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滴子[小說描寫暗器]

血滴子[小說描寫暗器]
血滴子[小說描寫暗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血滴子是中國傳說中始於清朝雍正時期的一種兵器。雖尚未能證明其真實性,但卻散見於各類稗官野史與民間傳奇中,近世也作為電影與戲劇的題材而登上螢光幕,成為家喻戶曉的一種神秘武器。

基本信息

說法

血滴子血滴子
血滴子兩個說法,一是雍正登上皇位的時候覺得粘桿處的人知道了太多可能威脅到他皇位的事,所以對粘桿處進行了一次清洗,並另行組建了血滴子,一是增加皇權的力量,二是為了對一切知道他醜事的人的監視。
清末民國初,中國民眾好談宮闈秘聞,即便識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讀懂的通俗小說,自然成了“講新話”的最佳載體。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施行恐怖、苛嚴政治的強權統治者,關於他的流言蜚語在民間廣為流傳。在世人眼裡,這位皇帝奪位前老謀深算,即位後冷酷無情。他屢行大獄文網森嚴,廣布耳目,令人談虎色變……凡此種種都為他的統治蒙上了一層詭秘的色彩。“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處,不可確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類似的藝術構思起到了引導社會輿論,借古諷今的作用。然而,歷史總是有其客觀性的,雍正到底是一個好皇帝,抑或是一個壞皇帝;他的強權政治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還是阻礙歷史前進的?必須從史實中去加以考察、認定。“血滴子”的形象特徵是詭秘、殘暴、人治加鐵腕,藝術原形是雍正朝的特務組織和密折制度。那么,“血滴子”與特務政治的真相是什麼?筆者不揣簡陋擬加以正之:據史書記載,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還在處理政務,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由於死亡非常突然,於是在官場,在民間,便產生了種種猜想和傳說。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呂四娘報仇削取了雍正首級。雍正年間,湖南秀才曾靜因不滿清廷統治,上書陝西總督岳鍾琪(岳飛的後裔)策動反清。事後,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對案犯嚴加審訊,廣肆株連,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呂留良文字獄案。曾靜等人鋃鐺入獄,後被滿門抄斬,呂留良一家也未能倖免。呂留良之孫女呂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於難。年僅十三歲的呂四娘秉性剛強,得知其全家祖孫三代慘遭殺害,悲憤填膺,當即刺破手指,血書“不殺雍正,死不瞑目”八個大字。於是隻身北上京城,決心替全家報仇。途中巧逢高僧甘鳳池,四娘拜之為師。甘授呂四娘飛檐走壁及刀劍武藝。之後,呂四娘輾轉進京,設計潛入乾清宮,刺殺雍正,削下頭顱,提首級而去。民間又盛傳雍正大葬時只得以金鑄頭代之,葬於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宮。

小說描述

小說是有事實的“影子”。在文人筆下雍正被刻畫成精諳武藝、神通廣大的陰謀家,他的手下豢養了一批技藝絕倫的俠客力士,操持著一種名曰“血滴子”的殺人利器,能取敵人的首級於百步之外。同時,“血滴子”也是秘密殺手的代稱。據傳,雍正的八弟“阿其那”(允祀)、九弟“塞思黑”(允禟)都是為“血滴子”所殺。顯然,此類荒誕不經的描寫不能作為信史。然而,雍正確實是以處於弱勢的政治力量在奪儲鬥爭中取勝的。他能登上寶座,除了本
血滴子血滴子
人工於心計和有一套政治手腕外,還得力於他有一個訓練有素的情報組織。這個組織便是“粘桿處”。顧名思義,“粘桿處”是一個專事粘蟬捉蜻蜒、釣魚的服務組織。雍正還是皇子時,位於北京城東北新橋附近的府邸內院長有一些高大的樹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葉中有鳴蟬聒噪,喜靜畏暑的胤禛便命門客家丁操桿捕蟬。康熙四十八年,胤禛從“多羅貝勒”被晉升為“和碩雍親王”,其時康熙眾多皇子間的角逐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胤禛表面上與世無爭,暗地裡卻制定綱領,加緊了爭儲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訓練家丁隊伍,這支隊伍的任務是四處刺探情報,剷除異己。雍正登上皇位後,為了鞏固專制統治,也為了酬謝黨羽,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桿處”機關。“粘桿處”的頭子名“粘桿侍衛”,是由有功勳的大特務擔任的。他們大多是雍正藩邸舊人,官居高位,權勢很大。粘桿處的一般成員名“粘桿拜唐阿”統稱“粘桿拜唐”,由小特務充任。他們都是內務府包衣人,屬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隨雍正左右,炙手可熱。可見“粘桿處”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務機關,實則是一個特務組織。小說中所謂的“血滴子”大約指的就是粘桿處的這些人。不難推想,雍正是把政敵比作魚、蟬、蜻蜒一樣的小動物來撒網捕捉、加以控制的。“粘桿處”雖屬內務府系統,總部卻設在雍親王府。雍正三年,胤禛降旨雍親王府改為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後的行宮並未改覆黃色琉璃瓦,殿頂仍覆綠色琉璃瓦,有人認為:雍和宮雖為皇帝行宮,曾經有一條專供特務人員秘密來往的通道。但是,今天的雍和宮其實是一個森嚴的特務衙署,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為宮。還有一種傳說:在雍和宮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跡了,很可能雍正的兒子乾隆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遺蹟,改雍和宮為喇嘛廟時,已加以徹底翻修,將之平毀無痕。“粘桿處”在紫禁城內還設一個分部,御花園堆秀山“御景亭”是他們值班觀望的崗亭。山下門洞前擺著四條黑漆大板凳,無論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桿侍衛”和四名“粘桿拜唐”坐在上面。雍正交辦的任務,由值班人員迅速送往雍和宮,再由雍和宮總部發布命令派人辦理。雍正去世後,乾隆皇帝繼續利用“粘桿處”控制京內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動,直到乾隆死後,“粘桿處”的特務活動才逐漸廢弛。
上面兩位說的是傳說中的一種。而真正在江湖上出現過的血滴子,是類似拳指套的東西,開刃,用於拳術格鬥,也被女子帶在身上防身,因其兩片合起來的時候組成一個血滴狀物品,故被稱為血滴子。

歷史記載

提起年羹堯,人們就會想起血淋淋的血滴子,因為在傳說中,年羹堯總是用血滴子殘酷地殺死其對頭。用途

暗殺,取人首級

構造

暗殺隊

清朝雍正年間,民間傳說雍正皇帝篡改康熙帝的遺詔,登上皇位。雍正登基後為制止民間流言,召集了江湖上非常有名氣的劍俠,組織名為“血滴子”的暗殺隊,凡是在民間傳說或者散布流言者,殺無赦。

暗器

一說血滴子是雍正皇帝的特務系統所使用的一種武器,這種武器殺人的方式,是專門把人頭從人的脖子上取下來。從可以看到的記載中,血滴子在使用的時候,是“放出去”的。然而它又不是可以“取人首級於千里之外”的飛劍。它使用時,和目標的距離不能太遠,把血滴子放出去(或者是拋出去),它會把目標的頭罩住,然後割下目標的頭,再收回來。割下的人頭,就在血滴子裡面被帶了回來,所以被害的目標,就成了無頭屍體,十分恐怖。但血滴子的具體形狀如何,又如何一下子就可以把腦袋割下來,現在已經沒人知道。

毒藥

據可靠的說載,“血滴子”為一種極毒的毒藥,這種毒藥系用毒蛇的毒液混合一種毒樹的汁液煉成,一滴就令人通身潰爛而死,故稱“血滴子”。煉製這種毒藥主要原料的樹汁,是一種名為“撒樹”的樹汁,這種樹是出產在廣西邊境深山中的。苗人所用的毒箭,箭簇上所敷的“見血封喉”的毒藥,就是用撒樹汁熬成的。苗山並沒有撒樹,他們要用重金向土人購入。雍正曾有密諭給廣西巡撫,要他暗中尋訪這種毒藥,並研究熬煉和解毒的秘方,可知說雍正用這來煉製血滴子,是有相當根據的。

考證

對於血滴子而言,很多觀眾的第一直觀印象是鳥籠狀的物體,用來百步之外取敵人之首級,很像是我們遊戲中的飛去來器。但是追根溯源,這個充滿神秘感的東西,在歷史上卻是為了穩定江山而誕生的產物。
此人不是旁人,正是在小螢屏上最為忙碌的四爺——雍正。雍正的江山是從何而來暫不必細究。單說其處心積慮的演繹“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就值得一書。其中便有特務組織粘桿處的功勞,以及其所創製的這種獨門暗器——血滴子。
其實無論是早年的錦衣衛抑或清朝的粘桿處,少不了的是生殺予奪的上演。單說這粘桿處就有點意思,他們被合法化與半公開化。首領甚至獲封“粘桿侍衛”,是由有功勳的大特務擔任的。在朝中有一定的官職之後,地位自然也水漲船高。其實聽到這個名字“粘桿”二字就知道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皇家玩物。帝王家的遊戲上升到殺戮,則實在是可怕與讓人不寒而慄。
當然,血滴子的第一代,也即是傳說中的原始版本。是綜合所有的說法大致推斷出來的。既是帶著繩索被放出去,如鳥籠般罩在敵人的頭上,拉動後便可取下首級的一件暗器。形狀就如同一個鳥籠,完全超過成年人頭顱的大小而且據說不同版本的傳說有材質的差異。有的是皮革,內藏短刀。有的是金屬,內有機關。但是無論如何,這種殺人的方式可以說手段非常殘忍。對於血滴子的使用還是有一定的要求。與小說中動輒百步之外取人首級相比,在現實中的與敵人的間隔應該都不會太遠。當然,拜電影所賜,聲音是必不可少的,猶如利器破空或者鬼魂哀鳴,讓人聞風喪膽,血滴子一出,一時間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無不恐懼其威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