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按重量等級或保障對象劃分,可分為中、重型和輕型,如蘇聯T-62(M1977)裝甲搶救車、美國艾布拉姆斯裝甲搶救車以及中國84式中型坦克搶救車和73式中型坦克搶救車均為中、重型,巴西伯納迪尼履帶式裝甲搶救車和中國79式輕型坦克搶救車均為輕型;按底盤的結構型式劃分,可分為履帶式和輪式;按車載設備劃分,又可分為牽引型、搶救牽引型和搶救修理牽引型。
上圖為M806A1裝甲搶救車
裝備現狀
提升裝備必要性
一支裝備有主戰坦克和裝甲戰車的現代化軍隊,必須裝備一系列配套的技術保障車輛,才能使部隊的戰鬥力始終處於最佳狀態。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以色列參戰的約2000輛坦克有840輛被阿軍擊中,以色列將戰傷的坦克修復了420輛,修復率達50%,阿軍參戰的約4000輛坦克,被擊傷2500輛,修復了850輛,修復率34%。修復的坦克又重返戰場,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因此坦克的快速搶救和修理在戰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主要國家裝備等級
70年代以來,隨著主戰坦克和裝甲戰鬥車輛的發展和更新換代,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等相應地研製並裝備了採用坦克或裝甲車輛底盤的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蘇聯70年代研製了以T-72主戰坦克底盤為基礎的БРЗМ-1裝甲搶救和修理車,並已裝備軍隊。美國是裝甲搶救車產量較多的國家,而且重視發展新型搶救車,如M88A1裝甲搶救車,截止1989年共生產了2148輛,除裝備本國外,還銷售給世界上20個國家。為了繼續提高裝甲搶救車的性能,使之適應新型坦克的發展,美國在研製艾布拉姆斯搶救車,已於1988年製造了第一輛樣車,該車採用M1A1主戰坦克的底盤和動力裝置,其機動性、裝甲防護基本上與M1A1主戰坦克相似。英國積極開展裝甲搶救車的發展工作,除了沿用奇伏坦主戰坦克的底盤於70年代研製並裝備了奇伏坦裝甲搶救車外,隨著挑戰者主戰坦克的研製,於80年代相應地開展了挑戰者裝甲搶救和修理車的樣車研製工作並已於1989年初投產。除了上述基本車型外,英國又發展了武士搶救和修理車,這是武士機械化戰車族中的一個成員,已於1988年投產,產量130~150輛,除本國裝備外,還將出口其他國家。聯邦德國和法國的裝備比較落後,聯邦德國自1968年裝備豹1式底盤的BPz2型裝甲搶救車以來,於1977年開始研製豹2底盤的BPz3型裝甲搶救車,該車1990年投入批量生產。法國仍在裝備較落後的AMX-30D裝甲搶救車。
性能特點
以裝甲搶救車為主體的這類車輛的結構和性能特點主要有:
(1)裝甲搶救車大多採用相應坦克或裝甲車的基型底盤,只是去掉炮塔和火炮加裝搶救或牽引和修理設備。如在原來炮塔的位置裝上吊車,吊車可旋轉360°,多用液壓操縱;在車體內設絞盤艙,備有鋼繩,有的還配備輔助絞盤和起重絞盤,後者用於吊起炮塔、發動機、傳動裝置等部件。還有的在車前或車尾裝有推土鏟和穩定支腿;還有吊耳、工字梁、剛性牽引架、鉤環等。搶救修理車除備有搶救牽引設備外,還有發電機、電焊機、切割機以及必要的修理工具和備件。
(2)裝甲搶救車的絞盤是主要部件,絞盤的拉力是保證搶救任務能否順利完成的主要指標。拉力一般應為被搶救坦克重量的1倍以上,如BPz2型裝甲搶救車的主絞盤拉力為343kN(35t),加滑輪後拉力可提高1倍,即686kN(70t),而被搶救的豹式坦克的戰鬥全重(豹1)約40t;又如西班牙的M-47E2R裝甲搶救車絞盤拉力為343kN(35t),加滑輪後拉力提高到686kN(70t),而被搶救的M47坦克的全重約為44t。
(3)為保證裝甲搶救車與被搶救坦克或戰車的連線,配備使用方便而且可靠的牽引裝置和緩衝裝置。
(4)為保證能進行必要的裝配和修理,車上攜帶足夠的修理備件。有的車後還可支起車篷作為修理間。
(5)一般都沒有主要武器,只配備1挺自衛機槍。
發展趨勢
(1)重視發展“一車多功能”的搶救車。這種車既可進行搶救牽引,又可完成基本的修理任務。如美國以M1坦克為底盤的90年代搶救車,英國正在研製的挑戰者搶救和修理車,義大利OF-40搶救車等都屬此類。
(2)同時發展搶救和修理輕型裝甲車輛用的輕型履帶式裝甲搶救車和輪式裝甲搶救車,如美國的M113裝甲搶救車、巴西的伯納迪尼、捷克最新研製的VPV搶救車、南非的TFM吉姆斯博克(Gemsbok)(4×4)裝甲搶救車都屬此類。
(3)隨著主戰坦克的車重不斷增加,對搶救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要求發展拉力更大的絞盤和牽引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