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另一說為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于姓19世祖於志英由文登大水泊村遷來,在榆山西1公里處的土嶺腳向陽處安村定居。因村東有一個大土堆,故命村名西土堆頭。東鄰東土堆頭村、榆山夼村,西靠梁家莊、萊陽市蘭家村,南接夾格莊,北連萊陽市嵐子前村。隸屬發城鎮。北距鎮政府駐地12.5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
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花生、芋頭、水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284戶,797人,均為漢族,于姓人口居多,另有初姓3戶,孫姓7戶。
大事記
1941年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村民協助部隊修築工事。1942年國民黨頑固派趙保原部抓去村民14人,其中有兒童團長、婦救會長等。
1943年3月,經保釋被放回。
1944年10月趙保原部第五區隊夜間來村騷擾,被站崗民兵發現,報告村團部。民兵吹起軍號,敵人以為是八路軍,倉惶而逃,民兵繳獲其手榴彈12枚。
1945年2月12日(農曆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三十日)村民兵30餘人,配合八路軍討伐萬第趙保原部。
1950年成立互助組。
1953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3年黨支部書記孫月亭帶領民眾興修農田水利工程,挖築渠道1200米,整修渠道1100米,整修大寨田46.7公頃。 同年3月中共海陽縣委副書記衣更新、張言詩帶領全縣農村黨支部書記,來本村參觀水利工程,並撥款3萬元予以支持。
1974年3月中共煙臺地委書記王濟夫來村視察工作,撥給水利建設款5萬元。
1975-1976年建大口井2個,水庫1個,平塘4個,總灌溉面積46.7公頃。
1976年中共海陽縣委、縣政府授予本村“文明村”光榮稱號,獎匾一塊。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5年10月初太安、于海洋帶領村民修建了西河攔河壩,蓄水2.7萬立方米。
1998年11月在南山修長300米、寬8米的山路1條。
2000年6月建南河攔河壩,蓄水3.2萬立方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30公斤,總產10萬公斤。1975年,糧食畝產400公斤,總產32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量提高到75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65公斤,總產20.61萬公斤。1976年以來,大力發展果業生產,栽植果樹8.6公頃。1996年,建蔬菜大棚11個,並發展了養牛、羊、豬、雞等畜牧業。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583萬元,其中農業383萬元,畜牧養殖業200萬元。第二產業1927年,劉喜芝興辦德記網扣莊,劉生芝興辦順記網扣莊,劉德九興辦福順成網扣莊,劉文夫興辦協生昌網扣莊,劉作建興辦德泰興網扣莊,資本總額11000元,從業人員50人。均於1937年前後停業。1983年以來,建磨坊2個。1998年,外出從事建築業的約200餘人;全村從事機繡者12人。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8人,工業收入20萬元。
第三產業1983年以來,先後建起理髮店2個、商店3個。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6人,收入181萬元,其中運輸業17萬元,商飲業19萬元,服務業14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