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清代文學家]

袁枚[清代文學家]
袁枚[清代文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子才,原名袁枚,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 (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

袁枚 袁枚

乾隆四年(1739),24歲的袁枚參加朝廷科考,二甲第五名中進士,朝考得大司寇(刑部尚書)尹繼善相助,選中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調做官,曾任沭陽(1743年-1745年)、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推行法制,不避權貴,頗有政績,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

乾隆十四年(1749),父親去世,袁枚辭官養母,在江寧(今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詔求遺書,將所藏書傳抄罕見者皆獻於清廷,並作有《散書記》以紀。藏書印有“道素之門”、“百石山房”、“華里神仙”、“錢塘蘇小是鄉親”、“此間樂”、“子才一閱”、“隨園珍藏圖書”、“小倉山房藏書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歲的袁枚,受沭陽知名人士呂嶧亭的邀請,又到沭陽作客,沭陽各界,一部分人曾趨前30里迎接。袁枚面對如此擁戴他的民眾,寫下了情意真摯的《重到沭陽圖記》。袁枚在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說:“視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則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愛民,民愛官,此真不失為一方父母官的範例。

嘉慶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

主要作品

袁枚撰隨園三十六種三十五卷 袁枚撰隨園三十六種三十五卷

文集:《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隨園食單》、散文 、尺牘等30餘種;

筆記小說:《子不語》(又名《新齊諧》)24卷及《續子不語》10卷;

散文:《祭妹文》、《峽江寺飛泉亭記》、《黃生借書說》、《所好軒記》等;

駢文 《與蔣苕生書》、《重修於忠肅廟碑》等;

袁枚《致尤蔭手札》 袁枚《致尤蔭手札》

手札:《致尤蔭手札》;書法靈動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閒適,正合於袁枚“性靈”之主張。雖法度稍欠,然才情橫溢,亦為佳構。

個人生活

人物關係

袁枚之妹袁機亦甚具學識,《如皋縣誌》、《杭州府志》、《清史稿·列女傳》皆有傳。

袁機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袁枚八年後寫成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生活情趣

袁枚著色像(清·葉衍蘭 繪) 袁枚著色像(清·葉衍蘭 繪)

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寧縣令時,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隨園舊為織造園(或為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當時“園傾且頹,……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荒廢已久,袁枚購得後,加以整治,由於是“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此稱為“隨園”在《雜興詩》描寫隨園景致:“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魚長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如此詩情畫意,令人想往,也難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聲色,不復作出仕之念。隨園四面無牆,每逢佳日,遊人如織,袁枚亦任其往來,不加管制,更在門聯上寫道:“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六十五歲以後,袁枚開始喜歡上了遊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盪、四明、雪竇等山,安徽游過黃山,江西廬山,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地,喜愛品茶的他自然也會嘗遍各地名茶,並且將它一一記載下來。他描寫常州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銀針、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評述。

袁枚作行書四言聯 袁枚作行書四言聯

此外還寫下許多茶詩,如《試茶》詩:“閩人種茶如種田,郄車而載盈萬千;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狎視心逌然……。”描寫福建人普遍種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進入茶世界。《湖上雜事詩》:“煙霞石屋兩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陽;萬片綠雲春一點,布裙紅出採茶娘。”描寫身著紅布裙的採茶姑娘在“萬片綠雲”的茶海中採茶,分外醒目。又《漁梁道上作》:“遠山聳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後溪;每到此間閒立久,採茶人散夕陽西。”可知他旅遊時,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亦不忘留意當地的“茶葉文化”,可看出他對茶的鐘愛程度。

袁枚70歲那年,遊覽了武夷山,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他先前對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濃苦,有如喝藥”,因此他向來不喜歡武夷茶。乾隆五十一年(1786)袁枚游武夷山,來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後,卻讓他對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觀。他在《隨園食單 ·茶酒單》記載了當時的情形:“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以後,再試一二杯,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這位茶葉專家從所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與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一杯好茶的確能滌淨塵慮,撫平煩躁。

袁枚認為,除了有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而要泡出一壺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對於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門極重要的學問。對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敘:“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他以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產的茶為天下第一。

袁枚 袁枚

接著他繼續提到收藏茶葉的方法:“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扎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可說是研究得相當深入,至於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獨到的妙法:“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訊息,間不容髮也,山西裴中丞嘗謂人曰:“余昨日過隨園,才吃一杯好茶,嗚呼!”

袁枚不願在官場上爭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無羈無絆,優遊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歲高壽。有意思的是,雖然自身不願涉及官場,但是袁枚卻有著獨到的政治眼光。曾經在和珅、和琳兄弟年幼的時候,寫過這樣一句對兩兄弟的評判“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後面的事實證明,之後,和珅之後成為乾隆皇帝身邊第一紅人,和琳則成為著名將領,官至一等公爵。

袁枚在 《隨園詩話》 、 《子不語》 、 《續子不語》 中,一再談及龍陽之美,心嚮往焉。因為他翰林文人、風流俊雅的身世姿容,投懷送抱者頗多。 《隨園軼事》 中載:“先生好男色,如桂官、華官、曹玉田輩,不一而足。而有名金鳳者,其最愛也,先生出門必與鳳俱。”

袁枚在《子不語》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對美少年心心相映,出入同行,有個叫王禿兒的惡棍,想要玷污他們,他們不從,於是被殺。袁枚寫道:“二少年者,平時恂恂,文理通順,邑人憐之,為立廟,每祀必供杏花一枝,號雙花廟。”這枝風姿綽約的杏花,幾乎伴隨了袁枚一生。直到年過花甲,他還收了年輕美好的劉霞裳為弟子,每次出遊登山,必與同行,所謂“從游朝臘屐,共寢夜連床。寒暑三年共,文章一路商”。對於他人的質疑、腹誹,袁枚不以為意。

藏書之好

袁枚作官後,以薪俸易書,積至40萬卷,築藏書樓“小倉山房”、“所好軒”。

自注何謂“所好”,味、色、花、竹、金石、字畫,皆有時有限,只有藏書,不分少壯、饑寒,讀之無限;還專門寫有一篇《所好軒記》。

山林之樂

袁枚年輕時就喜歡追求山林之樂,但由於遵循“父母在,不遠遊”的信條,一直到他67歲服喪完畢後,才開始了盡情遊歷山水的旅行。這一年,他遊歷了天台山、雁盪山、黃龍山等名山。68歲時,袁枚遊歷了黃山。69歲,他跑得更遠,正月出發,臘月底才回家,從江西廬山一路遊玩到了廣東羅浮山、丹霞山,又到了廣西桂林,之後經永州回返,順路游衡山。71歲去武夷山,73歲游江蘇沭陽,77歲二游天台山,79歲三游天台山,80歲又出遊吳越之間,即便是81歲還出遊吳江……要知道,舊時交通不便,以袁枚這么大的年紀,能夠承受舟車勞頓、跋山涉水之苦而興致不減,如此頻繁、長時間的出遊,其身體狀況之佳、精力之矍鑠可見一斑,難怪當時便有人稱讚他“八十精神勝少年,登山足健踏雲煙”。

人物評價

通天老狐,醉輒露尾。 (洪亮吉在《北江詩話》的評價)

袁枚小像 袁枚小像

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靈為宗,專法香山(白居易)、誠齋(楊萬里)之病,誤以鄙俚淺滑為自然,尖酸佻巧為聰明,諧謔遊戲為風趣,粗惡頹放為豪雄,輕薄卑靡為天真,淫穢浪蕩為艷情,倡魔道妖言,以潰詩教之防。 (朱庭珍評述)

著名的清詩研究專家嚴迪昌先生在《清詩史》中提出“袁枚現象”一詞,認為袁枚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詩人。

關於袁枚的個性,嚴迪昌先生《清詩史》有極精到的概括,總之一言為“不耐”。他不耐學書,字寫得很糟;不耐作詞,嫌必依譜而填;不耐學滿語,乾隆七年(1742)庶吉士散館,以習滿文不合格放任知縣;不耐仕宦,乞養時年僅三十三歲,後再銓選知縣,未及一年復歸。

袁枚欲做專業的詩人,理想近於明詩第一大家高啟,含毫伸牘,“但好覓詩句”,“與其嗜世之末利,汲汲者爭騖於形勢之途”者絕異。做專業詩人是一種很高的人生理想,蘊含著不同流俗的價值追求。求仁得仁,袁枚成為清詩史上獨具個性的一代大家。 (李聖華評價)

袁枚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及時的抉擇,如果在官場上繼續混下去,把知縣當到老,又能怎樣?走仕途,混不到個省部級,都是芝麻官兒。說不定遇個變局,還有牢獄之災。袁枚的長壽,就在於他的自由和隨意,做人不必陽奉陰違,不必違背良心迎上欺下。不必用盡心機搞陰謀,一天到晚心裡緊張。告別了官場上的袁縣令,才有了文壇上的袁才子。這是個人的選擇,是智慧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 (陳長吟於《西安晚報》)

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

袁枚稱得上是清代商業炒作第一高手,通過不斷炒作,賺了大筆銀子。袁枚對生意的策劃步步為營,思路極為清晰。首先,他花費許多錢重修隨園,修好了並不將其圈起來供自己一家人欣賞,而是故意拆掉圍牆,讓遊客在園裡隨意遊玩,目的是使人知道江寧城裡有這樣一個山美水秀境幽的地方。園子初具聲名、有了一定數量的遊客,他立馬寫了一本《隨園食單》,極力渲染自家私園食物的精妙和家廚烹調的高水準,激發那些熱衷口腹之慾的人的興趣。袁枚對飲食氛圍也極有研究,每有客來,他都要叫人將餐桌擺到一些景致極美的亭榭,還安排自養的美女為之唱歌跳舞,隨園的飲食生意非常火爆。當隨園炒熱,個人知名度激劇上升,袁枚開始擴大經營範圍,在園子裡售賣《隨園全集》、《隨園食單》等著作,他的書果然供不應求,屬國琉球都有人專程來購買。僅賣書一項,袁枚一年即可收入三四千兩白銀。中年以後,各方人士爭相請袁枚寫應酬文章,袁枚來者不拒,墓誌碑記、壽序諛文,只要給足銀子,絕對服務三包,又大賺了一筆。 (游宇明於《 老年生活報 》) 隨園先生是乾隆年間享譽最高的詩人。袁枚少時家貧,《秋夜雜詩·並序》九首有:“吾少也貧賤,所志在梨棗。”對於詩,有人講格調,有人講神韻,袁枚則講性靈。說禪理均障,皆遠性情。譏詩不搖盪性靈,則“蛤蟆繁聲,無禮取鬧”,“生客闌入,舉座寡歡”。性靈是在泥沼中仰望星光,俗人信仰基督,就是希望能在泥胎中被澆灌他的靈。性靈需要天才,皓首窮經不是本錢。然而有性靈,不見得同時有氣魄,比起東坡,袁枚還屬於“和記小菜”。

後世紀念

袁枚墓

袁枚塑像 袁枚塑像

袁枚死後即葬於隨園。其墓位於小倉山南嶺隨家倉的百步坡上,原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原有石牌坊,上刻“清故袁隨園先生墓道”九字,並樹“皇清誥授奉政大夫顯考袁簡齋之墓”石碑一塊,碑文為古文家姚鼐所撰。“十年動亂”中均被全部毀壞。

1974年3月,因建五台山體育館,經批准,由南京市檔案保管委員會對該墓進行了清理。3月18日開始,歷時3天,共清理墓葬三座。皆為磚室,長2.5米左右,其寬度僅容木棺一具,除葬袁枚本人以外,其餘兩座均為女墓,當屬袁枚妻、妾。隨葬物有金簪3枚,金耳環2副,玉帶片20塊。以及玉管、銅鏡、瓷罐等。

袁枚故居

隨園,現位於南京清涼山東部方向,小倉山麓,清學者袁枚故居。

紫藤文物

袁枚治沭,距今已200多年。袁枚當時在沭陽縣衙(老縣政府,現為紫藤花園小區)手植的一株紫藤,至今仍生機勃勃,其葉蓁蓁,被列為沭陽縣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