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行官①張望補稻畦②水歸
東屯③大江北,百頃平若案④。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
插秧適雲已⑤,引溜⑥加溉灌。更仆往方塘⑦,決渠⑧當斷岸。
公私⑨各地著,浸潤無天旱。主守問家臣,分明見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鷗鳥鏡里來,關山雲邊看。
秋菰成黑米,精鑿傳白粲。玉粒足晨炊,紅鮮任霞散。
終然添旅食,作苦期壯觀。遺穗及眾多,我倉戒滋蔓。
注釋譯文
①行官張望:行官,唐節鎮、州、府小吏,掌受差遣,行役四方。
②稻畦:稻田。
③東屯:地名。在今重慶奉節縣東。
④案:矮長桌。
⑤適雲已:剛剛完畢。適,剛剛。雲,句中助詞,無義。已,完畢。
⑥引溜句:引澗水給予灌溉。溉灌,即灌溉。
⑦方塘:此指稻田。
⑧決渠句:引渠水灌田時要堵塞好斷裂的堤岸。
⑨公私句:意思是公田、私田都得了灌溉,水稻自會茁壯生長。
作品賞析
大曆元年(766年)春至三年正月,杜甫在夔州住了兩年多,由於都督抬茂琳的照顧,讓他主管官府在東屯的百頃稻田,同時自己也租了一些稻田耕種,因此對於水稻的種植十分關注,有好幾首專寫這方面的詩,如“東屯稻田一百頃,北有澗水通青苗。晴浴狎鷗分處處,雨隨神女下朝朝。”(《全唐詩》卷二百二十九《夔州歌十絕》之六)為了收割水稻,特地把家從湘西移到東屯。《自湘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之二詩云:“東屯復湘西,一種住青溪。來往皆茅屋,淹留為稻畦。”(卷二百二十九)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作於大曆二年(767年)六月,此時杜甫尚住在湘西。全詩三段,每段八向,第一段寫引水灌田。第二段述灌水後的稻田,一望無際,秧苗苹苹,有如翠羽。第三段是展望秋收。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詩歌創作研究資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 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
杜詩內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 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後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後人尊為詩聖。杜甫一生潦倒, 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 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 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 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 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研究資料近 千年來,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 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後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 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註》、楊倫《杜詩鏡銓》、 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後,詩話筆記中評 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 彙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 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彙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 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 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 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