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鬍子鯰

蟾鬍子鯰

蟾鬍子鯰是泰國主要食用淡水魚,1978年引進。1980年蟾鬍子鯰的人工繁殖、自然繁殖以及魚苗培育均獲成功,達到國內較高的水平。在面積三分的土池純養,淨產達1145.5公斤,折合畝產3776.5公斤。蟾鬍子鯰與本地鬍子鯰比,在相同飼養條件下,前者比後者體長增長快70.9-72.5%,體重增長快261.1-292.9%,群體產量前者比後者高230.1%。蟾鬍子鯰的養殖技術和方法與本地鬍子鯰基本相同,並具有食性雜、個體大、生長快、產量高等優點。既可混養,又可純養,更適合小面積的家庭養殖,經濟效益明顯。目前,蟾鬍子鯰已在中南地區普遍推廣養殖。此項科研成果獲國家農牧漁業科技成果技術改進二等獎。

基本信息

蟾鬍子鯰/革鬍子鯰

蟾鬍子鯰(Clarias batrachus),又稱二棲胡鯰,系華南師範大學生生物繫於1978年從泰國引進。它與我國南方產的鬍子鯰在形態、習性等方面很相似。蟾鬍子鯰的體形比較大,體呈暗褐色,胸鰭和腹鰭色較深黑;由腹部至尾鰭基有不規則的灰褐色圓點;背鰭鰭條為60-76,臀鰭鰭條為47-58(胡鯰的背鰭鰭條為58-62,臀鰭鰭條65-76,臀鰭鰭條為52-55),性較兇猛,捕捉時一不小心就被刺傷。其優點是肉質細嫩,能生活於低溶氧的環境中,適宜於小水體密養,並具有生長快、繁殖周期短、繁殖季節長等特點。泰國每年可飼養兩批,畝產達13933.5公斤,用體長4厘米以上的魚苗飼養一年,成活率可達100%,最大個體重0.5公斤左右。

革鬍子鯰(Clarias leather),俗稱埃及塘虱。系廣東省淡水養殖良種場於1981年11月從埃及引入。革鬍子鯰的形態與我國南方產的鬍子鯰相似,區別在於背鰭和臀鰭的基部更長,鰭條數目更多;頭背部有許多呈放射狀排列的骨質突起;胸鰭硬刺短而鈍,不刺手;鰓耙密集,數目高達52-90(鬍子鯰僅15-18,蟾鬍子鯰為18-23);鼻須和頜須稍短,均不達胸鰭;體背及兩側蒼灰色,帶有不規則雲狀斑塊,胸鰭部色白;自體重10克以上的個體所有鰭條邊緣均有淡紅線環繞。革鬍子鯰具有個體大、生長快、肉質細嫩、易繁殖、適應性強、耐低氧、抗低溫能力較強等優點,飼養一年可重達2公斤,最大個體達10公斤以上,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養殖魚類,當前部分地區已開展家庭養魚。革鬍子鯰的性成熟年齡約為10個月,繁殖季節為4-10月份。其產卵習性似鯉魚,而不同於本地的鬍子鯰和蟾鬍子鯰;並且親魚有吞食魚卵和仔魚的本能,故不能在產卵原塘孵化。此魚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養殖對象。

蟾鬍子鯰蟾鬍子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