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形態
蟾鬍子鯰在分類上屬於鯉形目,鬍子鯰科。蟾鬍子鯰體表光滑無鱗,背部棕黑色,腹部顏色淺淡。胸鰭有一硬棘,長而尖,棘外緣有鋸齒狀小齒,有毒腺,背鰭條60~76,臀鰭條47~58,臀鰭均延長至尾柄,但不與尾部相連,口稍下位,上下頜有絨毛狀齒帶,觸鬚4對 。
生活習性
蟾鬍子鯰生活於淡水之中,最適溫度28℃左右,水溫4℃以下便會死亡。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在江河、湖泊、溝港、池塘、稻田等水域中都能生存,喜在水草叢生處挖洞聚居。蟾鬍子鯰除用鰓進行呼吸外,在鰓腔中尚有樹枝狀輔助呼吸器官,所以離水不易死亡,耐長途運輸。
食性
蟾鬍子鯰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自然環境條件下,捕食小魚、小蝦、輔以水生植物種子和嫩莖。人工飼養時,可投餵廢棄的動物內臟、蠶蛹、水蚯蚓等,也可投餵商品飼料,如花生餅、豆餅、麥麩、糠餅、魚粉等。
繁殖習性
(1)求偶配對:雌魚成熟時,具有引誘雄魚之習性,被引誘的雄魚,數量不定。雄魚須經一番爭奪,獲勝者才能與之配對。配對後雙雙漫遊,尋找僻靜適宜的環境築巢。
(2)築巢:雌雄魚共同築巢,以牙齡、胸鰭鰭棘、尾鰭作工具,在水平線下20厘米,做直徑為30厘米,深25厘米的巢,巢內光滑,水很清晰。如果池埂是用磚砌成的,雌雄魚在池底淤泥上築巢。
(3)繁殖季節:蟾鬍子鯰的繁殖季節一般為4~10月,繁殖盛期為5~7月。大雨或暴雨後,經水流刺激,水溫18~32℃時,可以自然產卵。
產卵周期和產卵量
體長為30~35厘米,體重350克以上的個體,一般產卵量為5000~30000粒。繁殖周期短,雌魚產卵後,在營養條件適宜時,經30~40天培育,又能夠產卵。一般一年可繁殖2~3次。
繁殖技術
親魚培育
(1)親魚的成熟年齡:1冬齡,即達性成熟,能夠自然和人工產卵、受精、孵化。在飼養條件良好的情況下,體長27~30厘米,體重250~300克的5月齡也能順利產卵。親魚選擇,要求個體重400克以上,年齡1齡以上。
(2)親魚池:親魚池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池子面積200~300平方米,池底平坦少污泥,水深1.5米左右。為使鯰魚有安靜的棲息環境和便於捕獲,可在池邊設窩或用竹筒、塑膠粗管敷於池中,劃分部分水面栽培水浮蓮或青萍,為鯰魚遮蔭。池壁用水泥或磚砌,要求質地堅固無漏洞。
(3)親魚放養密度:在催產前3~4個月把親魚轉入親魚池,最好雌雄分池飼養,以免成熟早的雌魚流產。適宜的放養密度5~7尾/平方米。
(4)飼料:經越冬後的親魚必須採取強化培育,最好投餵顆粒飼料(魚粉60%,麩皮20%,米糠20%)。投餌量為親魚總量的3%~8%。水質變化或水溫下降,投餌量減少。
(5)沖水刺激:在親魚培育過程中,每周沖水1次,對親魚的性腺發育有促進作用。
親魚性別及其成熟度
蟾鬍子鯰的雌雄區別,幼魚階段用肉眼很難區分,體長達15厘米,體重25克左右。根據生殖孔的形狀可以區別。生殖孔圓為雌魚,生殖孔狹小而延長者為雄魚。性成熟的個體,雌魚體色呈灰色,略帶淡黃。雄魚灰黑色,有黑斑。此外,成熟的雌魚頭部較窄而高,胸鰭較雄魚圓。成熟的雄魚頭部較寬而扁,胸鰭略尖而稍長於雌魚。
達到催情標準的成熟雌魚腹部膨大而柔軟,生殖孔圓形,紅腫,用手輕壓腹部,會有淡黃色的卵粒流出,卵核偏位的比例在15%以上,即可進行催產。卵核偏位的比例在30%左右,成熟度較好,催產效果較佳。成熟的雄魚肛門凹入,生殖突狹小延長,體表粘液較少,稍感粗糙。精液為透明水樣,不易擠出,只有成熟較好的雄魚,能擠出1毫升左右水樣精液。
催產方法
生產實踐中,人工催產一般採用2次注射。親魚魚體重200~500克,雌魚第一針注射鯉魚腦垂體1個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200國際單位,雄魚可不注射。雌魚第二針注射1.5~3個鯉魚垂體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400~600國際單位,雄魚注射垂體0.5~1個或激素200~400國際單位。
一般採用胸腔和肌肉兩種注射法。分次注射,間隔時間為8~10小時。產卵的效應時間在第二針注射後12~14小時。
人工授精比四大家魚要麻煩些,因為蟾鬍子鯰雄魚精液不易擠出,必須剖腹取精巢。雄魚精巢成對,一條精巢可配3~5尾雌魚。人工授精方法同於家魚。受精率和孵化率都很高,一般在90%以上,最低也有30%~40%。
孵化技術
孵化池用小型水泥池或磚池,水深60厘米左右,受精卵平置於尼龍孵化箱中,受精卵吸水後成粘性,貼在網箱上,粘附卵子密度一般為每平方米為5萬粒,也可進行脫粘孵化。孵化時,儘可能使卵在水中接近水面處孵化,卵下沉於底層或水位太深,胚胎得不到充足的氧氣,影響孵化效果,嚴重時會大批死亡。孵化水流、水溫要求穩定,變化無常亦對孵化有影響。
水溫27~29℃,孵化需要時間為27~30小時。3天后卵黃吸收消失,魚苗很活躍,開始攝食。
魚苗魚種培育
水泥池育苗
剛孵出的仔魚全長3.4毫米左右,靜臥於孵化箱內,2日齡仔魚全長為4.9~5.5毫米,群集於陰暗的角落,能自由游泳,此時可以下塘。約3平方米的水泥池,放仔魚5萬尾。2~3日以內不必投餌。3天后開始投餵蛋黃、豬血、水蚤、鹵蟲無節幼體等。以餵鹵蟲無節幼體最好,魚苗成活率可達80%以上。6日齡仔魚,全長8~10毫米,游泳能力強,攝食強度增加。8日齡苗全長11~13毫米,可投餵水蚯蚓、魚肉等。魚苗池水深15~30厘米,日投餵4次,白天、晚上各2次,投餌要均勻,使每尾魚都能吃飽,不然會造成互相殘食。魚苗培育過程中,保持水質良好,溶氧量低於2毫克/升,魚苗開始浮頭,嚴重進會死亡。11日齡魚全長14~16毫米,此時可以分塘培育5厘米以上的魚種。
土池培育
土池面積0.5~1畝為宜,水深1米以內,魚苗入池前10~15天進行清塘消毒,然後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待池水蚤類大量繁殖時,投放規格整齊的2厘米魚苗。放養密度為每畝10萬~15萬尾。在餌料條件較好的情況下,經半個月左右的時間,魚苗可長至3.3厘米左右的規格,此時,即可進入成魚養殖階段。
養殖技術
單養
蟾鬍子鯰在泰國1年飼養2次,畝產3000~4000千克。採用配合飼料,其中90%為雜魚肉,10%的米糠。我國華南地區,蟾鬍子鯰1年可養2次,第一次3月下旬至7月中旬,投放隔年魚種。第二次從7月中旬至11月中旬,放養當年魚種。放養規格及成活率,據珠江水產研究所試驗,放養規格0.3克/尾,成活率37.7%;1~18.3克/尾,成活率為81.1%;19.2克/尾,成活率為93.2%。因此,成魚養殖應提倡放養大規格魚種。放養密度,視生產周期的長短,水源水質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一般以每平方米放養體長4~5厘米的幼鯰30~60尾,折合每畝2萬~4萬尾。
混養
在一般飼養家魚的成魚池均可套養蟾鬍子鯰,每畝混養密度500~800尾,規格3.3厘米左右。只要適當增加一些飼料,每畝可增收鯰魚50~75千克。但套養鯰魚的池塘,要求年底能夠乾池起水,否則,不宜套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