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系列電影

蝙蝠俠系列電影

蝙蝠俠是DC漫畫出版動漫小說中的一個超級英雄,自誕生後先後出現在多部電影中。首先是1940年代的兩個短片系列,分別是1943年的《蝙蝠俠》和1949年的《蝙蝠俠與羅賓》。而首部出現蝙蝠俠的長片電影則是1966年的《蝙蝠俠》,該片是根據1960年代的同名電視劇集改編的,在電視劇中出演蝙蝠俠的亞當·韋斯特也在電影中扮演同一角色。

基本信息

早期作品

《蝙蝠俠》和《蝙蝠俠與羅賓》短片集

《蝙蝠俠》是一部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發行,總長260分鐘並分為15段的短片集。劉易斯·威爾森(Lewis Wilson)和道格拉斯·克羅夫特(Douglas Croft分別扮演蝙蝠俠和羅賓,這也是電影史上首次有這兩個人物出現在真人出演的電影中。片中的蝙蝠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位聯邦政府探員,而反派角色則是大日本帝國的一位探員。片中也首次展現了蝙蝠俠的洞窟和隱藏在大宅中的通道入口。《蝙蝠俠》於1943年7月16日發行,之後還於1965年重新發行,並且是從頭連續放到尾,歷時近4個半小時的“蝙蝠俠與羅賓之夜”。
1949年,哥倫比亞公司又推出了《蝙蝠俠與羅賓》,同樣是15段短片集,總長263分鐘。其中蝙蝠俠和羅賓分別由羅伯特·洛弗瑞(Robert Lowery)和約翰尼·鄧肯(Johnny Duncan)主演,片中還新增了一個之後在多部蝙蝠俠電影中亮相的主要角色,警察局長吉姆·戈頓,該角色由萊爾·托伯特飾演。這一短片集於1949年5月26日發行。

《蝙蝠俠》(1966年)

1966年版的《蝙蝠俠》是首部出現蝙蝠俠的長片電影,拍攝成本為154萬美元。亞當·威斯特扮演蝙蝠俠,波特·瓦德飾演羅賓,弗蘭克·喬辛出演謎語人,尼爾·漢密爾頓詮釋詹姆斯·戈頓,阿蘭·納皮爾扮演蝙蝠俠的管家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愷撒·羅摩洛飾演小丑,布吉斯·梅迪斯出演企鵝人,李·麥瑞威瑟詮釋貓女等。影片於1966年7月30日上映,之後發行錄像帶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出租收入約為170萬美元。

蒂姆·波頓 / 喬·舒馬赫系列

前期理念

1970年代末,蝙蝠俠的受歡迎程度逐漸消退。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有興趣製作一部“蝙蝠俠在外太空”的電影。製片人麥可·烏斯蘭和班傑明·梅尼克(Benjamin Melniker)於1979年4月從DC漫畫購買了蝙蝠俠的電影著作權。烏斯蘭希望可以“拍出無法超越的、黑暗的、嚴肅版本的蝙蝠俠,就像鮑勃·凱恩和比爾·芬格1939年所構想的那樣。一隻屬於夜晚的生物,在陰影之下跟蹤犯罪分子”。他們聯繫了理察·麥鮑姆來創作劇本,並打算請蓋伊·漢彌爾頓執導,但兩人都拒絕了這個提議。烏斯蘭聯繫了包括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和聯藝公司在內的多家製片公司推銷自己的理念,但對方均未接受,因為他們都希望電影可以和1960年代的同名電視劇一樣,有類似坎普風的感覺。
感到失望的烏斯蘭於是撰寫了一個題為《蝙蝠俠歸來》的劇本,以便業界能夠對他的思路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烏斯蘭之後將其中的黑暗基調與《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相比,他的劇本比後者要早6年問世。1979年11月,製片人喬恩·彼得斯和彼得·古伯加入了這個項目,4位製片人感覺最好是以《超人》的模式來開發這部電影。烏斯蘭、梅尼克和古伯一起聯繫了環球影業,但對方還是拒絕了這個方案。雖然還沒有哪個製片公司加入,但項目卻在1981年末公開予以宣布,預算金額為1500萬美元,之後華納兄弟公司決定接手。
1983年6月,湯姆·曼凱維奇完成了一個叫《蝙蝠俠》(The Batman)的劇本,其中主要涉及的是蝙蝠俠和迪克·格雷森的起源,劇本中的反面角色是小丑和魯伯特·索恩(Rupert Thorne),茜爾沃·聖克勞德(Silver St. Cloud)則是蝙蝠俠的浪漫情人。曼凱維奇從史蒂夫·英格哈特創作的限量發行系列作品《蝙蝠俠:奇異的幻象》中獲取了靈感。曾與英格哈特在《蝙蝠俠:奇異的幻象》中合作的漫畫藝術家馬歇爾·羅傑斯受聘負責概念藝術。1983年末,公司宣布《蝙蝠俠》將於1985年中期上映,預算為2000萬美元。烏斯蘭起初的構想是找一位無名小卒扮演蝙蝠俠,威廉·霍爾登出演詹姆斯·戈頓,大衛·尼文飾演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但霍爾登和尼文已經分別於1981和1983年逝世,所以這一構想已經不可能實現。多位電影人對曼凱維奇的劇本產生了興趣,其中包括伊萬·雷特曼和喬·丹特。還有9位編劇各編寫了一個劇本,其中大部分是基於《蝙蝠俠:奇異的幻象》改編。不過曼凱維奇的劇本仍然在項目中占據主導地位。

《蝙蝠俠》(1989年)

主條目:蝙蝠俠 (1989年電影)
1986年,蒂姆·波頓接過了執導首部電影的職位,史蒂夫·英格哈特和朱莉·希克森(Julie Hickson)編寫了一個創作大綱,之後山姆·哈姆(Sam Hamm)撰寫了首部劇本。多位一線演員都曾考慮出演蝙蝠俠,但最終獲選的是麥可·基頓。這一選擇引起了爭議,因為到1988年的時候,他已經因為出演大量雷同的角色而被認為只是一位喜劇演員,所以許多人都懷疑他是否能夠勝任扮演嚴肅角色。傑克·尼科爾森接受了小丑一角,不過他要求的報酬非常高,電影上映後的票房收入他也有提成,而且拍攝日程還要照顧其行程安排。據報導,尼科爾森最終獲得的薪金高達5000萬美元。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於1988年10月至1989年1月在英格蘭白金漢郡艾佛希斯的松林製片廠進行。拍攝預算從3000萬美元不斷升級到了4800萬美元,1988年美國編劇協會罷工迫使哈姆退出。沃倫·斯卡倫(Warren Skaaren)、查爾斯·麥肯恩(Charles McKeown)和喬納森·格姆斯(Jonathan Gems)改寫了劇本。《蝙蝠俠》上映後獲得了好評,打破了票房紀錄,並贏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藝術指導獎,票房超過4.1億美元,開創了現代超級英雄電影的新紀元。

《蝙蝠俠歸來》(1992年)

主條目:蝙蝠俠歸來
由於拍攝《蝙蝠俠》的經歷並不愉快,波頓起初不打算導演續集。山姆·哈姆創作的初稿劇本中由企鵝人貓女搜尋隱藏的財寶,不過丹尼爾·沃特斯(Daniel Waters)編寫的劇本改變了波頓的主意,他決定繼續執導。韋斯利·斯崔克(Wesley Strick)也作了改寫,刪除了哈維·登特和羅賓兩個角色的內容,並重寫了高潮戲段,但他的名字沒有出現在主創人員名單中。多位一線女演員爭相出演貓女一角,最終米歇爾·法伊弗入選,丹尼·德維托也簽約飾演企鵝人。電影的拍攝工作於1991年6月在加利福尼亞州伯班克啟動。《蝙蝠俠歸來》上映後商業上獲得了成功,但華納兄弟卻感到有些失望,因為續集的票房沒能超越前作。《蝙蝠俠歸來》獲得了普遍的好評,不過有批評電影中所含的暴力內容和對性含沙射的諷刺而不適合兒童觀看,麥當勞停止了開心樂園餐和電影的商業搭配。

《永遠的蝙蝠俠》(1995年)

主條目:永遠的蝙蝠俠
雖然《蝙蝠俠歸來》在商業上獲得了成功,但華納兄弟公司覺得其表現應該還可以更好。所以他們決定把這一系列的發展方向朝主流角度轉變。喬·舒馬赫為此取代了蒂姆·波頓成為新作品的導演,而波頓還是留了下來出任製片人。不過麥可·基頓對電影系列的新方向感到不滿,於是瓦爾·基爾默接替他出演蝙蝠俠,克里斯·奧唐納將以另一位超級英雄羅賓的形象登場,金·凱瑞湯米·李·瓊斯出場反派角色。《永遠的蝙蝠俠》在1994年9月開拍,舒馬赫在與基默和瓊斯溝通上遇到了問題。影片於1995年6月16日上映並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全球票房超過3.36億美元,並獲得了3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但在專業評價方面褒貶不一。

《蝙蝠俠與羅賓》 (1997)

主條目:蝙蝠俠與羅賓 (電影)
《永遠的蝙蝠俠》上映後華納兄弟公司很快開始了《蝙蝠俠與羅賓》的開發,並堅稱要在1997年6月發行。瓦爾·基爾默由於檔期上與《聖徒》上存在衝突而退出,於是公司請來喬治·克魯尼接棒。阿諾德·施瓦辛格出演急凍人烏瑪·瑟曼扮演毒藤女艾麗西亞·希爾維斯通飾演蝙蝠女孩,而克里斯·奧唐納則繼續詮釋羅賓。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於1996年9月開始,1997年1月結束,比計畫提前了兩個星期。《蝙蝠俠與羅賓》於1997年6月20日上映,獲得的評價很不理想。評論家批評了電影的坎普風傾向和玩具炒作,以及舒馬赫在片中增加的對同性戀含沙射影的諷刺。不過電影在商業上仍然很成功,只是與之前三部相比都有不及,也是真人出演的蝙蝠俠系列長片電影中最不賣座的一部。《蝙蝠俠與羅賓》還獲得了多項金酸莓獎提名,被評為史上最差超級英雄電影。

第五部電影的提議

《蝙蝠俠的勝利》
《蝙蝠俠與羅賓》拍攝期間,華納兄弟公司對電影的樣片非常滿意,於是他們馬上決定請喬·舒馬赫繼續回歸執導一部續集。但已經在《永遠的蝙蝠俠》和《蝙蝠俠與羅賓》中兩次與舒馬赫合作過的編劇阿齊瓦·高斯曼拒絕了這個工作機會。1996年末,華納兄弟公司與舒馬赫請來馬克·魯羅托塞維奇(Mark Protosevich)來編寫第5部蝙蝠俠電影的劇本,並宣布電影將於1999年中期上映。魯羅托塞維奇的劇本題為《蝙蝠俠的勝利》,其中以稻草人為大反派,這個角色計畫由廣播電台談話節目主持人霍華德·斯特恩出演。小丑也將在蝙蝠俠被稻草人的毒素影響時以其幻覺的形式回歸,並且小丑的女兒也將現身,試圖找蝙蝠俠報殺父之仇。另外出場的反派配角還有瘋狂帽客(Mad Hatter),這個角色與《永遠的蝙蝠俠》中吉姆·凱瑞出演的角色比較類似。喬治·克魯尼、克里斯·奧唐納、艾麗西亞·希爾維斯通都計畫分別回歸出演蝙蝠俠、羅賓和蝙蝠女孩。然而,當《蝙蝠俠與羅賓》所獲評價慘不忍睹,並且票房上也沒能超越之前的三部作品時,華納兄弟也打起了退堂鼓。公司決定最好還是在一部《未來的蝙蝠俠》(Batman Beyond)真人動作電影,或是改編弗蘭克·米勒的《蝙蝠俠:元年》兩者之間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舒馬赫感覺自己“虧欠蝙蝠俠文化一部真正的《蝙蝠俠》電影,我要返璞歸真來給這位黑暗騎士一個黑暗的描繪”。他於1998年中期聯繫了華納兄弟公司希望可以接拍《蝙蝠俠:元年》。
《蝙蝠俠:黑騎士》
1998年中期,一位名叫李·夏皮洛(Lee Shapiro)的漫畫小說冬粉和史蒂芬·懷斯(Stephen Wise)一起將一個題為《蝙蝠俠:黑騎士》(Batman: DarKnight)的劇本推薦到華納兄弟公司。其中布魯斯·韋恩放棄了自己打擊犯罪的職業生涯,迪克·格雷森正在高譚大學念書,喬納森·克萊恩博士是這所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也是阿卡姆瘋人院(Arkham Asylum)的精神科醫生。他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進行有關恐懼的實驗。在對他的同事,柯克·蘭斯通博士(Dr. Kirk Langstrom)進行的一場報復中,克萊恩意外地將柯克轉變成了一隻人形蝙蝠。高譚市民以為人形蝙蝠夜間的活動就是蝙蝠俠的嗜血回歸,於是布魯斯為了自己的名聲而再次穿上蝙蝠戰衣。柯克深受自己身上人與怪獸對抗的症狀所苦,他渴望與愛妻團聚並找克萊恩報仇,而克萊恩被大學和精神病院開除後也想找每一個有責任的人報仇,並在這一過程中發現了自己過去的真相。華納兄弟沒有接受這個項目,而是傾向在《蝙蝠俠:元年》和《未來的蝙蝠俠》中作出選擇。

其它提議

《蝙蝠俠:元年》和《未來的蝙蝠俠》

2000年1月,斯科特·羅森伯格(Scott Rosenberg)拒絕了為《蝙蝠俠:元年》編寫劇本的機會。2000年中期,保羅·迪尼、尼爾·史蒂芬森鮑茲·亞金均獲聘為《未來的蝙蝠俠》編寫劇本,其中還計畫由亞金出任導演,電影將根據華納兄弟公司同名電影動畫系列片改編。然而,華納兄弟幾乎立即就決定放棄《未來的蝙蝠俠》改為支持《蝙蝠俠:元年》。與此同時,華納兄弟選擇忽視喬·舒馬赫所表達的意向,聘請達倫·阿倫諾夫斯基來擔任《蝙蝠俠:元年》的編劇和導演阿倫諾夫斯基曾與弗蘭克·米勒在一個最終被放棄的項目中合作過,他請來米勒與自己共同創作新電影的劇本。他們打算重啟《蝙蝠俠》系列,“算是‘有些’基於漫畫小說吧,”阿倫諾夫斯基說:“把有關蝙蝠俠你所能想到的一切全部拋棄掉!一切!我們要徹底地重新開始。”曾多次與阿倫諾夫斯基合作的馬修·利巴提克獲得了攝影師的職位。導演還聯繫了克里斯蒂安·貝爾請他出演蝙蝠俠,無獨有偶,貝爾之後將出演《蝙蝠俠誕生》。華納兄弟還在同時推進衍生作品《貓女》。然而到了2002年6月,公司又決定放棄《蝙蝠俠:元年》,改為支持《蝙蝠俠對超人》。

《蝙蝠俠對超人》

華納兄弟放棄了J·J·艾布拉姆斯撰寫的《超人飛越》(Superman: Flyby)劇本,這個項目之前已經獲得了拍攝許可,但導演約瑟夫·麥克金提·尼徹(McG)決定退出接拍《霹靂嬌娃:全速進攻》,公司於是聯繫沃爾夫岡·彼德森來執導。可到了2001年8月,安德魯·凱文·沃克(Andrew Kevin Walker)向華納兄弟公司提出了《蝙蝠俠對超人》的構思,於是公司又一次改變了主意,他們暫時擱置了艾布拉姆斯的劇本,不過彼德森仍然擔任導演。之後公司還請來阿齊瓦·高斯曼對沃克的劇本進行改寫。
高斯曼改寫的劇本於2002年6月21日完成,故事中已經從打擊犯罪的生涯中退休5年的布魯斯·韋恩正經歷一場精神崩潰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詹姆斯·戈頓及迪克·格雷森均已故世,不過當他遇上美麗的伊莉莎白·米勒時一切問題似乎都迎刃而解了。與此同時,克拉克·肯特前不久剛與深愛的路易斯·萊恩離婚而鬱鬱寡歡,他與布魯斯成了好友,並且還是對方與伊莉莎白·米勒成婚時的伴郎。然而兩人度蜜月時,伊莉莎白被小丑所殺,布魯斯因此不得不再次穿上蝙蝠俠戰衣並決心報仇,但超人不希望他意氣用事於是加以勸阻。傷心而憤怒的布魯斯發現這一事件還牽涉到雷克斯·路瑟於是尋求超人的幫助。但克拉克又與另一位女子陷入了情網,因此拒絕了布魯斯的請求。布魯斯為此將伊莉莎白的慘死怪責在克拉克身上,兩人變得敵對起來。不過當蝙蝠俠和超人發現這一切原來正是路瑟的一個大陰謀時,他們決定聯合起來阻止他。
克里斯蒂安·貝爾和喬什·哈奈特分別拒絕了出演蝙蝠俠和超人的邀請,原計畫在2003年初開始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拍攝周期約為5至6個月,發行日期預計為2004年中期。可是在華納兄弟已經為《蝙蝠俠對超人》給出拍攝許可一個月後,導演彼得森選擇接拍《特洛伊》而退出,於是公司決定暫時擱置拍攝,轉而開發一個新的《蝙蝠俠》重啟系列。彼得森之後還是表示有興趣執導《蝙蝠俠對超人》,布萊恩·辛格也有同樣的想法。在2007年電影《我是傳奇》的片頭,時代廣場上有一條巨大的橫幅上面顯示著超人和蝙蝠俠的標誌。這正是撰寫了《蝙蝠俠對超人》和《我是傳奇》劇本的阿齊瓦·高斯曼在片中所開的玩笑。

克里斯多福·諾蘭系列

《蝙蝠俠誕生》(2005年)

主條目:蝙蝠俠誕生
導演兼編劇克里斯多福·諾蘭和另一位編劇大衛·S·高耶於2003年初開始為《蝙蝠俠誕生》出力,旨在建立一個更黑暗、更逼真的基調,人性和現實主義將成為電影的基礎。電影的拍攝工作主要是在英國芝加哥進行的,電影的中特技鏡頭主要使用的是傳統的特技手段和比例模型,儘可能少用電腦繪圖來達成。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蝙蝠俠,連姆·尼森飾演忍者大師(一度偽裝成亨利·杜卡德),希里安·墨菲出演稻草人凱蒂·霍姆斯詮釋蝙蝠俠青梅竹馬的鄰家女孩蕾切爾·道恩斯。此外,電影還特別製作了一輛新的蝙蝠車和蝙蝠衣。
《蝙蝠俠誕生》於2005年6月15日上映,獲得了商業和評論上的雙豐收。在美國和加拿大的3858家電影院首周入賬即達4800萬美元,全球總票房3.74億美元,爛蕃茄上的“新鮮度”為85%。評論家指出恐懼是一個貫穿電影始終的主題,並表示與以往的電影相比,《蝙蝠俠誕生》的基調也更加陰暗。影片獲得了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攝影獎提名,另外還有3項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並在《帝國》雜誌上評選的史上500部最佳電影中名列第81位,截止2013年6月仍然保持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的“Top 250”中。

《黑暗騎士》 (2008)

主條目:黑暗騎士
克里斯多福·諾蘭繼續出任導演,並請來他的弟弟喬納森一起編寫續集的劇本,克里斯蒂安·貝爾也回歸《黑暗騎士》繼續扮演蝙蝠俠。希斯·萊傑艾倫·艾克哈特加盟分別飾演小丑和雙面人哈維·登特。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於2007年4月至11月在芝加哥進行,其它拍攝地點包括英國和香港。2008年1月22日,已經參加完電影拍攝的希斯·萊傑因處方藥品事故不幸逝世,年僅28歲。華納兄弟公司原本為《黑暗騎士》展開了病毒行銷,開發了宣傳網站和預告片,還使用了萊傑扮演小丑的醒目照片。不過萊傑去世後,公司也重新調整了宣傳手段。電影獲得了很好的評價,並且創下了多項票房方面的紀錄。全球電影票房收入突破10億美元,如果不計算通貨膨脹影片,截止2013年6月《黑暗騎士》仍然可以在世界電影票房總榜上名列第16位。此外影片還在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得了8項提名,並最佳拿下音效剪輯獎和男配角獎(希斯·萊傑)。

《黑暗騎士崛起》(2012年)

主條目:黑暗騎士崛起
《黑暗騎士崛起》是諾蘭蝙蝠俠三部曲的收山之作,他希望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可以讓他在情感上保持投入。“在一個更加表面化的層次上,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他說,“有哪些系列的第三部電影被認為是一部佳作?”他重新回到起點來尋找一個必要的方式繼續這個故事,但擔心會在拍攝中途時發現續集變得有些多餘。2008年12月,諾蘭初步完成了一個故事大綱,然後接拍了《盜夢空間》。2010年2月,大衛·S·高耶和喬納森·諾蘭開始創作劇本。之後高耶離開去參加《超人:鋼鐵之軀》的拍攝,而喬納森則繼續根據自己哥哥和高耶的構想進行編寫。湯姆·哈迪安妮·海瑟薇也加盟本片分別出演班恩和塞琳娜·凱爾。約瑟夫·高登-萊維特獲選出演約翰·布萊克,此外加盟的還有瑪麗昂·歌迪亞,電影於2011年5月開拍至11月結束。諾蘭選擇不採用3D技術來進行拍攝,不過使用了IMAX格式來提高畫面質量和規模,希望可以在保持電影與前兩部風格一致的同時也可以推動技術的進步。諾蘭與IMAX副總裁大衛·奈特利有過數次會面,商討在數字IMAX影院放映的物流運輸安排。《黑暗騎士崛起》中使用IMAX拍攝的鏡頭數量要多於《黑暗騎士》。攝影師沃利·菲斯特曾表示有意將整部電影都用IMAX拍攝。
《黑暗騎士崛起》上映後獲得了較好的評價,並且票房上更勝前作,達到10.81億美元,截止2013年6月,這個成績可以在世界電影票房總榜上名列第9位。

未來

2011年3月,華納兄弟公司總裁傑夫·羅賓諾夫(Jeff Robinov)表示下一部蝙蝠俠電影將會是一次重新創作,克里斯多福·諾蘭與艾瑪·托馬斯夫婦將共同擔任製片人。但是,兩人決定從事其他項目。在接受《SFX》採訪時托馬斯表示,“三部曲的一個好處就是感覺你可以有始有終,就像是一部普通的電影可以拍得特別長。我實在看不出他(諾蘭)還能保持興趣另拍一部基本上只是盤鏇在不同壞蛋之間的電影。”有報導稱下一次蝙蝠俠重現大銀幕將是在正義联盟電影后,因此這個角色將引入正義联盟電影中,而不會再有單獨作為主角的作品,並且還會成為DC電影宇宙的一部分。但到了2013年3月,又有克里斯多福·諾蘭將負責拍攝所有與DC漫畫宇宙有關角色電影的傳聞浮出水面,稱他將與《超人:鋼鐵之軀》的導演扎克·施奈德一起製作一部正義联盟電影,其中施奈德還有考慮執導。報導中還稱克里斯蒂安·貝爾將繼續出演蝙蝠俠,而貝爾則表示如果有諾蘭的參與,他願意繼續。在《黑暗騎士崛起》的結尾,約瑟夫·高登-萊維特扮演的約翰·布萊克繼承了蝙蝠洞,有觀點認為這意識著將來可能會有衍生作品。但高登-萊維特之後表示,《黑暗騎士崛起》的確是諾蘭蝙蝠俠系列電影的收山之作。安妮·海瑟薇表示自己有意繼續出演塞琳娜·凱爾一角,她也承認只要有諾蘭的參與,她願意單獨接拍一部《貓女》電影。
2013年6月13日,華納兄弟公司的一位知情人透露他們正在討論製作更多有關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水行俠的電影,高耶透露《正義联盟》中將會有一位新的蝙蝠俠。

卡通片

參見:蝙蝠俠大戰幻影人
截止2013年6月,《蝙蝠俠大戰幻影人》是唯一一部在電影院發行的蝙蝠俠主題動畫電影,於1993年聖誕節上映,片長76分鐘,不過商業上不大理想,600萬的預算只換來561萬7391美元票房,之後靠家用媒體發行才賺回投資。影片的幾位主要配音演員為:凱文·康瑞為蝙蝠俠配音,馬克·哈米爾為小丑配音,小埃弗倫·津巴利斯特為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配音,鮑勃·黑斯廷斯為警察局長戈頓配音,斯泰西·基齊為幻影人配音,達娜·德拉尼為布魯斯·韋恩心儀的女子安德麗婭·比蒙特配音。
除《蝙蝠俠大戰幻影人》外,其它的蝙蝠俠動畫影片都是通過錄像帶發行的,如1998年的《蝙蝠俠大戰急凍人》,2000年的《未來蝙蝠俠:小丑歸來》,2003年的《蝙蝠俠:神秘的女蝙蝠俠》,2005年的《蝙蝠俠大戰德古拉》,2008年的《正義联盟:新的邊際》和《蝙蝠俠:哥譚騎士》,2009年的《超人與蝙蝠俠:公眾之敵》,2010年的《正義联盟:兩個地球的危機》、《蝙蝠俠:紅影迷蹤》、《超人與蝙蝠俠:啟示錄》、2011年的《蝙蝠俠:元年》,2012年的《正義联盟:毀滅》,2012至2013年分別發行第一和第二部分的《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

主要演員



蒂姆·波頓/ 喬·舒馬赫系列 克里斯多福·諾蘭系列 
片名 蝙蝠俠
蝙蝠俠
蝙蝠俠歸來
永遠的蝙蝠俠
蝙蝠俠與羅賓
蝙蝠俠誕生
黑暗騎士
黑暗騎士崛起
年代 1966 1989 1992 1995 1997 2005 2008 2012
角色 演員
布魯斯·韋恩 蝙蝠俠 亞當·韋斯特 麥可·基頓
瓦爾·基爾默
喬治·克魯尼
克里斯蒂安·貝爾
阿爾弗萊德·潘尼沃斯 阿蘭·納皮爾 麥可·高夫
麥可·凱恩
詹姆斯·戈頓 尼爾·漢密爾頓 帕特·亨格爾
加里·奧德曼
迪克·格雷森 羅賓 波特·瓦德

克里斯·奧唐納

約瑟夫·高登
小丑 愷撒·羅摩洛
傑克·尼科爾森



希斯·萊傑

企鵝人 布吉斯·梅迪斯

丹尼·德維托

貓女 李·麥瑞威瑟

米歇爾·法伊弗

安妮·海瑟薇
謎語人 弗蘭克·喬辛

吉姆·凱瑞

哈維·登 雙面人
比利·迪·威廉士

湯米·李·瓊斯

艾倫·艾克哈特
急凍人
阿諾德·施瓦辛格

毒藤女
烏瑪·瑟曼

班恩
羅伯特·斯文森

湯姆·哈迪
忍者大師
連姆·尼森/ 渡邊謙
連姆·尼森
塔麗婭·阿古爾
瑪麗昂·歌迪亞
稻草人
希里安·墨菲
卡爾米·法爾科
湯姆·威爾金森

薩爾·馬羅尼
丹尼斯·帕拉迪諾
埃里克·羅伯茨

維奇·維爾
金·貝辛格

盧修斯·福克斯
摩根·弗里曼
亞歷山大·諾克斯
羅伯特·烏爾

麥克斯·施萊克
克里斯多福·沃肯

蔡斯·梅里黛恩博士
妮可·基德曼

舒格
德魯·巴里摩爾

芭芭拉·威爾森
蝙蝠女孩

艾麗西亞·希爾維斯通

威廉·厄爾
魯特格爾·哈爾

蕾切爾·道恩斯
凱蒂·霍姆斯
瑪吉·吉倫哈爾
拉米雷斯警探
莫尼克·加布里埃拉·庫爾內

約翰·布萊克
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反響

票房表現
片名 發行日期 票房收入 票房排名 成本 來源


美國 他國 全球 美國歷史總票房 全球歷史總票房



《蝙蝠俠》 1989年6月23日 2億5118萬8924美元 1億6016萬美元 4億1134萬8924美元 #71
#50
#156 3500萬美元
《蝙蝠俠歸來》 1992年6月19日 1億6283萬1698美元 1億399萬0656美元 2億6682萬2354美元 #206
#167
#338 8千萬美元
《蝙蝠俠大戰幻影人》 1993年12月25日 561萬7391美元 不適用 561萬7391美元 #4,653 不適用 不適用
《永遠的蝙蝠俠》 1995年6月16日 1億8403萬1112美元 1億5249萬8032美元 3億3652萬9144美元 #148
#140
#231 1億美元
《蝙蝠俠與羅賓》 1997年6月20日 1億732萬5195美元 1億3088萬1927美元 2億3820萬7122美元 #460 #394 1.25億美元
《蝙蝠俠誕生》 2005年6月15日 2億685萬2432美元 1億6736萬6241美元 3億7421萬8673美元 #120 #182 1.5億美元
《黑暗騎士》 2008年7月18日 5億3485萬8444美元 4億6970萬美元 10億455萬8444美元 #4
#29
#14 1.85億美元
《黑暗騎士崛起》 2012年7月20日 4億4813萬9099美元 6億3290萬2188美元 10億8104萬1287美元 #7
#63
#8 2.5億美元
總計 1,900,844,295美元 1,817,499,044美元 3,718,343,339美元

9.25億
  • 淺灰色表明該項目信息不可用;
  • 表示已經根據新電影票價重新計算(由Box Office Mojo計算);
  • 《蝙蝠俠誕生》和《黑暗騎士》的票房包括2012年的重新發行。

奧斯卡金像獎

獎項 波頓/舒馬赫系列 諾蘭系列




《蝙蝠俠》 《蝙蝠俠歸來》 《永遠的蝙蝠俠》 《蝙蝠俠與羅賓》 《蝙蝠俠誕生》 《黑暗騎士》 《黑暗騎士崛起》
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獲獎(希斯·萊傑) 

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
獲獎



提名
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提名
提名 提名
奧斯卡最佳化妝獎

提名


提名
奧斯卡最佳剪輯獎





提名
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獎

提名

獲獎
奧斯卡最佳音效獎

提名

提名
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提名


提名

專業評價

片名 爛蕃茄 Metacritic
《蝙蝠俠》 70%(63份評價) 66(17份評價)
《蝙蝠俠歸來》 81%(63份評價) 不適用
《永遠的蝙蝠俠》 41%(58份評價) 51(23份評價)
《蝙蝠俠與羅賓》 12%(66份評價) 28(21份評價)
《蝙蝠俠誕生》 85%(265份評價) 70(41份評價)
《黑暗騎士》 94%(288份評價) 82(39份評價)
《黑暗騎士崛起》 87%(303份評價) 78(45份評價)
平均成績 67% 63

背景

1938年,NationalAlliedPublications(DC漫畫公司的前身)在《動作漫畫》(ActionComics)創刊號上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位超級英雄——超人,並大獲成功。隨後,DC打算為它的另一份刊物——《偵探漫畫》(DetectiveComics)創造出一位英雄,以求同超人匹敵。當時這份刊物已經創刊兩年多,刊登過多種偵破和冒險故事,但是還沒有一個處於靈魂地位的角色。時年26歲的畫家鮑勃·凱恩(BobKane)接下了這項任務。
《偵探漫畫》第27期上的蝙蝠俠故事(8張)編劇比爾·芬格(BillFinger)回憶:“他畫了一個外型非常類似超人的人物,我記得是穿著類似紅色的緊身裝,還有靴子,沒有手套,沒有護腕,戴著一個小型眼罩,借著繩索擺盪。他有兩個突出的硬式翅膀,看起來像是蝙蝠的翅膀。在人物的下方則是一個大標誌——蝙蝠俠。”芬格提供的建議包括了賦予蝙蝠俠全罩式的頭套以取代眼罩,用披風取代翅膀,加上手套,並除去原本服裝上紅色的部分,同時設計出布魯斯·韋恩這個名字作為蝙蝠俠的秘密身份:“布魯斯·韋恩的名字來自於蘇格蘭愛國者羅伯特·布魯斯(RobertBruce)。”蝙蝠俠的個性、人物歷史、視覺設計以及裝備等許多靈感都來自於1930年代的大眾文化,包括電影、大眾雜誌、連環漫畫、新聞頭條,凱恩特別提過《佐羅的面具》(TheMarkofZorro,1920)與《蝙蝠密語》(TheBatWhispers,1930)兩部電影對他創造與蝙蝠俠相關圖象符號時的影響;而芬格將蝙蝠俠描繪為偵探與科學家的靈感則源於其他的文學角色如薩維奇博士(DocSavage)、魅影奇俠(TheShadow)與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Holmes)。
蝙蝠俠誕生於1939年5月出版的《偵探漫畫》第27期上。一經推出就極受歡迎,次年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同名漫畫系列。隨著這個領銜人物的出現,《偵探漫畫》也成為DC持續歷史最長的漫畫系列。
蝙蝠俠的誕生(6張)在誕生之初,蝙蝠俠除了身穿蝙蝠衣以外,本質上同當時偵破題材的通俗小說相差並不大。與其說他是一名英雄,不如說是一個偵探。他的來歷也沒有什麼科幻色彩:二十多年前的一個晚上,高譚市首富托馬斯·韋恩和太太瑪莎、兒子布魯斯看完電影回家,途經一條小巷時,黑洞洞的槍口對準了他們……那個夜晚從此改變了布魯斯·韋恩的一生。倖存下來的布魯斯雖然是擁有大筆財產的富家公子,可是他無法淡忘父母被害的噩夢。他開始鑽研犯罪學,遠涉歐洲、東洋進行武術、刑偵等各種訓練,為他那一個人的戰爭做準備。終於,在他展開獨自行動的夜晚,一隻蝙蝠飛來給了他靈感:身為凡人的他,需要威懾敵人的東西。就在那個時候,蝙蝠俠誕生了。
在最初幾期,Batman還被叫做Bat-man,很快中間的這個連字元就被取消了,Batman成為一個完整的正式稱呼,而不是一個外號。起初蝙蝠俠也開槍殺人,不久DC便改變了他的作風,給他加上兩條原則:決不用槍,決不殺人。在此後的幾十年中,蝙蝠俠被迫使用槍械的次數屈指可數,而且從未輕易讓一個壞人死亡——這讓優秀的敵人有機會再度登場。其中最著名的宿敵便是小丑(Joker),他在蝙蝠俠的專屬漫畫《蝙蝠俠》創刊號中登場,堪稱漫畫世界中最精彩的惡人,幾十年來始終大受歡迎,甚至一度有自己的系列漫畫。同期出場的另一個敵人是同樣大名鼎鼎的貓女(Catwoman),這個亦正亦邪的神偷和蝙蝠俠總是保持著曖昧的關係。
蝙蝠俠(30張)1940年,蝙蝠俠多了一位少年助手羅賓(Robin)。他被稱作神奇小子(BoyWonder),不僅受到少年讀者的歡迎,也為冷酷無情的蝙蝠俠增添了長輩的慈愛一面,讓這個角色更加立體化。在後來的幾十年里,蝙蝠俠的故事中又分別引入了父親般的老管家阿爾弗雷德,伶俐的蝙蝠女,母親般的醫生萊斯莉,蝙蝠俠的來歷也進一步的補充完善。這些都大大豐富了蝙蝠俠的性格。
隨著時間的演進,對蝙蝠俠這個角色的各種不同詮釋也紛紛出現。不僅形象和裝備有了變化,風格也有很大差異。30年代他是黑夜中的偵探,40年代他是溫和的家長,50年代他在進行科幻冒險,60年代後期的蝙蝠俠電視系列劇採用了誇張滑稽的美學處理方式,導致電視劇結束後的數十年間蝙蝠俠仍然脫離不了劇中的形象。而80年代弗蘭克·米勒(FrankMiller)執筆的短篇漫畫集《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Batman:TheDarkKnightReturns)與《蝙蝠俠:元年》(Batman:YearOne),以及蒂姆·伯頓(TimBurton)執導的真人版電影的成功,又讓蝙蝠俠回歸了他原本晦暗的基調。在那之後的漫畫中,蝙蝠俠的現實性和局限性都增強了,敵人也比從前更加強大、狡猾與瘋狂。他的精神創傷被一再強調,變得越來越彷徨和孤獨,日益走向偏執和黑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