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職介紹
元官署名。至元十四年(1277),於御史台外又置江南行御史台於揚州,後徒建康,監臨東南諸省,統領東南各道提刑按察司。大德元年(1297),定為江南諸道行御史台,設官品秩同內台,掌監察江浙、江西、湖廣三省,統管江東、廣西、福建、海南十道刑按察司。至元二十七年(1290),又始置雲南諸路行御史台。大德元年(1297),移於京兆,改為陝西行御史台,延佑元年(1314)罷,次年復置陝西諸道行御史台,設官品秩同內台,統漢中、隴北、四川、雲南四道提刑按察司。
至元十四年(1277),於御史台外又置江南行御史台於揚州,後徒建康,監臨東南諸省,統領東南各道提刑按察司。 大德元年(1297),定為江南諸道行御史台,設官品秩同內台,掌監察江浙、江西、湖廣三省,統管江東、廣西、福建、海南十道刑按察司。 大德元年(1297),移於京兆,改為陝西行御史台,延佑元年(1314)罷,次年復置陝西諸道行御史台,設官品秩同內台,統漢中、隴北、四川、雲南四道提刑按察司。
元官署名。至元十四年(1277),於御史台外又置江南行御史台於揚州,後徒建康,監臨東南諸省,統領東南各道提刑按察司。大德元年(1297),定為江南諸道行御史台,設官品秩同內台,掌監察江浙、江西、湖廣三省,統管江東、廣西、福建、海南十道刑按察司。至元二十七年(1290),又始置雲南諸路行御史台。大德元年(1297),移於京兆,改為陝西行御史台,延佑元年(1314)罷,次年復置陝西諸道行御史台,設官品秩同內台,統漢中、隴北、四川、雲南四道提刑按察司。
西漢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稱御史府。後期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東漢稱司空),御史之長由其副職御史中丞擔任。中丞原在殿中蘭台辦事,為御史之長後仍留台中,因而稱其官...
歷史介紹 簡介 機構設定 機構人員《出御史台》是宋代詩人鄭俠的詩詞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內容介紹碑題"大唐御史台精舍碑銘並序",碑文十八行,滿行三十字,隸書。 額題"御史台精舍碑",二行,行三字,篆書。 此碑...
內容介紹"唐御史台精舍碑》,開元十一年(72S)鎊立。 御史台精舍碑書法涉及內容為研究唐代的監察制度、監察機構、獄政措施、立法狀況和法制思想
《書御史台壁》是宋代詩人陳洙所作詩詞之一。
簡介 詩詞正文 作者介紹官署名。元朝監察機構。簡稱南台。御史台分司機構。秩從一品。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設江南行御史台於揚州。後遷於杭州、江州等地。二十九年...道行御史台,統江南十道監司。置御史大夫一員,從一品; 御史中丞二員,正...
【三京留司御史台】宋分置於陪都西京(今河南洛陽)、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今河北大名)的御史台機構。隸於三京留守司,置管勾公事各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任,掌拜表行香,糾舉違失。南渡後沿置管勾公事各一人。 [1] ...
魏晉至金代尚書台(省)臨時在外設定的分支機構。“台”指在中央的尚書省﹐出征時於其駐紮之地設立臨時性機構稱為行台﹐又稱行尚書台或行台省。
概述 北齊行台 故事 地名來源 行台郎中行中書省,元朝(中統、至元年間)開始實施的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一級行政區,民間簡稱“行省”或“省”。元代從至治(1321-1323年)到至正(1341-1...
簡介 產生背景 制度淵源 元代建置 行省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