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庫天主堂

西什庫天主堂

西什庫教堂,本名救世主教堂,俗稱北堂,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是一座天主教堂,1703年開堂,曾經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西什庫教堂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列為第六批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西什庫天主堂位於北京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俗稱北堂,是一座天主教教堂,1703年開堂,曾經長期作為天主教華北教區的主堂,是目前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歷史

西什庫天主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由於兩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劉應治癒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獲賜皇城西安門內蠶池口一代的一塊地皮,得以建築教堂,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
西什庫天主堂西什庫天主堂
什庫教堂的前身,名為救世堂。清朝中葉,民間反對天主教的勢力與天主教會不斷發生摩擦,為了息事寧人,清政府於道光七年查封了蠶池口天主教堂,並沒收了全部教產。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向教會歸還了教堂的土地,同治三年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聳入雲的哥德式建築,由於蠶池口臨近皇家禁地,高大的教堂鐘樓引起了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不悅,經過與羅馬教廷和法國政府的交涉,教會同意將教堂遷往西什庫,由清政府出資修建新的教堂建築,光緒十四年新建築正式落成。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西什庫教堂成為拳民進攻的焦點。事變平息後清政府再次出資修繕了教堂,形成了目前西什庫教堂的建築群。
1958年西什庫教堂被上繳國家,教堂收藏的教會藏書,包括中、日、梵、德、英、法、荷、意、西班牙波蘭、希臘、拉丁、希伯來、佛蘭芒、敘利亞、馬來、大宛、藏、滿、蒙等語種的“搖籃本”早期印刷圖書和和一批稀見文獻被運出教堂移交北京圖書館收藏;西什庫教堂所擁有的法國產Cavaillecoll牌管風琴是北京最大和最好的一座管風琴,於1965年以“研究“的名義被中央音樂學院移走,後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直到1985年西什庫教堂才交還給天主教三自愛國會,重新開堂。
1984年西什庫教堂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西什庫教堂是一處中西合壁的建築,教堂的主體建築為一座三層哥德式建築,頂端共由11座尖塔構成,建築平面呈十字形,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鐘樓尖端高約31米,曾經是北京內城最高的單體建築,教堂建築的正面有三個尖頂拱券形入口,入口拱門之間雕刻有聖若望和聖保祿等四聖像,建築正立面上的門窗均用漢白玉石刻裝飾,正門中央主跨上有一扇瑰麗的圓形玫瑰花窗,禮拜堂四周則有大小不一的80面玻璃花窗。
圍繞哥德式教堂建築的是傳統的中式台基,環以漢白玉欄桿,欄桿和欄桿上的裝飾均為傳統的中式設計。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座碑亭,為黃頂琉璃瓦重檐歇山頂設計,庭內安放乾隆皇帝手書御碑兩統,碑亭內側則是四尊中式的石獅子,還有一對石供。
除了主體建築,西什庫教堂還有面積很大的附屬建築群,包括圖書館、後花園、印刷廠、孤兒院、醫院以及光華女子中學、若瑟修女院和天主教華北教區主教府,現在這些附屬建築大多都被其他單位占用,只有若瑟修女院還保留使用,現位於教堂西北側。最近有報導聲稱占據華北教區主教府的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學已經在醞釀遷出,主教府不日即可歸還西什庫教堂。

庚子事變與西什庫教堂

西什庫教堂曾經是庚子事變中的一個焦點,在當時的義和團營中曾經有順口溜道:“吃麵不擱醬,炮打交民巷;吃麵不擱醋,炮打西什庫”其中的交民巷指的是東交民巷使館區,而所謂西什庫指的便是西什庫教堂,1900年6月-8月間北京的義和團團民曾經長時間圍攻西什庫教堂。1900年6月15日傍晚,由端王所率領的一隊義和團團民開始進攻西什庫教堂,當時教堂中除了法國教士、中外教徒5000餘人外,還駐有少量負責保衛的法國和義大利軍隊,法意軍隊很快與義和團展開激戰,並最終形成圍攻的態勢。圍困教堂的義和團團民曾經使用自製的穿屋火龍、炸彈、抬槓等火器向教堂發動進攻,守軍則以快槍與之對戰。由於缺少糧食,經過半個月的圍困後,教堂內的人員將作役用騾馬和戰馬全部吃光,並且開始食用院內的樹皮和野草。駐守部隊的指揮官和副指揮官以及教堂的主教陸續戰死。直到8月16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組建了專門的解救隊,解救隊包括法軍1個步兵營和步兵混合營;俄軍1個步兵營和30個哥薩克騎兵組成;英軍海軍路戰隊和步兵混合營;義大利海軍小分隊,以及250-300名作為增援的日本兵,總計有1200支槍、8 門山炮、4門野戰炮和3挺機關槍。在經過了半日激戰後參與攻打教堂的清兵武衛中軍、武后衛軍以及莊親王載勛統轄的虎神營、神機營馬步隊、火器營炮隊四散撤退,義和團團民則大部戰死,轟動一時的西什庫教堂事件告終結。整個事件中義和團和清軍被殺死600人以上,聯軍死傷各10餘人。庚子議和後由清政府出資重修了在事件中受到損毀的西什庫教堂建築。

北京的基督教天主教堂

基督教自1861年傳入北京,儘管外國傳教士用盡各種方法,但信耶穌的人數很少。五十年代初有文字記載的材料包括教會學校的學生共有基督教徒四千人。在那個年代基督教被人看作“洋教”如現在的崇文門教堂,當年聚會人數不到三百人,而有的教堂只有牧師一家人在聚會。而近50年來。北京的教會和北京的所有市民一樣經受了不少風風雨雨,由於中國的教會和人民風雨同舟同甘共苦使人民感受到中國基督教徒成了他們中的一部分,被人民接納了。
北京朝陽教堂| 北京豐臺教堂| 北京缸瓦市教堂| 北京南苑教堂| 北京寬街教堂| 北京懷柔教堂| 北京崇文門教堂| 北京延慶教堂| 北京南口教堂| 北京珠市口教堂| 北京神學院教堂 | 北京通州教堂 | 北京南堂| 西什庫天主堂| 王府井天主堂 | 東交民巷天主堂| 北京西堂| 基督教女青年會 | 北京基督教青年會| 燕京神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