之室。4.古代藏圖書檔案處。5.岩洞。6.指傳說中的神仙洞府。另,莆田二十四景:石室藏煙...
單詞解釋 莆田二十四景石室藏煙 石室-聖心堂 -
西王母
西王母,傳說中的女神。亦稱為金母、瑤池金母、西王母。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怪神,後於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年老慈祥的女神。
神話傳說 王母娘娘信仰 家庭成員 相關 影視形象 -
崑崙山探尋西王母古國
夏格日山古籍中所謂西王母之山,石室,崑崙柱,有跡可尋第十三章 雪域靈境青藏雪域,西王母故地,禽獸與佛光第十六章 巴顏喀拉崑崙,地首也,即黃河之所出第二十章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 -
西王母神獸紋銅鏡
“漢代西王母神獸紋銅鏡”一面(見圖片),鏡面直徑達19.2厘米、厚5.2厘米、重約750克,鏡面微微凸起,呈弧度狀(基本趨於平面)。通體 呈青祿黑色,局...
外觀特點 歷史淵源 媒體評價 -
王母娘娘
,園裡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亦稱為金母、瑤池金母、西王母。 根據古書《山海經》 的描寫:「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好像是說:西王母的外形『像人』,長著一條像豹子 那樣的尾巴...
基本概況 家庭成員 演化過程 民間信仰 民間傳說 -
王母宮
供奉神位 西王母 關於西王母眾說不一,一說西王母姓楊,名回,乃遠古時華夏族西部的一個氏族國首領。另一說是《穆天子傳》中,西王母自稱是天帝的女兒,戴著圖騰面具統治部落的女首領,而在《漢武帝內傳》中對西王母的容貌...
供奉神位 主要建築 旅遊看點 祭祀活動 名人詩詞 -
王母
神話傳說王母 明崇禎刊本《山海經》蔣應鎬繪西王母圖像 “王母”一詞,出自《山海經》的《大荒西經》:“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 西王母“西王母”的稱謂,見於《莊子》、《山海經》等,因所居崑崙丘(崑崙山),於漢中...
神話傳說 王母娘娘信仰 家庭成員 相關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