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9年8月—1951年3月1949年9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有關指示精神,在西北重鎮蘭州創辦了“藏民問題研西北民族大學究班”,不久擴大為“藏民學校”,1950年1月又改稱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蘭州分校第三部(簡稱“革大三部”)。1950年8月,經中共中央西北局報請政務院批准,
在“革大三部”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西北民族學院。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汪鋒為第一任院長。
建校初期學校遠離城市、偏遠閉塞、教學設施十分簡陋,物質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無辦學經驗,白手起家,艱苦創業。
1951年3月—1957年7月
從1951年3月到1957年7月,是該校承前啟後、蓬勃發展的一個嶄新階段。在此期間,學校根據西北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始了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在短短的幾年內,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築群相繼竣工並投入使用,建築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與此同時,學校設立了教學和科研機構,健全了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到1957年,學校先後設定了政治系、語文系、司法系和畜牧獸醫、軍政幹部、師範、醫務、文化等教學班級,有16個民族學生2166人,教師幹部人數發展到455人,各類圖書資料達到11萬冊,總計培養政工幹部和各類專業人才4500餘名。學校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1957年7月—1965年12月
學校在曲折中前進,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在校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教師隊伍狀況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圖書資料建設也有新的進展。由於時值政治運動頻繁的年代,學校正常發展的勢頭受到嚴重影響,一些系科和專業陸續停辦。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學校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直至1973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學校才得以恢復,但復辦工作舉步維艱,進展十分緩慢。到1976年底,全院僅有在校學生616人,教師106人。
1976年10月—1990年12月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加強了教學組織管理工作,充實了系(科)領武術館導班子,制定了新的教學計畫,恢復和增設了新的專業,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在此14年中專業設定增加了33倍,在校學生人數增加了28倍,專業教師增加了17倍,實驗室增加了48倍,教研室增加了7倍,學校的規模已經接近“文革”前的水平。
到1990年底,在校學生人數達到3500餘人,辦學水平跨上了一個新台階,學校已初步發展成為一座擁有文、史、政、經、理、農、醫、藝各類學科的9個系(部)共11個專業的多學科的高等學府。
1990年—1999年
於1990年至1999年10年以來,學校從加強校風建設,強化常規管理,最佳化育人環境著手,提出教學上質量、西北民族大學科研上水平、管理上軌道的“三上工程”。以“西北”、“民族”為實施教改戰略構想的依據,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瞄準學科發展和人才需求的前沿,進行專業改造和學科建設,制定並實施了40餘項教學管理制度,使學校發展成為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學科,形成了本科教育為主體,專科教育和成人教育為補充的多層次辦學的綜合性民族高等院校。
1999年-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
學校發展的步伐加快,辦學規模空前擴大,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師隊伍茁壯成長,教學改革成績斐然,思想政治工作喜結碩果,科研成果不斷湧現,對外交流日益擴大。
2003年4月,經教育部和國家民委批准,學校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2003年9月,學校舉行了更名暨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慶典大會。
從創辦初期的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為主,到培養多層次、多規格、多專業的高素質少數民族合格人才,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博士、碩士、預科、職業技術、留學生協調
發展的較為完整的學科布局和科學合理的學科評價體系及管理制度。一座優勢和特色比較鮮明的綜合性民族大學已巍然聳立於世人眼前。
2007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獲得優秀。
2008年,學校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是全國唯一首批被認定為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的民族院校。
設施建設
學校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占地2880多畝,分城關校區和榆中校區。教學理念
學校堅持德育為先,以民族團結進步為價值追求,匯聚各民族優秀文化,發揮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優勢,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努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助人成功”的辦學理念,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加強學科專業建設。
辦學類型定位:教學型大學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專業基礎紮實,綜合素質優良,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各類高素質專門人才
辦學層次定位:以本科教育為主體,以預科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和國際教育等為補充,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
服務面向定位:立足西北,面向全國,服務民族
總體發展目標定位:立足西北,面向全國,保持傳統,彰顯特色,爭取前沿,開拓創新,把西北民族大學建成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的少數民族各類人才培養基地,西北民族地區知識分享與信息交流基地,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的研究和諮詢基地,西北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收集、保護、研究、傳承基地,促進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發展的科研和服務基地。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將西北民族大學建設成為高水平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
民大精神——黃土地精神黃河精神
詮釋:黃土地和黃河養育了西北民族大學,民大人秉承並發揚了黃土地精神和黃河精神。這就是樸實無華,甘於清貧,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黃土地精神和志存高遠,奔流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黃河精神。這種精神的深層內涵是“自強不息、艱苦創業”,是幾代民大人的承傳和積澱的結果,是學校的寶貴財富,是激勵民大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動力。
民大理念——以人為本助人成功
詮釋:在60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學校不斷總結經驗,逐漸形成了“以人為民大教授教學本,助人成功”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是出發點,“助人成功”是落腳點。這個辦學理念已經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文化,體現在教師幫助學生成功,各級管理人員要幫助教師、學生成功,在成功中體現個人價值。這個理念已經成為西北民大人追求的目標,並逐漸形成了制度文化、校園文化。
民大校訓——勤學敬業團結創新
校訓內涵詮釋:“勤學”,即勤奮學習。語出韓愈“業精於勤荒於嬉”。以勤學為訓詞,意在要求全體師生辛勤耕耘,刻苦鑽研、勤以治學、勤以求學。以“勤學”作為民大人求學治校的內在精神,是保障學業有成、事業輝煌的根本前提。
註:校訓於1998年5月18日學校黨政聯席會議修訂
學科建設
院系專業
2014年學校官網顯示,西北民族大學設有26個教學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院、法學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現代教育技術學院、體育學院、文學院、維吾爾語言文學學院、藏語言文化學院、蒙古語言文化學院、外國語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醫學院、口腔醫學院、管理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舞蹈學院、預科教育學院、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
截至2014年3月6日,學校有70個本科專業,學校開設的本科專業(包括不同語種與方向)為:經濟學、金融學、保險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經濟與貿易(中美合作)、法學、社會學、社會工作、民族學、教育技術學、套用心理學、數字媒體藝術、體育教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漢語言(維漢翻譯)、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語言)、漢語言(藏漢翻譯)、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藏)、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藏語言)、漢語言(蒙漢翻譯)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蒙古)、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蒙古語言)、英語、英語(蒙英雙語)、俄語、阿拉伯語、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廣播電視編導、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數學與套用數學、數學與套用數學(藏漢雙語)、信息與計算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物理學(藏漢雙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套用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環境工程、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土木工程、臨床醫學、護理學、口腔醫學、工商管理、工商管理(藏漢雙語)、會計學、財務管理、公共事業管理、旅遊管理、音樂表演(演唱)、音樂表演(演奏)、音樂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舞蹈表演、舞蹈學、舞蹈編導、表演、繪畫(中國畫、油畫)、視覺傳達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唐卡)、環境設計。
碩博設定
截至2014年3月6日,學校有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學位碩士點。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民族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畜牧學、獸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
、
專業學位碩士點:法律碩士、藝術碩士、社會工作碩士、工程碩士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
博士授權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重點學科
國家民委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計算機套用技術甘肅省重點建設學科: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畜牧學、獸醫學、宗教學、民俗學、格薩爾學
甘肅省省級重點培育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美術學
繼續教育
西北民族大學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拓寬職培市場,注重辦學質量。在學校各種教學資源統籌共享的原則下,既可以舉辦國家計畫內的學歷教育,也可以舉辦為國家、地方、企事業單位服務的各類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幹部培訓等。辦學形式分三大類:成人高等教育(脫產、夜大、函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幹部培訓。辦學層次有:本科、專科、中專。現在校學生1089名,其中:成人脫產552人、夜大399人、函授138人。校內共有教學班39個(其中夜大19個、函授9個、脫產11個)。所有專業均依託普通本專科專業,開設專業主要以套用型專業為重點,以社會需求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共開設本科類專業35個,專科類專業47個。近年來,本科類招生專業20個,專科類招生專業22個,中專專業1個。西北民族大學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五十多年來共培養各類成人學歷、非學歷教育畢業生兩萬餘人,直接為民族地區培養和培訓畢業生近12000餘人,從2003年成人類學生開始授予學位起,截止目前已授予學士學位共499名,為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管理機構健全,設有辦公室、教學管理部、自學考試管理部、職業教育部、幹部培訓中心、學生工作部、分團委等機構。
隨著學校“十一五”規劃的實施,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堅持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依託學校,作為學校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補充。立足西北,服務民族,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助人成功”的辦學理念,按照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嚴把教育教學質量關,突出教學工作中心地位,以質量求生存,以職業培訓為特色,面對機遇與挑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加強工作力度,積極穩步地推進我校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3月6日,西北民族大學有教職工19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200餘人;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60餘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440餘人;博士生導師24人,碩士生導師340多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人;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7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3人,“甘肅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1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6人。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教學團隊。國家級教學團隊:
蒙古語言文學主幹課團隊
省級教學團隊:
藏語言文學主幹課程、20世紀中國文學、精細化工、口腔內科學
科研學術
學術
截至2014年3月6日,學校有4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中國少數民族(藏、蒙)語言文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社會學、漢語言。5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數學與套用數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技術、會計學、歷史學。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甘肅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34門省級精品課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民族信息技術實驗中心
甘肅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公共基礎實驗教學中心、數字傳媒實驗教學中心、民族信息技術實驗教學中心、電氣電信實驗教學中心
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化學工程實驗教學中心、電氣電信實驗教學中心、通訊實驗中心、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教學中心
校出版發行《西北民族研究》(國家級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自然科學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為CSSCI來源期刊,民族類核心期刊,甘肅省一級名牌期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被評為首屆全國優秀社科學報,蟬聯2-3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國家級民族學類核心期刊,2009年被評為“中國北方優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藏文版被評為全國民族地區學報優秀期刊。
科研
科研平台截至2013年,學校建有1個國家級科研平台,4個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6個甘肅省省級基地。國家級科研平台:
國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點實驗室:中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實驗室
中央統戰部理論研究基地:
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
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
藏文信息技術實驗室
生物工程與技術實驗室
口腔醫學綜合實驗室
電子材料實驗室
國家民委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西北民族文獻研究基地
甘肅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西北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中心
西北少數民族宗教研究中心
甘肅省科學研究基地:
甘肅省動物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甘肅省新型建材與建築節能重點實驗室
甘肅省高校環境友好複合材料及生物質利用重點實驗室
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生物醫藥技術平台
成果
學校注重科學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2001年至2013年,學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659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項目1項,“863”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9項,省部級項目396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407項。
學校研發《藏漢雙語信息處理系統》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藏文視窗平台、字處理軟體和藏文網站》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受到了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學校編輯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獻》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獻》出版計畫,實現了我國珍貴歷史文獻的回歸與面世,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敦煌學與藏學研究的又一個里程碑。
學校利用中國廣大牧區家畜資源,開發生產的“動物血清系列產品”,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銷售份額占國內血清市場40%以上。研發的“外牆保溫及圍護用斷熱節能複合砌塊與工藝設備成套技術”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個獎勵,形成的嚴寒寒冷地區建築節能與結構一體化新型保溫體系有效地解決了建築保溫材料耐久性問題和防火安全問題。以上等研成果實現成功轉化,有效促進了相關地區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合作交流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積極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成為黨和國家民族政策與對外交往的重要視窗。先後同美、英、加、韓、德、俄、蒙古等國家的二十餘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和合作關係。學校定期選派優秀學生到國外訪問、交流、學習,選派教師出國講學、進修和從事科學研究,聘請外國專家來校執教和開展合作,擴大了學校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截止目前,聘請了200多位長期外籍專家和近600多位短期外籍專家,接收培養了500多名留學生。學校已和英國、美國、法國、巴基斯坦、馬來西亞、韓國、蒙古等國的多所高校達成了互派留學生的協定。學校已陸續向其中的部分院校選送過近百名師生學習、進修或攻讀高一級學位。
現任領導
知名校友
穆永吉,回族,甘肅省副省長。
石宗源,回族,1968年畢業於該校政治系。曾任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黨組書記,國家著作權局局長。原貴州省委書記、貴州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十七屆中央委員。
沙新,回族,2008年2月任寧夏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社長、總編輯。
沙拜次力,藏族1973年畢業於該校少語系。曾任甘南州州長。現任甘肅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甘肅省兩西農業建設指揮部)黨組書記、主任(指揮)。
楊健,南京人,漢族,2013年在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北京市律師協會會員。
孔國柱,1991年3月,孔國柱同志被任命為青海省司法廳副廳長,8月任司法廳黨組書記、廳長。
烏倫賽:1993年5月——1998年3月任政協內蒙古七屆委員會副主席。
梁明遠,甘肅舟曲人,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馬有功,法律系1954屆校友、原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郭金春,大校,語文系1955屆校友、原蘭州軍區68002部隊大校。
陳大俊,1956年畢業於該校語文系。曾任新疆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處長。
於永茂,1956年畢業於該校語文系。原西北第二民族學院正院級副院長。
尹萬傑,1955屆校友、高教管理專家。1983年底,尹萬傑依依惜別他學習工作了21年的母親校西北民族學院,服從組織安排先後去張掖和省委黨辦公室及省中醫學院工作,並擔任領導幹部。1990年,這位懷揣一顆聖賢心,為黨的高教事業鞠躬盡瘁一生的民大精英退休。
吳廷富,1953屆校友、原甘肅省文史館館長、著名回族書法家。
沙明,政治系1952屆校友、新疆廣播電影電視廳廳長。
馬學軍,1984屆校友、平涼市委書記
高瑞教授,少語系1982屆首屆古藏文專業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學校長
閔文義教授,漢語系1982屆校友、北方民族大學副校長
楊世宏教授,少語系1982屆校友、合作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
道周教授,少語系1988屆校友、合作師專副校長
蘭卻加教授,少語系1988屆校友、格薩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扎西才讓教授,少語系1988屆碩士研究生、甘肅省“園丁獎”獲得者。
李紅梅,醫療系1985屆校友、主任醫師。
斯琴孟和,少語系1982屆校友、西北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曉,醫療系1984屆校友、寧夏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寧夏結核病防治所副所長。
旦正教授,藏語系1989屆校友、青海民族學院藏學院黨總支書。
張宏超,語文系1962屆校友、維漢翻譯家。
吳海鷹教授,政治系1982屆校友、博士生、寧夏社科院院長。
蒲文成,少語系1982年首屆古藏文專業研究生、青海省政協副主席。
孫發平,政治系1983屆校友、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馬進武教授,語文系1954屆校友、著名藏學家。
郝蘇民教授,語文系1954屆校友、人類學、民俗學專家
馬俊民教授,語文系1955屆校友、著名維漢翻譯學家。
趙國棟教授,語文系1955屆校友、翻譯家。
賈晞儒教授,語文系1955屆校友、青海民族學院。
劉珉,語文系1956屆校友、新疆師範大學教授。
獎項榮譽
國家部委直屬高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民族類高等學府
國家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
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學校
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優秀高校
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高校
招收“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畫”碩士、博士研究生高校
兩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
國家級語言文字工作示範學校
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先進集體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學報為全國百強學報,並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學校連續12年榮獲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
“西北少數民族的人才搖籃”、“西北社會學家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