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新中國鐵路建設迫切需要大批鐵路技術人才。我國創辦於1896年的交通大學,在各個歷史時期曾為中國交通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1946年冬,我東北解放區創建了東北鐵路職工學校,後改名東北鐵路學院,哈爾濱鐵道學院,後來併入北京鐵道學院。1949年夏,中央軍委鐵道部決定,將接收的交通大學之唐山工學院、北平鐵道學院和新創建的華北交通學院合併,組成中國交通大學。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中國交通大學改名為北方交通大學,毛澤東主席親自題寫校名。不久,交通大學的北京管理學院改稱北京鐵道學院,唐山工學院改稱唐山鐵道學院。1951年,國家教育部提出了"培養工業建設人才"、“發展專門學院”的方針。同時,鐵道部也多次提出鐵路高校“側重向鐵道專業發展”,“相應地培養鐵路建設人才”,並做出了《關於加強鐵路高等教育的決定》,提出了今後幾個五年計畫期間鐵路高校發展的步驟規劃。中共中央西北局也指示要“積極培養鐵路幹部和技術人員”。
根據西北、西南鐵路建設的需要,1955年10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給唐山鐵道學院發出通知(鐵道學【55】字第133號),題目是:“唐山鐵道學院決定明 年在蘭州新建分院。”1956年, 政務院決定唐山鐵道學院遷往蘭州建校,教育部確定學校按在校學生9000人的規模在蘭州市選址修建,以蘭州市副市長任震英同志為首的代表團專程赴唐山表示歡迎。1956年起,唐院在蘭州市安寧區勘測了校址,並正式動工修建了部分校舍。後因故未遷,遂將已建少量的校舍移交給鐵道部直屬的蘭州鐵道學院。
1958年,鐵道部決定唐院暫不遷校,並決定在蘭州唐院所選校址新建一所蘭州鐵道學院。為此,鐵道部報經黨中央、 國務院批准,鐵道部下達了“鐵人教專騰【58】字第224號”文,並確定蘭州鐵道學院所需的師資、設備,由唐山、北京兩所鐵道學院對口支援。1958年7月22日,鐵道部教育局下令唐山鐵道學院將其所屬的給排水教研組的所有教師、設備全部調入蘭州鐵道學院。學院籌建的具體工作在鐵道部、甘肅省的共同領導下進行。1958年5月,成立了"蘭州鐵道學院籌建委員會"。時任鐵道部副部長劉建章任主任委員,鐵道部人事教育局局長孟華任副主任委員(兼蘭州鐵道學院院長),第一鐵路工程局局長李伯海、第一鐵路設計院院長張學儒、蘭州鐵路局局長孫魯光、唐山鐵道學院院長顧稀、北京鐵道學院副院長李德仁、第一鐵路設計院總工程師雷從民、蘭州鐵道學院院長助理兼基建處處長何英傑等七人為委員會委員。蘭州鐵道學院與唐山鐵道學院、北京鐵道學院具有歷史淵源,是“血緣”親屬。蘭州鐵道學院與唐山鐵道學院、北京鐵道學院同根同源,歷史沿革一脈相承,相互交流共同發展。學院的組建採取由久負盛名的老校“系科對口支持”的方式,因而初建之始就擁有師資的雄厚基礎,也使學院得以直接承揚京、唐兩院在長期辦學中形成的良好校風。
建校伊始,根據鐵路建設需要,成立了鐵道建築、鐵道橋樑及隧道、鐵道運輸、鐵道電機、鐵道機械5個系,共設定了鐵道運輸、鐵道建築、內燃機車、鐵道車輛、橋樑與隧道、鐵道通信、鐵道信號7個本科專業。其中,鐵道運輸系、鐵道電機系由北京鐵道學院負責組建,鐵道建築系、鐵道橋樑與隧道系、鐵道機械系由唐山鐵道學院負責組建。中國鐵道運輸學科奠基人之一的林達美教授(留美學者)、著名橋樑專家胡春農教授(留英博士,英國皇家科學院Royal Society院士)、著名鐵道軌道專家沈智揚教授、著名有線通信專家孫祺蔭教授、著名機械專家張殿執教授、著名無線電技術專家班冀超教授、著名數學家趙禎教授等340多名教職工從京、唐兩校成建制地調入學校。蘭州鐵道學院被黨中央國務院列入原蘇聯重點援助項目,鐵道部抽調了一大批留蘇科學技術博士和專家充實教師隊伍,鐵道部從同濟大學和 中南土建學院抽調一批教師來校工作,從而在建校之初就奠定了鐵路特色專業的主幹地位和專業師資基礎。
當初,鐵道部選定蘭州市郊北山之麓的一片荒灘為永久性校址。學校初建恰又遭遇三年困難時期,面對風沙、寒冷和飢餓的挑戰,親歷延安生活的老院長賈冰岩、老書記周道遠,帶領師生髮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平整土地,修蓋校舍,建造家園,走過了樹木樹人的艱辛創業之路。昔日的荒灘而今已變成樹木蔥蘢、綠草成茵的美麗校園,學校背靠的北山也不再黃土禿裸而綠樹成片。來自京、唐兩校的一批老教師,幾十年如一日,甘於淡泊,勤勉敬業,矢志不渝,身體力行,使交大“起點高、基礎厚、重實踐、要求嚴”的優良辦學傳統傳承至 今。學校始終堅持貫徹鐵道部“嚴字當頭、鐵的紀律、團結協作、優質服務”的路風建設方針,堅持從嚴治校,規範管理,培養出一批批勝任行業工作的工程師。在滄桑勵洗的五十幾年辦學歷程中,延安精神、交大傳統、鐵路路風相互交融,反覆滌盪,凝鍊成“奮發向上、艱苦樸素、刻苦鑽研、嚴謹治學”的校風,鑄就了體現時代特徵的“團結拼搏、開拓進取”的大學精神。新中國鐵路建設迫切需要大批鐵路技術人才,我國於1958年創建了新疆鐵道學院,後來併入蘭州鐵道學院。蘭州交通大學的成立,與我國鐵路建設事業的發展密切相關。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經過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創建蘭州鐵道學院,是對全國鐵路高等教育布局所作的適應性調整,旨在為西部培養鐵路建設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並與蘭州鐵路局、西北鐵路科研所、第一鐵路工程局、第一鐵路勘察設計院、蘭州機車廠等單位一起,共同構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設計施工、生產運營為一體的西北鐵路建設體系。
1958年,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第二個五年計畫實施之始和西北、西南地區鐵路建設蓬勃發展之際,一所新型社會主義高等學府在祖國大西北的蘭州創立。她就是鐵道部所屬的我國第三所鐵路高等學府——蘭州鐵道學院。從此,作為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搖籃和西北鐵路科學研究的主要基地,蘭州鐵道學院肩負著教育的重任,邁開了堅實的步伐,以其優勢和特色在鐵路和地方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1958年9月,蘭州鐵道學院正式面向全國招生;1958年7月10日,奉鐵道部令,鐵道部第一勘察設計院所屬機械修配廠轉交蘭州鐵道學院使用,8月10日正式移交。1958年9月18日,鐵道部決定,將部屬石家莊工農速成中學和北京鐵道學院工農速成中學的師資、設備調蘭州,擬創辦蘭州鐵路中等專業學校,後又停辦,其到校的師資、設備就地劃撥蘭州鐵道學院,更進一步壯大了學院的辦學實力。1961年蘭州建校後的第一批畢業生畢業。
學院在籌建之初,就成立了科研所。1959年1月,學院向鐵道部申請建立了“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蘭州分院”,受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和蘭州鐵道學院的雙重領導,分院院長由學院院長兼任,設橋隧、工民建、鐵道建築、鐵道運輸、機車車輛、電力機車、築路機械、水文、電工9個研究室和科學情報資料室。各研究室按業務性質歸各系領導。同時學院成立了“科學技術協會”,由13人組成科學委員會。1959年4月,“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蘭州分院”改為“蘭州鐵道科學研究所”,下屬研究室調整為7個。1961年1月,根據鐵道部命令學院設立科研處,撤銷“蘭州鐵道科學研究所”。
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學校隸屬鐵道部領導,實行行業辦學管理體制。1996年9月,經鐵道部批准,全國鐵路四大繼續教育基地之一的“鐵道部繼續教育西北基地”正式在蘭州鐵道學院掛牌成立。其主要任務是對全國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幹部進行知識更新、補充、擴展和強化的培訓。
2000年,教育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調整國務院部門(單位)所屬學校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的決定》(國發(1999)26號),進一步推進全國普通高校的管理體制改革和布局結構調整。在這一歷史變革中,蘭州鐵道學院脫離鐵道部,實施“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學校由鐵道部劃轉甘肅省管理。2000年3月,學校按新的管理體制運轉。2001年甘肅省石油化工學校整體併入蘭州鐵道學院。2003年4月16日,教育部通知,“根據《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校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以及全國高等學校設定評議委員會的評議結果,同意蘭州鐵道學院更名為‘蘭州交通大學’”,5月2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更名決定。5月25日,交大校園裡隆重舉行了“蘭州交通大學”揭牌儀式。2005年,經過鐵道部、教育部、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決定將隸屬於鐵道部的鐵路教育資源鐵道部重點建設院校蘭州鐵路機械學校和鐵道部重點技工學校蘭州鐵路運輸技術學校整體併入蘭州交通大學。
2006年,獲得優秀本科生免試推研資格。
2008年,成為中國政府獎學金海外留學生招收院校。
2009年,成為全國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2010年,成為全國工程管理碩士(MEM)專業學位授權單位。
2010年,蘭州交通大學成立蘭州交通大學武威校區,與武威市委、市政府共建蘭州交通大學新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2011年,成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實施高校。
2013年,成為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
2016年,蘭州交通大學與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定。
2017年,學校入選教育部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2017年10月,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對口支援蘭州交通大學等高校的通知》(教高函〔2017〕55號),決定由教育部直屬高校天津大學對口支援蘭州交通大學。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截至2016年3月,學校有研究生院、蘭州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蘭州交通大學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蘭州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蘭州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蘭州交通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蘭州交通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蘭州交通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蘭州交通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蘭州交通大學數理學院、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蘭州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交通大學文學與國際漢學院、蘭州交通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蘭州交通大學鐵道技術學院、蘭州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蘭州交通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和位於武威市的蘭州交通大學新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20個學院和1個體育教學部,下設62個本科專業、12個專科專業。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3月,學校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3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3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05個。學校有19個甘肅省重點學科,10個鐵道部重點學科,“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全國評估排名第8位。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4個)
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博士學位 授權一級學科(5個)
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機械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3個)
數學、地理學、力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生態學、統計學、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
甘肅省重點學科(19個)
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力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安全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城鄉規劃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
鐵道部重點學科(10個)
鐵道車輛、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橋樑與隧道工程、鐵道信號、鐵道運輸、載運工具運用工程、鐵路與鐵道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鐵道電氣自動化、環境工程。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3月,學校有教職工2253人,其中教師1580人。學校現有雙聘院士4人,博士生導師57人,教授265人,副教授525人。目 前學校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325人,碩士學位979人,有276人正在攻讀博士學位,36人在讀碩士學位,以上人員約占教師總數的84.8%。學校還聘請了240餘位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為特聘和兼職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4人;學校教師中有9人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師”和“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稱號,1人獲得“全國模範教師”稱號,1人獲得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獲得“國務院有特殊貢獻專家”稱號,1人入選教育部“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入選國家 萬人計畫,2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4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5人獲得“茅以升鐵道科學技術獎”,1人獲得國家“西部開發突出貢獻獎”,1人獲得“青年人才托舉工程”,1人入選“甘肅省科技功臣”,9人獲得“甘肅省教學名師”稱號,4人入選甘肅省特聘科技專家,8人獲得“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3人獲得“寶鋼教育獎”,40人入選甘肅省科技領軍人才(其中第一層次13人,第二層次27人),20人獲省部級“優秀教師”稱號,43人獲得“甘肅省園丁獎”,1人獲得“蘭州市科技功臣”,18人入選“鐵道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人入選“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2人獲得“甘肅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稱號,25人入選“甘肅省555創新人才工程”,55人獲得“甘肅省高校青年教師成才獎”,共有75名專家學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支團隊獲得第四屆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類別 | 姓名 | 所屬機構 |
雙聘院士 | 胡春農 |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 |
王浩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鄭曉靜 | 中國科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翟婉明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賴遠明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鄭昌泓 | 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 |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入選時間 |
“大型真空光電子關鍵技術集成與智慧型控制”教育部創新團隊 | 范多旺 | 2006年 |
“黃河上游水環境綜合整治技術體系研究”教育部創新團隊 | 張國珍 | 2009年 |
“西北乾寒地區材料與結構耐久性研究”教育部創新團隊 | 王起才 | 2011年 |
“高原交通工程信息與控制技術研究”教育部創新團隊 | 黨建武 | 2013年 |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級別 | 入選時間 |
計算機軟體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黨建武 | 國家級 | 2009年 |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團隊 | 蔣占軍 | 省級 | 2010年 |
工科數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褚衍東 | 省級 | 2011年 |
流體與熱科學教學團隊 | 王良壁 | 省級 | 2011年 |
工程圖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程耀東 | 省級 | 2012年 |
力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康希良 | 省級 | 2013年 |
工商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 袁傑 | 省級 | 2014年 |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15年1月,學校有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1個、1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14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省級特色專業8個、國家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課程49門,6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省級教學團隊。學校設有“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卓越工程師班”等特色教育班。
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
土木工程。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1個)
蘭州黃河嘉釀啤酒有限公司、蘭州鐵道設計院有限公司、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太原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天水天光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中鐵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鐵一局集團市政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
交通信息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
國家級綜合創新實驗教學中心(1個)
信息與控制工程綜合創新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4個)
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信息與控制工程綜合創新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土木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1個)
軌道交通 信息與控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計算機軟體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1個)
機械工程實踐中心、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環境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實驗教學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化工實驗教學中心、通信工程實驗教學中心、軌道交通綜合實驗中心、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實驗教學中心、測繪與地理信息實驗教學中心、物理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
土木工程、給水排水工程、交通運輸、車輛工程、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省級特色專業(6個)
通信工程、工程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
管理運籌學、鐵路運輸組織、電子電路實踐。
省級精品課程(47門)
流體力學、工程圖學、材料力學、機械設計、有機化學、工程測量、橋樑工程、電工學、生物化學、工程化學、機械製造技術、傳熱學、交通土建工程結構、電工電子實驗、高等數學、鐵路貨運組織、機械控制工程基礎、財務管理、計算機網路、數值計算方法、計算機控制技術、通信原理、水質工程學、環境化學、數控技術及其套用、計算機地圖製圖、信號與系統分析、土木工程材料、綜合英語、工程經濟學、物理化學、大學計算機基礎、單片機原理及套用、電氣化鐵道供電系統與設計、軌道車輛構造與設計、大學物理、土力學、管理學、現代控制理論、鐵路選線設計、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及套用、機電傳動控制、個體經濟學、旅客運輸組織、離散數學、水力學、微生物學。
•教學成果
2010年學校科技園被教育部、科技部認定為全國首批“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連續多年在國際水中機器人大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競賽、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設計大賽等全國性賽事中成績優異。2009年學校完成的“交通運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交流合作
截至2016年3月,與國外30多所高校、教育和科研機構簽訂合作辦學協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按照“2+2”、“1+3+1”、“3+1”等模式開展聯合辦學項目,已累計培養聯合辦學項目生200餘人。此外,先後選派200名中青年教師赴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等國進修、攻讀學位和科研合作,有近百名外籍專家學者應邀來校交流講學。學校以“蘭州交通大學董事會”為紐帶,先後與120多家企業單位、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1月,學校有1個 國家大學科技園,聚光太陽熱能產業關鍵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牽頭高校,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27個,93個各類研究所,加入了國家組建的“國家高速列車創新聯盟”和“國家高速列車創新團隊”,成立“甘肅省綠色鍍膜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甘肅省太陽能光熱套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入中國 軌道交通職業教育聯盟並任理事單位,加入 中國—東協軌道交通教育培訓聯盟,加入“甘肅省民用輕型飛機和無人機產業聯盟”,成立“聚光太陽熱能產業關鍵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類型 | 名稱 |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綠色鍍膜技術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聚光太陽能關鍵組件和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
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 | 中國運輸包裝技術研發中心 |
國家工程實驗室 | 高速列車系統集成國家工程實驗室 |
國家大學科技園 | 蘭州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
協同創新中心 | 聚光太陽能產業關鍵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道橋災害防治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 蘭州交通大學-中鐵二局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
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 | 蘭州交通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光電技術與智慧型控制教育部實驗室 |
鐵道車輛熱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寒旱地區水資源綜合利用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鐵道部重點實驗室 | 鐵道部通信與自動化重點實驗室 |
結構試驗中心鐵道部重點實驗室 | |
環境工程測試中心鐵道部重點實驗室 | |
鐵道部行業技術中心 | 鐵路危險貨物研究與技術諮詢中心 |
鐵道部技術中心 | 鐵路貨物裝載加固研究與諮詢中心 |
甘肅省重點實驗室 | 甘肅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動力學與可靠性重點實驗室 |
甘肅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點實驗室 | |
甘肅道路橋樑與地下工程重點實驗室 | |
甘肅鐵路信號控制及調度集中工程實驗室 | |
甘肅無線電頻譜技術及套用聯合實驗室 | |
甘肅道橋工程災害防治工程實驗室 | |
甘肅省生態環保材料工程實驗室 | |
甘肅省軌道交通調度與安全高校重點實驗室 | |
甘肅省地理國情監測工程實驗室 | |
甘肅省高精度北斗定位技術工程實驗室 | |
甘肅省軌道交通力學套用工程實驗室 | |
甘肅省軌道交通電氣自動化工程實驗室 | |
甘肅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甘肅工業交通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甘肅植物源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甘肅物流及運輸裝備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甘肅網路測試技術研究中心 | |
甘肅污水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甘肅交通儲運揚塵治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甘肅省國際太陽能利用技術中心 | |
甘肅省聚光太陽能工程研究中心 | |
甘肅包裝行業技術中心 | |
甘肅省軌道交通運輸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甘肅省無線電監測及定位行業技術中心 | |
甘肅省聚光太陽能熱利用創新示範園 | |
甘肅省物流與信息技術研究院 | |
甘肅省積體電路工程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學校大力推進學研產深度融合,主動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2006年至2011年間,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05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7項,省部級項目394項;科研經費達6.1億元;教育部2014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數據顯示,蘭州交大為省內科研經費過億的兩所高校之一。全校教師共發表學術論文7738篇,其 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1008篇,出版教材、專著255部;通過鑑定的科技成果123項,申請專利51項;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80項。2000年以來,承擔了涵蓋國家973計畫項目、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等在內的30多項重大科研課題。先後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8項,甘肅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甘肅省十五十大科技成果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華工商聯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鐵道部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全國鐵路重大科技成果特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 獲 國家科技獎勵最高榮譽——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
早在1978年,學校就有6項科技成果獲 全國科學大會獎。學校參加的“漢江斜腿剛構薄壁箱形鋼樑橋設計”1983年獲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章;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蘭州鐵道學院機械系主持研製的“水輪機轉輪隨形磨削 機”被評為1994年甘肅省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該成果成功運用於劉家峽水電廠,該項成果於1996年獲 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學校化工學院研製的“植物源生物農藥”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2002年學校主持完成的“運籌學在鐵路運輸中的套用”獲中國運籌學套用二等獎。2007年,蘭州交大科研人員在世界範圍內首次提出綠色鍍膜,蘭州交通大學科研項目“超大容積高端汽車燈具鍍膜系列裝備與工藝研發及產業化”入選甘肅省十五期間十大科技成果,榮獲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3年,蘭州交通大學研發的全國首套自主智慧財產權全電子計算機聯鎖系統通過歐標安全認證。蘭州交通大學自主研發的LDJL-IV全電子計算機聯鎖系統順利通過了英國勞氏鐵路有限公司的安全認證,取得了安全等級最高的SIL4認證證書,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學校立足於軌道交通特色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並充分利用辦學優勢開展繼續教育和網路教育,為建設“交通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國家軌道交通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青藏鐵路工程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國鐵路客票發售和預訂系統
漢江斜腿剛構薄壁箱形鋼樑橋設計
國家科技進步 二等獎
超大容積高端汽車燈具鍍膜系列裝備與工藝研發及產業化
ZR-1416-8大型鋁板翅式換熱器真空釺接設備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傳熱與流動過程數值預測原理及高效算法的研究
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水輪機轉輪隨型磨削裝置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植物源生物農藥
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
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鐵路橋樑
栓焊鋼樑
高寬效液力變扭器
箱形鋼樑薄腹板與加筋板理論研示
紅外線測軸測示儀
西延鐵路狄家河預應力箱形連續梁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止2013年12月31日,圖書館館藏圖書達229.2萬餘冊,其中紙質圖書180萬餘冊,電子圖書49.2萬冊,聲像資料3.5萬餘件。有中外文期刊4000餘種,24箇中外文網路資料庫。
•學術期刊
蘭州交通大學主辦的《蘭州交通大學學報》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曾獲全國高校學報編輯質量獎、CUJA綜合資料庫質量獎、教育部“全國優秀高校學報”獎、 甘肅高等學校優秀學術期刊、中國學術期刊數據規範(CAJ-CD)執行優秀獎。該刊是美國《數學評論》(MR)、德國《數學文摘》(ZM)的收錄用刊,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是《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位化期刊群》、《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等全文收錄期刊。
《蘭州交通大學學報》分自然科學輯和社會科學輯。自然科學輯主要刊登通信、自動控制、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建築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機電與動力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與工程、石油化工、基礎科學、交叉學科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社會科學輯主要刊登哲學、經濟學、法律、文學藝術、高等教育學、管理科學、信息科學、與交叉學科研究等方面的學術論文。
學術交流
2012年8月,學校舉辦了第三屆綠色智慧型交通系統與安全國際學術會議;2012年9月,學校舉辦了海峽兩岸土木工程學術研討會;2013年,學校舉辦了甘肅省植物學會會員代表大會。
校園文化
校徽
蘭州交通大學標誌整體呈圓形,主圖形由齒輪和“L、J、U”字母 組合而成。齒輪是工科院校的象徵,學校建校45年時(1958年—2003年)由原“蘭州鐵道學院”更名為“蘭州交通大學”,故採用45齒,齒輪的堅毅象徵著工程學科的腳踏實地。而字母“L、J、U”為蘭州交通大學英文首寫字母的縮寫,通過對其靈動的變形,使內部結構更像是個火車頭和盾牌的形象,代表著學校勇於拼搏、創新、積極向上的精神,並且作為交通類的大學更加能突出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個性,標誌內部結構下半部分似兩個高腳杯的造型,預祝著學校的發展順利、成功。
校訓
尚德、勵志、博學、篤行
尚德:《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勢舒展,君子取法於地,以深厚的德行來成就事業)。“厚德”即廣厚之德,猶如“大德”;大地具有廣厚之德,氣勢厚實和順,故能載生萬物。與此相對應,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中華民族對於“道德”有著無比的崇敬。品德,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必修的課程。只有每個人尚德,我們才可以形成善良、友好、互敬、互愛、互助的良好團隊,我們才可以擁有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情操、和諧的個性。
勵志:巴斯德說:“立志是事業的大門。”王安石說:“世之非常、奇偉、詭怪之觀,常在於險遠,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諸葛亮講“志當存高遠”。立志也就是使一個人從大地上站立起來。從懵懵懂懂中清醒過來,從渾渾噩噩中悔悟過來從芸芸眾生中凸現來。生活不能沒有目的,人生不能沒有方向‘立志’,就是給人生一個目的,一個方向,他的智慧、情感和意志沿著既定的方向駛向既定的目的。《大學》有言:“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 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止,就是人生的至善境界,生活的目的,它是使人高大的 東西,支撐人的價值和尊嚴的東西。並且,人因為有了這個生活的支撐點,他比過去任何時候更有力量煥發出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他的智慧得以進一步開掘,他的情感得以進一步豐富,他的意志得以進一 步堅定。大智產生大勇,大勇無所畏懼,志堅無往而不勝。
博學:《禮記·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並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篤行:“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以“博學篤行”為校訓,並非只取“博學”和“篤行”四字,而是包括“審問、慎思、明辨”在內的。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由“博學”而“篤行”是一個內在統一、相聯互動的過程。
校歌
《天下胸懷》
作詞:潘建勇
作曲:孟衛東
音樂製作:晏曉東
聽濤黃河奔騰的澎湃,
遠望蘭山起伏的豪邁。
紮根西北,懷揣經國濟世的志向,
傳承京唐,演繹天路傳奇的精彩。
奮發向上,砥礪人生舞台,
艱苦樸素,踏響時代節拍。
立德弘揚教澤精誠
樹人鼎力民族復興
逢山開路,繼承前輩奮鬥的氣概,
遇水架橋,抱負通達天下的情懷。
刻苦鑽研,求索至善境界,
嚴謹治學,真知成就英才。
啊!蘭州交大…天下胸懷,
尚德勵志,飛馳新時代。
啊!蘭州交大…演繹精彩,
博學篤行,高歌向未來!
向——未——來——
校風
奮發向上、艱苦樸素、刻苦鑽研、嚴謹治學
現任領導
姓名 | 職務 |
楊子江 | 黨委書記 |
李引珍 | 校長、黨委副書記 |
買壽清 | 黨委副書記 |
陳興沖 | 副校長 |
馬軍黨 | 副校長、黨委常委 |
劉振奎 | 副校長、黨委常委 |
高雲慶 | 副校長、黨委常委 |
黨建武 | 副校長、黨委常委 |
張國珍 | 副校長、黨委常委 |
李宗義 | 副校長 |
知名校友
優秀人才
成就 | 姓名 |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 吳鴻慶、范多旺、任恩恩、俞建寧 |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 黨建武、李引珍、王良璧 |
國務院有特殊貢獻專家 | 錢永德 |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甘肅省科技功臣 | 范多旺 |
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 | 王維漢、王迎旭、黨建武、伍忠東、王良璧、李引珍、何濤 |
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選 | 羅冠煒、范多旺、俞建寧、黨建武、王起才、王根會、石廣田、嚴松宏等 |
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二層次人選 | 丁旺才、王旭、王小鵬、王良璧、王恩茂、牛惠民、朱昌鋒、伍忠東等 |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 | 閆浩文、何瑞春、常永奎 |
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 逯邁、羅冠煒、王迎旭、李引珍、周世軍、褚衍東、郭進、王兵、黨建武等 |
甘肅省“333 科技人才工程”人選 ( 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 | 王良璧、王起才、吳亞平、陳靜、陳興沖、褚衍東、黨建武、董文魁等 |
甘肅省特聘科技專家 | 黨建武、范多旺、蔣兆遠 |
寶鋼教育獎 | 逯邁、王良璧 |
甘肅省“555 創新人才工程”人選 | 陳興沖、黨建武、李引珍、梁波、亞平、趙德安、趙建昌、張友鵬等 |
火車頭獎章獲得者 | 郭光輝、楊橋生、王維漢、王迎旭、張建勛、李引珍 |
茅以升科學技術獎 | 范多旺 |
鐵道部優秀教師 | 羅冠煒、班冀超、胡運機、趙邦華、高繼郁、溫宗應、許念曾、羅國雄等 |
鐵道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 王步雲、王維漢、楊橋生、張忠輔、范多旺、任俠、王迎旭、張建勛等 |
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計畫”資助者 | 陳興沖、范多旺、周世軍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 | 李重庵 |
教育部長江學者、萬人計畫 | 閆浩文 |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萬人計畫、飛天學者 | 席北斗 |
萬人計畫 | 張周衛 |
學界代表
姓名 | 主要成就及任職 |
胡春農 | 英國皇家科學院(Royal Society)院士、蘭州鐵道學院首任橋隧系主任、著名橋樑專家 |
林達美 | 革新鐵道運輸專業的組織者,中國鐵道運輸學科奠基人之一 |
沈智揚 | 中國鐵路軌道學科奠基者 |
孫祺蔭 | 中國著名的鐵路有線通信專家,鐵路通信信號專業奠基者 |
班冀超 | 著名無線電技術專家 |
吳鴻慶 | 著名計算力學專家,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副主任 |
張忠輔 | 著名圖論專家 |
王乃忠 | 著名給排水專家 |
邱熔處 | 清華大學給排水專業畢業,教授 |
賴遠明 | 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蘭州交通大學工程力學專業畢業 |
丁昆 | 中國鐵路編組站自動化領域業界公認首席專家、北京全路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首席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雷樂成 |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系副主任、博導 |
唐家祥 | 華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
何義亮 |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導 |
張哲 | 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橋樑系主任博導 |
徐瑞華 |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運輸管理工程系主任,博導 |
秦世引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導 |
安同祥 | 日本早稻田大學博導 |
李富生 | 日本岐阜大學教授、博導 |
張克江 |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研究員、博導 |
王克海 | 交通運輸部橋樑科學研究院博導 |
張黎 |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機輛所主任研究員、博導 |
石宗利 | 湖南大學博導 |
劉戈 | 資深記者,財經評論員 |
王在華 | 世界易經學會(WBCA)榮譽會長、世界周易學會教授 |
周岳溪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清華大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
范多旺 |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甘肅省科技功臣、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
史百戰 | 蘭州文理學院院黨委書記 |
趙德安 | 西北民族大學校長、博導、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博士 |
王曉明 | 甘肅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鐵道信號著名專家、博導、教授 |
劉維寧 |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博導 |
王榮輝 | 華南理工大學交通學院教授、博導 |
朱晞 | 北方交通大學橋樑隧道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陳後金 | 北京交通大學博導,國家教學名師、萬人計畫 |
拾兵 | 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博導 |
郭進 | 西南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
孟素荷 |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教授 |
朱琨 | 蘭州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兼職研究員 |
袁國文 | 國家“千人計畫”專家、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 |
馬國綱 | 蘭州市城建設計院總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註冊道路工程師、蘭州新區智庫專家 |
田長海 | 軌道交通運營領域專家、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徐敦美 | 中鐵科學研究院董事長、黨委書記 |
朱本珍 |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中國中鐵專家 |
洪開榮 | 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萬人計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原學者、 |
李 寧 | 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黨委常委、副總裁、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獲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
任恩恩 | 蘭州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博導 |
吳文清 | 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橋樑系主任、博導 |
裴元生 | 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
喬明亮 | 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專家 |
張久學 | 衛生部研究院研究員、教授,一級註冊建築師 |
陳東山 | 西安市地下鐵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蘭州交通大學城軌專業博導 |
席北斗 | 清華大學博士、國家傑青、萬人計畫 |
王悅明 |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博導、首席研究員、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
趙亞乾 |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環境工程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
胡邦曜 | 中國職教學會軌道交通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鐵道通信信號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廣西軌道交通工程職業教育集團理事長委員會主任 |
陳志強 |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挪威Telemark University College 教授 |
高冠道 |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牛懷俊 |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工會主席、研究員、國家註冊土木工程師(岩土) |
郭永強 | 蘭州大學教授、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後 |
王剛 | 甘肅省領軍人才、蘭州市科技功臣、甘肅金橋水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鄭靜 |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中國中鐵專家 |
方建生 |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文物局高級特聘技術專家,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庫專家、國家註冊土木(岩土)工程師 |
王社平 | 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陝西省第一屆勘察設計大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工學博士 |
徐紅 | 烏魯木齊城市軌道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
鄭昌泓 | 中國中車黨委書記、副董事長、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博士 |
湯友富 |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副院長、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常俊傑 | 日本探頭株式會社(Japan Probe Co., Ltd)主管研究員、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博士 |
文一波 | 北京桑德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董事長、博士研究生導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楊期翔 | 株洲南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株洲所電力機車資深專家 |
李永強 |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諮詢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 |
張學伏 |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李光范 | 韓國圓光大學博士、海南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海南省力學學會理事長 |
馬龍華 | 浙江大學信息學院博士生導師、博士、教授 |
何欣 |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 |
譚忠盛 |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導 |
倪光斌 | 中國鐵路經濟規劃研究院鐵路工程技術標準所所長、教授級高工、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貢獻獎獲得者 |
趙彥旭 | 中鐵二十一局總工程師、博士、教授級高工、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林蘭生 | 中國鐵道建築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授級高工、獲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
劉敏清 | 上海亨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專家特殊津貼 |
沈榮發 | 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杜寅堂 |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簡煉 | 深圳市捷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韓自力 |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鐵道建築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
張俊德 |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勘察設計院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
武小鵬 | 中鐵西北院黃土、裂土與地基基礎研究所總工程師、博士 |
王全才 |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博導 |
李雙洋 |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 |
崔萬照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學術帶頭人、博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空間微波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
李國良 |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鐵一院副總工程師、教授、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
企業精英
姓名 | 職務及成就 |
白中仁 | 原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
李文科 |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 |
董峰貴 | 原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董事長 |
施衛忠 |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總裁 |
劉建媛 |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 |
漆寶瑞 |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黃西華 | 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張繼奎 | 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
龍援青 | 中鐵城投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
謝正光 | 北京捷運公司董事長 |
吳成福 | 中鐵港航局集團董事長 |
權縣民 | 中交哈爾濱捷運投資建設公司總經理 |
楊志團 | 蘭州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蘇海明 | 甘肅省建設投資集團總公司總經理 |
蔡中堂 | 山東日照港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
張曉海 | 唐山軌道客車公司副總經理 |
楊少林 | 深圳捷運三號線有限公司總經理 |
馬步真 | 天水建築設計院院長 |
王石 |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會主席、中國登山協會副主席 |
毛鎖明 | 中國中鐵股份公司第八督導巡視組副組長 |
張 斌 | 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 |
張建國 | 中國人瑞教育總裁 |
李向前 | 深圳市比克電池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
李中東 | 環宇集團董事長 |
朱其誠 | 山西路鑫能源集團創始人、原董事長 |
岳培業 | 泰業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
鮑繼懷 | 廣州豐凌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 |
吉榮新 | 泰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
曾凡付 | 新疆德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李爾濤 | 吉泰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
陳明龍 | 浙江鐵道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
陳建 | 中國鐵通浙江分公司總經理 |
郭勝利 | 杭州地方鐵路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朱永南 | 浙江啟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
杜世家 | 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蘭州分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全國化工優秀科技工作者 |
湯永堂 | 杭州鐵路設計院總工程師 |
閆汝剛 | 甘肅第七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歐陽永金 | 廈門市政建設開發總公司總經理 |
陳冠傑 | 福建城鄉規劃設計院副院長 |
拉有玉 | 蘭新高鐵新疆公司總經理、共和國重點建設青年功臣 |
張建新 | 蘭州市城市建設設計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
譚啟儉 | 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
孟憲增 | 中鐵諮詢濟南勘察設計院院長 |
許翌星 | 江蘇山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
洪 軍 | 中鐵寶橋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
柏青 | 寧夏西部創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容建華 | 石家莊市軌道交通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
黃振庭 | 中鐵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朱德榮 | 中鐵上海設計院合肥鐵路勘察設計院院長、博士 |
李成生 | 中鐵建工集團副總經理 |
王海龍 | 北京全路通信信號研究院總經理 |
王宗懷 | 中鐵七局董事長、黨委書記 |
汪紹恩 | 北京巨盛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
劉永紅 | 中鐵工程設計諮詢集團董事長 |
李布英 | 中鐵工程設計諮詢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 |
馬海民 | 中鐵一局局長、博士 |
潘安 | 烏魯木齊城市軌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烏魯木齊捷運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 |
王成 | 中國電建集團鐵路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郝剛 | 中鐵三局局長 |
王石山 | 中國中車投資租賃有限公司董事長、株洲中車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 |
成志宏 | 中鐵十七局副局長 |
郝曉林 | 中國建築上海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易文權 | 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總經理 |
史柏生 | 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鐵海西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
張喜勝 | 中鐵十五局局長 |
齊康平 | 中鐵五局工會主席、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 |
高貽貴 | 中鐵武漢勘察設計院董事長 |
王水明 | 北京高速幹線鐵道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
茹成軍 | 南京藍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 |
蔡西陽 |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副院長 |
.劉登科 | 中鐵六局集團副總經理 |
武海光 | 中鐵十局副局長 |
項志敏 | 中國中鐵航空港建設集團總經理 |
李新洲 | 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 |
范恆秀 | 中鐵一局集團總工程師 |
張清 | 劉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
王全生 | 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申智方 | 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總規劃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何鴻雲 | 成都運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研究員 |
王海玉 | 南車四方車輛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
陳忠祥 | 國家級鐵路橋隧工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蘭州鐵路局十大領軍人物、隴原工匠 |
牟慶齋 | 原鐵道部第一勘察設計院院長 |
尹亞雄 | 煙臺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博士、教授級高工 |
王潤 | 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閔衛鯨 | 鐵道部第二勘測設計院副院長 |
張鍇 | 湖南開啟時代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
王隨新 | 中國中鐵股份公司第四巡視督導組組長 |
王祥玉 | 中鐵十局副局長 |
文建全 | 湖南創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楊峰 | 中國中鐵股份公司第四督導組組長 |
陳守忠 | 中鐵八局總經濟師 |
李大衛 | 蘭州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總經濟師 |
李斌 | 新疆鐵道勘察設計院董事長、黨委書記 |
郭民龍 | 中鐵一局副局長 |
張陪眾 | 中鐵二十一局副局長 |
劉林山 | 中鐵七局集團副局長 |
王猛 | 中國中鐵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 |
王廣鍾 | 中鐵二局局長 |
張金榮 | 杭州市捷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 |
政界代表
姓名 | 職務 |
劉建章 | 鐵道部原部長、黨組書記、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
孟華 | 鐵道部教育局局長 |
郭允沖 | 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部黨組成員,全國政協委員 |
劉學良 |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 |
李重庵 | 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
黃民 | 中國鐵路總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高曉兵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副部長 |
張曙光 | 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兼運輸局局長、客運專線(高速鐵路)總設計師、中國高速鐵路的奠基人 |
張正清 | 鐵道部原總調度長 |
耿志修 | 鐵道部安全總監,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鐵路重載運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
蘇順虎 | 原鐵道部運輸局副局長兼運營部主任 |
方蘭珍 | 原鐵道部勞動和衛生司司長,現中國鐵道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
聶阿新 | 鐵道部科學研究院原院長 |
謝亞偉 | 河南鐵路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戴曉曙 | 國家能源局黨組紀檢組組長、黨組成員 |
趙立香 | 甘肅團省委書記、黨組書記 |
劉志江 | 全國鐵路總工會生產宣傳部部長 |
周孝文 | 鐵道部工程設計鑑定中心主任 |
孟建新 | 山東省商務廳巡視員 |
蓋宇仙 | 甘肅省交通廳副廳長 |
嚴恢 | 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館商務參贊 |
巨有謙 | 甘肅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 |
耿晉軍 |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委常委、副市長 |
于山 | 唐山市副市長 |
唐士晟 | 交通部上海鐵路監督管理局局長 |
葛建團 | 嘉峪關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
白曉春 | 交通部駐蘭特派辦主任 |
邢斌 | 國家鐵路局蘭州鐵路監督管理局副局長 |
朱霆軍 | 國家鐵路局廣州鐵路監督管理局副局長 |
李中浩 | 原鐵道部信息中心主任、中國軌道交通協會技術裝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
朱鵬飛 | 鐵道部工管中心副主任 |
劉生榮 | 西安鐵路局局長、十八大代表 |
馬葉江 | 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
康維 | 南寧鐵路局黨委書記 |
葉正波 | 寧波市政協副主席 |
李力 | 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
趙 勇 | 原呼和浩特鐵路局黨委書記 |
王君歷 |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 |
朱華新 | 青藏鐵路公司黨委副書記 |
王新文 | 成都鐵路局黨委副書記 |
蘇在朝 | 蘭州鐵路局副局長 |
邢濤 | 蘭州鐵路局副局長 |
馮定清 | 濟南鐵路局副局長 |
華國賢 | 昆明鐵路局副局長 |
王志平 | 上海鐵路局副局長,黃杭鐵路公司總經理 |
張英龍 | 石濟客專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兼北京鐵路局副局長 |
何明 | 成都鐵路局副局長 |
李熒 | 烏魯木齊鐵路局副局長 |
路青虎 | 青藏鐵路公司副總經理 |
高金陽 | 蘭州鐵路局副局長 |
張立春 | 濟南鐵路局總工程師 |
牛權 | 烏魯木齊鐵路局黨委副書記 |
朱崇友 | 南寧鐵路局紀委副書記 |
朱生憲 | 蘭州鐵路局總工程師 |
湯建國 | 青藏鐵路公司副總經理 |
王在廣 | 烏魯木齊鐵路局副局長 |
張錦耀 | 原中國地方鐵路協會會長、鄭西鐵路客運專線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
趙偉民 | 甘肅省人大常委會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 |
趙平 | 銀西鐵路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
晉志毅 | 西成鐵路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
郝東周 | 鄭西客運專線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
姚傑 | 呼張鐵路客運專線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
孟慶宏 | 寧夏城際鐵路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
令永春 | 銀西鐵路有限公司副經理 |
樓捍衛 | 柳南鐵路公司副總經理 |
楊學斌 | 深茂鐵路公司黨工委書記 |
朱朝陽 | 河北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常委 |
趙四輩 |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州長 |
趙書學 | 甘肅省公路管理局副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學校校區
本部校區
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安寧西路88號,學校作為交通大學的重要分支之一,歷史可追溯至1896年,是由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和北京鐵道學院(現北京交通大學)的科系一分為二遷至蘭州後於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重新組建而成的我國第三所鐵路高等學府,原名蘭州鐵道學院。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學校隸屬鐵道部領導,實行行業辦學管理體制,系鐵道部直屬重點高校。2000年,根據國家統籌規劃,劃歸甘肅省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2003年4月,經教育部批准,鐵道部名校蘭州鐵道學院更名為蘭州交通大學。
武威校區
位於甘肅省武威市西關街皇台路102號,坐落於武威職業學院校園內,中國旅遊標誌之都,這裡是五涼古都、河西走廊的重鎮、馬踏飛燕出土地,中國葡萄酒城,鳩摩羅什待十七年的千年古城武威(漢武帝表揚大將霍去病的武功軍威而設)。,2010年12月由蘭州交通大學與武威市委、市政府聯合創辦的蘭州交通大學直屬學院,是蘭州交通大學向河西走廊發展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