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地質學系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創建於1939年,是我國設立最早的綜合性大學地質學系之一。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石油地質專業人才,被譽為“中華石油英才”的搖籃”。 地質學系現有地質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涵蓋5個二級學科)和礦產普查與勘探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有12個陝西省重點學科。地質學科是國家立項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設有4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具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學科、1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13個碩士點,設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學校簡介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創建於1939年,是全國建系較早、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大學理科地質學系之一。建系初期,一批知名地質學家不畏艱險雲集於當時因國難而遷居至陝西城固山區的西北聯合大學(後改為國立西北大學),創建了地質學系。他們中有著名地質學家王恭睦、諶亞達、殷伯西、郁士元、李善堂、張伯聲、蔡承耘、曾繁、白超然、霍世誠、張惠遠等教授。1948年,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楊鍾健教授出任國立西北大學校長,為地質學系的建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爾後,著名學者謝家榮、王恆升、張更、楊傑、王永炎、袁耀庭等相繼來校講學和任教,促進了地質學系的發展和成長。地質學系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了迅速發展。1952年國家高校院系調整中,她是全國綜合大學中保留的僅有的兩個地質學系之一,當時為適應新中國國民經濟建設的急需,克服困難開辦了石油地質和礦產地質兩個專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急需地質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地質學系的發展遇到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全系教職員工團結奮鬥,依靠前輩們艱苦創業奠定的良好基礎,緊緊抓住每一次機遇,踏踏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使地質學系現今發展成為一個師資力量雄厚、條件設備良好、教學和科研體系比較完整、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地質學系。

辦學規模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現設有地質學、地球化學、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四個本科專業,具有地質學(包括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地球化學、第四紀地質學和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5個二級學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包括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3個二級學科)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涵蓋 8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地質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和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設有四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其中,構造地質學科特聘教授高山博士和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學科特聘教授舒德乾博士已經國家批准受聘上崗)。

師資力量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現有教學、科研人員共68人,其中教授30人,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導師22人,副教授28人,另有雙聘教授(院士)4人。教師中有博士學位者31人。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25人,被評為國家級和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中青年專家)8人,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者1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者2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者2人,入選陝西省“三五”人才工程者3人,入選教育部骨幹教師11人,陝西省科技新星1人。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現有在校生531人,其中博士生33人,碩士生71人,本專科生427人。

“九五”期間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01項,其中國家“863”、“973”、“攀登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九五”科技攻關等國家級項目56項,科研經費到款2809萬元;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805篇,出版專著23部,編寫教材16部;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24項,其中國家級教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入選1999年度和2000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

地理位置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地處西北,南臨秦嶺造山帶,北依黃土高原,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難得的天然實驗室,經過幾代人60年來的艱苦創業,已在構造地質、前寒武紀地質、造山帶與盆地、新生代地質與環境、古植物地理區系、早期生命演化、含油氣盆地地質、油層物理和油藏地質以及黃土研究等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

所授榮譽

地質學專業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1998年度基地檢查評估中,在地質學類基地中綜合得分排名第一,1999年在教育部組織的全國第二、三批45個理科基地中期檢查評估中名列前茅,兩次都被評為“優秀基地”。“中國中西部山盆動力學及資源環境效應”是國家批准立項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現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構造地質學和古生物學與地層學),6個陝西省重點學科。大陸動力學實驗室1995年成為陝西省重點實驗室,2000年獲準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西北大學地質學係為國家培養了6000多名本專科生和200多名博士、碩士生,為我國的地質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為祖國的石油勘探與開發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新中國的第一批石油地質專業人才就是從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走出去的。據統計,曾一度在全國十四個大油田中,有十三個油田的局長或總地質師均由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的畢業生擔任。正如美國《華僑日報》所說“西北大學在石油地質方面,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科技人員,對中國能源工業有相當大的貢獻”。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也被譽為“中華石油英才之母”。

發展前景

進入21世紀以來,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正借著“211工程”建設的東風,依託地質學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和教育部開放實驗室,以其長期形成的特色、優勢、雄厚實力、良好學風以及團結拼搏精神,在新的世紀中,為我國從地學大國走向地學強國,為滿足能源、資源、改善環境、減災防災等國家重大需求和西部大開發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專業培養

資源勘查工程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資源勘查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專業,始建於1949年,1950年招生,是我國創辦最早,也是同類專業中迄今設立在綜合性大學中的唯一專業,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本專業已在國內形成了具有地域和學科特色的強勢專業,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專業建設目標: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基礎理論紮實、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強,具備較高綜合素質和有志於獻身能源、事業,從事石油、天然氣地質研究、勘探與開發方面的複合型高層次人才。所培養的人才應具有:在石油天然氣地質學專業方面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能較熟練地套用和操作多種測試技術和計算機,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和學術交流能力並能夠相對獨立的從事本學科專業的教學、科研或套用及管理工作。通過努力還可繼續攻讀本專業和相關學科的碩士學位。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注重對基礎課的夯實、專業課的拓寬和知識結構的更新。置身於綜合性大學之中多年來形成了理工交融、互相滲透、地域特色明顯的優勢學科專業。該專業學科於1983年和1986年分獲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設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2000年獲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涵蓋所有的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003年又申報獲準新增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碩士點、油氣田地質與開發博士點和設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本專業還在2002由陝西省高等學校首次本科專業評比中被評為本科名牌專業,也是“211”國家立項重點建設學科。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現有教師19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導師6名)、副教授9人、講師3人,中青年教師80%具博士學位。這批中青年教師多年來一直奮鬥在教學、科研一線,學術思想活躍、年富力強、富有拼博和創新精神,教學成績顯著、科研成果斐然,其中湧現出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一批教學骨幹和學術帶頭人。本專業教師長期堅持教學和科學研究兩個中心並重,彼此交融、相互促進,全面提高,近年來在教學上出版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5部,承擔教學研究項目31項、獲教學優秀成果獎4項。在科研上先後主持完成國家重點科技攻關“863”、“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油氣行業三大公司科技攻關等重大、重點項目70餘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研獎20餘項、出版專著16部,在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0餘篇。

在實驗室建設、教學經費上近年來由於“211工程”立項、名牌專業配套金費到位,每年用於教學方面的經費持續增長,使本專業的實驗、教學儀器、設備有了很大改觀。先後新建、重建了油層物理實驗室、石油地質實驗室、SGI工作站、古地磁測試、圖形圖象信息處理系統等一批先進的教學設備。由於學校和繫上的重視,全系所有的教學實驗室、實習室對學生全天開放。全系區域網路已經建成開通,計算機機房免費上機。系圖書資料室除擁近20000冊資源勘查工程方面的藏書外,還有近30000冊中、外文期刊雜誌和200套電子出版物。並可隨時供師生免費上網查閱資料。

地質學專業

地質學系人才培養基地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力圖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教育、綜合素質教育、能力培養和得當的管理手段,全面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突出素質教育,以培養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為總原則,在教學體系中,堅持加強基礎,放寬專業,強調地球、資源和環境的整體協調發展,體現專業特色,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質量,追蹤學科發展動態,立足學科前沿,注重多學科滲透,重視實踐課,加大教學實驗條件和野外實習基地建設力度,實現現代化教學手段。我們建立了以地質學基本理論為主導、以新技術為手段,積極引導學生接觸地質學前沿動態的課程體系。刪減了內容陳舊、重複的課程與教學內容,增加地球科學、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等跨1級學科的教學內容和學時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選修課程。全面改革了實踐教學構架,賦予課堂教學實踐、課程實踐、科研實踐、畢業實踐新的內涵,構成了全新的、科學完整的地質學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新教學計畫與原計畫相比,加大了選修課的比例,以充分發揮綜合大學的優勢,給予學生較大的自主空間,有利學生個性的發展。根據學科優勢和地域特點開設特色課程,使科研、師資、地域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實踐教學是地質科學人才培養環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原有實踐教學體系突出認識與方法的鍛鍊,具有明顯的單科性和驗證性,啟發學生自主思維不足。針對地質學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目前的教學計畫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新技術、新方法對原有體系的改造,將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創新思維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實踐教學的綜合性與創新性,打破課堂教學分門別類、自成體系、單課獨進的教學過程,使不同課程內容互相交融。高水平科研資源向教學資源的轉化,奠定了教學的高起點和高標準。激發創新意識,訓練創新能力,達到培養學生觀察事物、思考問題、自我設計、研究解決問題的素質,形成了實踐教學從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

我系實驗實習體系由野外教學實習和課程教學實習兩個模組組成。野外地質實習是地質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是技能訓練和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按照教學計畫,我們安排了4次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野外實習。一年級秦皇島實習是一次地質認識性質的實習,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地質的感性認識,初步掌握野外觀察、認識、記錄、描述地質現象的方法和羅盤儀等地質工具及圖件的使用方法,了解華北地台的地層和地質特點。二年級學生野外實習以全面訓練為主,使學生掌握野外剖面測量、數位化地質填圖、資料整理、繪製圖件和編寫報告的方法與技能和野外地質工作的一般程式。三年級科研實習是為學生設立的一次野外地質綜合訓練。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不同地質構造單元特點及野外工作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工作態度以及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年級畢業實習則與科學研究密切結合,使學生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綜合訓練。

課程的室內與野外實習是實習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課程實習以理解和深化課堂講授的知識點為主,一般在課程的後期安排一些綜合實習,全面考察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程度。課程地質野外教學實習的目的是使學生們對課堂上所了解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經過野外對典型實例的實際觀測,在取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訓練和提高他們的理性認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演習機會,促進讀書方法的改進。這種教學活動促使教學內容延伸,教學內涵擴大,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地質工程專業

地質工程(原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

(1)培養目標

地質工程(原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旨在培養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紮實,知識結構合理,具較強動手能力和獲取知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立志獻身地質、土木、水利、交通等事業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本專業在人才培養上,充分體現“重基礎、寬口徑”的思想,通過系統學習和專業實踐,使學生具備紮實理論基礎、完整的知識體系、較強的再塑性和社會適應能力。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人才既能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及交通工程等專業的生產、管理、科研和教學等方面從事工程地質套用、工程理論綜合研究,同時也可以繼續攻讀相關學科的碩士學位。本專業培養從事國土資源勘查、各種建設工程勘察、基礎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工程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是國家註冊土木(岩土)工程師資格考試指定專業。

(2)專業建設情況

①專業建設情況

地質工程(原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以綜合性大學西北大學地質學係為依託,於1999年開始招收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當時稱城市地質,是地質學的三級學科,也是高校學科調整後的第一屆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本科,2001年開始招收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

②辦學水平與條件

地質工程(原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以西北大學地質學係為依託,經過幾年的發展,初步具備了國內較好的辦學條件。

a.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實驗室

截止2004年4月,地質工程(原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已經建立了土工實驗室,水文地質實驗室和數值模擬實驗室(初步建成)總計三個。可以完全滿足勘查技術與工程的教學試驗和科研的要求。其中土工實驗室(已投資近50萬元人民幣)儀器均是國內一流的產品,精度高、性能先進、操作穩定。除靜三軸等常規儀器外,從英國進口的“高速螺旋式土動三軸儀”是國際目前唯一能夠輸入“隨即地震波”(可用數位化儀將地震波波形轉化成電訊號直接輸入動三軸,價值42萬美元)的儀器。此外,水文地質實驗室也初具規模,完全能滿足要求。

b.實習條件

由於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套用性強的特點,我們除了安排專業實習之外,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工作的要求,又與“中交通力公路工程勘察公司”,“鹹陽市勘察設計院”等單位聯合成立“西北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實習基地”,並與“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設計院”等單位建立了廣泛的聯繫,結合公司或設計院的具體工程項目,利用他們的工程設備和實踐經驗進行學生的實習,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課程體系

在現有良好辦學條件基礎上,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依據“紮實理論基礎、完整的知識體系、較強的再塑性和社會適應能力”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制定相應的課程體系。將比修課、選修課及專業實習合理的結合(見圖,比例按學分計算)。

主要課程:英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普通化學、環境科學概論、工程數學、計算機原理及套用、計算機語言及程式設計、地質學、工程力學、土力學、岩體力學、套用地球物理學、鑽探工藝與設備、基礎工程與掘進工程施工技術、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勘察技術工程學、勘察信息採集及處理、混凝土結構、工程概預算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專業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按課程實施內容及要求,間插課間室內實習和野外實習。專門的野外地質教學實習包括:一年級秦皇島普通地質實習、二年級梁山構造地質實習和土力學室內試驗實習、三年級水文地質野外實習和岩土勘察野外實習及四年級的論文和畢業設計。其中,一、二年級的實踐教學側重於地質知識及技術方法訓練,三年級實踐教學著眼於本專業,力求在實踐中聯繫理論知識,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套用能力,培養專業技能,激發專業興趣。四年級則以研究性實踐為主,培養創新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