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河的融匯蘊育了漕運文化和商埠文化。天津襟河枕海,拱衛京畿,天津有條母親河叫海河,古稱白河。它融匯九河,蜿蜒穿行市區百餘公里奔騰入海。人類依水而居,天津號稱九河下梢,七十二沽。特別是貫通中國的南北大運河以及北京的建都使天津的漕運始於金元、昌於明清,水運給這座城市帶來了靈動和生機,使天津的三岔河口一帶成為天津最早的城市聚落。南茶北運、北鹽南運,漕運的繁忙造就了人口和就業機會的增加。天津是座移民城市,河北、山東一帶失去土地的農民大量湧入這座城市,腳行、搬運工、販夫走卒是下層移民的主體,貿易往來又使天津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到清末民初,天津已在全國確立了中國北方交通樞紐、商貿中心和金融中心的位置。有學者稱天津是碼頭文化、城廂文化、市井文化,都很有道理。但筆者以為,從人類繁衍生息的規律而言,如同恆河之於印度,萊茵河之於英國,塞納河之於法國一樣,海河之於天津是頭等重要的大事,沒有海河就沒有天津,有了這條河就有了漕運,有了城市,有了商貿等等。而漕運和商貿不僅帶來了南北物資的交流,而且最重要的是實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使天津成為燕趙文化、齊魯文化、京都文化、江浙文化及閩粵文化的融匯之地。
海的激盪涵養了軍旅文化和異域文化。
天津是片退海地,7000年前或者更長的時間海相沉積生成平坦廣袤的華北大平原。天津地處太平洋西岸,從來就是和世界連線的祖國的東大門和橋頭堡,天津的軍事位置和海防位置極其重要。明朱棣燕王掃北帶來一批安徽兵在天津安營紮寨,明永樂二年設天津衛是軍事建制,天津的許多地名如“屯、寨、哨、堡”等都是因軍事設施而起。中國沿海號稱有五百衛,天津作為距首都最近的中國第一衛的地位從古至今不可撼動。列強的堅船利炮屢次進犯大沽口,袁世凱的小站練兵成就了“北洋軍閥集團”,明清兩代天津的軍人及軍屬在天津是高度集中的群體,使天津的軍旅文化特徵相當明顯。天津被迫闢為通商口岸後,九國租界的設立使天津淪為半殖民地,但租界內現代城市管理和西方的活方式也影響了近代天津的文化走向。還有學者稱天津為租界地文化和五大道文化,筆者認為稱異域文化可能更好些。異域文化的歐風美雨不僅使天津多了許多吃洋飯的買辦一族,而且華洋雜處、中西交流培育了衛派文化的開放思維和現代意識。天津還有獨特一面,使得“遺老遺少”“寓公文化”,“那五一族”也怡然自得,逍遙自樂。這塊神奇的土地使五行八作、三教九流都能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
性格特徵和核心價值觀
水的流動形成了衛派文化獨具魅力的性格特徵。漕運文化的和衷共濟,商埠文化的和氣生財,軍旅文化的衛國衛和,異域文化的和而不同,相互碰撞、融合,使天津的衛派文化不僅獨特,而且一時間得領風氣之先。天津方言中有三個字使用頻率最高,最能反映衛派文化的性格,一個是“哏”,一個是“嘛?”,一個是“了”,哏是天津人的語言優勢,衛嘴子能說善講,表達幽默,天津人的樂觀是全國出了名的;一個是“嘛?”天津人好奇,參與意識強,什麼都要問個為什麼,好打抱不平和見義勇為。再一個是“了”,天津人很務實,只要認準了就去“了”,了就是辦,天津人很重情義二字,要臉要面,寧可自己吃虧。衛派文化的淵源應抓住三個“衛”字,即精衛,國衛和津衛。
精衛是上古神話,五千年文明在這裡有痕跡,鍥而不捨的精神古已有之。研究表明,殷商新石器時期,先民便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了;國衛是說天津是中國第一衛,天津人從來就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紅燈照,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五四運動,天津都可大書一筆;津衛是天津河海交融的城市特徵,衛派文化說到底是從河到海的文化,這種特殊的地理現象使天津衛派文化兼具開放性,兼容性和多樣性,並自成一派的特質。如果僅說到這些還不能說明衛派文化的核心,還只是散落的珍珠一片,用什麼串起來,用衛派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什麼是衛派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我們認為,是“和”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字占有突出的位置,是中國老子“和而不同”哲學思想、莊子的“天人合一”和孔子的“和為貴”“和者也,天下之達道也”的集成。衛派文化的“和”包涵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和祥等含義,天津市民的幽默恬淡的生活心態,外豪內和的性格特徵,古道熱腸的處事哲學,豪邁剛毅的地域民風,平和平安的人生理念都反映了衛派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從古到今說到底,天津是一座以和為美的吉祥之都。
有學者說,國衛的刀光劍影與“和”字相對立,不相容。世界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異相合,相反相成。第一衛城是衛“和”,中國人從來就是熱愛和平,捍衛和平,用血的代價追求的也是和平與自由。那衛派文化核心價值觀還應有一個“衛和”的概念。
地位
衛派文化現象值得引起高度關注。說到衛派文化在中國城市中的特殊地位,有學者說過這樣一句話展,而且這種文化理念和傳播必然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而不斷深化。
必須指出的是,衛派文化需要注入一種激情與豪邁。我們說現代化建設需要加快文化建設,需要提高市民的素質,需要振奮天津精神,這都是先進文化的建設內容。我們的自信心首先來自我們對家鄉的熱愛上,或者說對衛派文化的熱愛上。有人總說天津這不行,那不行,影視作品中天津人一露面就是一種市井流俗的東西。這些東西多了,對衛派文化是一種誤導和褻瀆。我們認為,我們最大的不行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行。現在流行經營城市,在全國眾多的城市中,每個城市都要有自己區別於別人的特色,天津這座城市最鮮明的特色是衛派文化。能不能鮮明地向世人表明:“河海交融形成了衛派文化,衛派文化是‘和’的文化,天津是座吉祥之都。”這樣天津這座城市的文化特徵一下就凸現出來了。天津要加快發展,要適應新形勢,抓住新機遇,實現新發展,就必須增強全民的自信心和責任心,用激情點燃激情,用豪邁去從事無愧於我們時代的豪邁事業,重振天津北方商埠和中心城市的雄風。
誠然,衛派文化也需要剔除糟粕。衛派文化中的精華要弘揚,同樣糟粕要剔除,這一點無須迴避。像市井文化中的行幫意識、小農意識、鄉土意識乃至痞子習性等等流俗的東西是一種消極因素,在天津也有一定的土壤氛圍,與文明向上的、開放競爭的衛派主體文化是相悖的,同樣要批判地認識,通過改造、提升,使之不斷得以提高。
話劇《望天吼》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究竟是何涵義?天津人藝的話劇《望天吼》給出了貼切且深刻的解讀。《望天吼》首先是個好故事,講的是“九.一八”事變前後古玩店老闆趙如圭嗜玉如命,他收購了溥儀帶出皇宮的國寶玉器“望天吼”,視這塊寶玉為民族魂魄的化身。日本人左藤盯上瞭望天吼,藉機要挾,趙如圭無奈之中把一件贗品送給左藤銷事,卻把自己推到危機關卡。當打定注意用炸彈與日本人同歸於盡之前,趙如圭寧肯把一生收藏的連城寶玉一一砸爛也不願被外族所掠……
《望天吼》表現的是天津人被日本占領時期的一種真實活法,有著濃郁的衛派文化特色。《望天吼》中運用了大量民俗文化元素如娃娃大哥、鬼市、洗三、訂婚儀式等。此外,劇中描述玉文化的大段獨白及展示碼頭文化的情節設定,都將增進觀眾對天津文化的了解。劇中主人公趙如圭以圓滑應酬處世,以淡漠生死對抗敵人,以滿腔熱情報國,表現天津老百姓不屈不撓的精神。
曲折精彩的故事背後說頭兒、講究也不少。《望天吼》凸顯了天津的地域文化特色:玉文化、碼頭文化、民俗文化,而且全劇無處不滲透著對玉文化的解讀。主人公趙如圭一生精研玉器,推崇的是玉的“溫潤其外,剛脆其內,外圓內方”。他以玉的德性和玉的精神自況,自比玉中君子,以此作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處世準則。而當民族危亡之際,他又用生命說出了玉之精髓——“溫、潤、光、澤”為其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為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