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堂在西城區前門西大街141號。是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義大利人利瑪竇在此地創建,清順治七年(1650)由當時掌欽天監事湯若望(亦是耶穌會傳教士,德意志人)重建,康熙五十一年(1712)重修,乾隆四十年(1775)毀於火,次年重建,此後毀於1900年義和團運動,現存建築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新建。大堂是哥德式拱券形建築,建築面積約1300平方米,附屬建築約400平方米。頂為供券形,正面有精緻的磚雕,柱頂有木刻浮雕餾金花紋。祭台上懸掛著大幅聖母瑪利亞油畫像。外觀宏敞,加上鑲嵌著彩色玻璃窗,更顯得富麗堂皇。
南堂內有原教堂石碑二,其一為清世祖御製天主堂碑記,今已字跡不清,嵌於大堂前兩側牆壁上,大堂西牆原豎立的鐵十字架,約高1丈2尺,系南堂最早的遺物。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歷史
南堂是北京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座教堂,它是在明萬曆三十三年由義大利籍傳教士利瑪竇興建的,早期的南堂名叫宣武門禮拜堂規模非常小,是一座中國傳統建築,僅在形目位置安放了一座十字架以表示其天主教堂的身份。順治年間
清順治七年,在德國籍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的主持下,在宣武門禮拜堂的原址上開始了天主堂的翻建工程,兩年後一座中國風格的大教堂建成了,據史料記載,新建的大教堂“牖器飾,如其國制,內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極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樓一座,署有上賜‘欽宗天道’四金字。”順治皇帝對湯若望和宣武門天主堂非常關注,曾24次親臨南堂,並賜有御製“通微佳境”匾,由此可見南堂在當時的政治地位。湯若望建成的南堂設施齊全,除了一般的宗教建築之外還有天文台、藏書樓、儀器室等科學設施,為西方現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康熙年間
康熙四十二年,宣武門天主堂重修工程開始,十年之後一座歐洲風格的高大建築落成,這是北京城內繼蠶池口天主教堂之後第二座歐洲風格的建築。
康熙五十九年,北京發生地震,南堂建築在地震中遭到損毀,次年葡萄牙國王斐迪南三世出資重建宣武門天主堂,重建的南堂採用了當時在歐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建築平面取十字形,長八十尺,寬四十五尺,教堂屋頂做穹窿狀。
雍正八年南堂再次在地震中損毀,中國的雍正皇帝專門賜銀一千兩用於南堂的重修,重修後的南堂延續了原先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門窗屋頂皆用穹窿設計,顯得更加敞亮和氣派。
乾隆年間
乾隆四十年南堂又毀於火災,乾隆皇帝賜銀一萬兩用於恢復教堂原貌,並且手書“萬有真原”的匾額賜予教堂。
道光年間
道光十八年由於反天主教勢力與天主教摩擦不斷,為了息事寧人清政府取締了天主教在華的一切活動,宣武門天主堂被政府沒收,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才將教堂發還,1860年南堂重新開堂。
被毀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宣武門天主堂和其他教堂一樣遭到了義和團團民的圍攻和破壞,1900年6月14日,南堂被義和團燒毀,同時被毀的還有東堂、西堂、聖尼古拉堂、通州天主堂等建築。1904年第四次重修的南堂主堂和附屬建築竣工,這就是人們今天看到的宣武門天主堂的建築。
現狀
1979年12月21日天主教三自愛國會主教傅鐵山在宣武門天主堂接受神職,成為文化大革命後天主教宗教活動在大陸恢復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同時也標誌著南堂再次成為天主教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目前天主教北京教區行政管理所就設立在這裡。
建築
宣武門天主堂共有三進院落,大門為中式建築占據了教堂的第一進院落,其後的東跨院為教堂的主體建築,西跨院為起居住房。教堂主體建築為磚結構,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築立面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三個宏威的磚雕拱門並列,將整個建築立面裝點得豪華而莊嚴,整個建築裡面磨磚對縫,精美的磚雕隨處可見。教堂建築的室內空間運用了穹頂設計,兩側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體氣氛莊嚴肅穆。1996年宣武門天主教堂列名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是一個胸襟開闊,脾氣和善,古老而又文明的城市。自元朝在此建都至今數百年來,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源自不同地域的宗教,都在這裡找到了一片沃土,紮下了根,並保持著繁榮。老北京人於習慣中略帶好奇地看著大街上葛衣麻履的和尚、老道,或者白巾黑袍的修女,不時向他們投去一個和善的微笑。而夾雜在四合院中古樸的寺廟,矗立在街道旁邊雄偉的教堂,也都早己融入了北京的風景,為這座古城增添著帶有異國情調的絢麗。天主教傳入中國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元代。據查,門頭溝的後桑峪村在1294年就曾來過兩個外國傳教士,他們不知為什麼要跑到老遠的那個小山村去傳教,1334年,在幾間民房裡建立了北京第一座天主教堂。明末的1582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接著,日耳曼傳教士湯若望於明末天啟二年(1622年)來到北京。自此,天主教堂在北京建了起來。目前城內屬北京教區的有8座天主教堂:東堂,西堂,南堂,北堂,東交民巷堂,南崗子堂,平房堂,東管頭堂。還有9座在郊區。總共是17座。
由於天主教源於西方,因此北京的教堂建築形式皆與西方教堂相似,即以羅馬式,哥德式為主。只是朝向按照中國“坐北朝南為尊”的習慣,大多數天主教堂都是正立面朝南(而外國則是坐西朝東的)。其中,哥德式建築高聳的尖塔和內部挺拔的尖拱券頂所烘托出的向上感,以及刻意追求的悠長的交混迴響使神父的聲音聽起來充滿神秘感,因而特別受到教堂建造者的青睞。不少教堂的建築形式都受到哥德式的影響。天主教信奉聖母瑪利亞。在這十幾座教堂外都有為她修建的“聖母山”或“聖母亭”。山是中國園林特有的假山,聖母安立在山洞之中。紅柱琉璃瓦頂的中式亭子與潔白的聖母像顯得十分和諧。其中永寧堂的“聖母亭”,考慮到聖母像比較高大,特意將柱子拔高了許多,這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