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要點
陽氣不足,陰寒內盛,不能溫養臟腑,氣血生化不足,氣虛血少,沖任不充,血海滿溢延遲,故月經推遲而至,量少;陽虛血失溫煦,故經色淡紅,質稀;陽虛不能溫煦子宮,故小腹隱痛,喜暖喜按;陽虛腎氣不足,外府失養,故腰酸無力;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或細弱均為陽虛失煦,不能生血行血,血脈不充之象。
常用中藥
當歸、吳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薑、丹皮、法半夏、麥冬、人參、阿膠、甘草。
常用腧穴
關元、血海、三陰交、脾俞、膈俞。
預防調護
1.適寒溫。經前及經期注意調攝寒溫,經期身體衛外能力差,應儘量避免受寒、冒雨、涉水等,以防為寒濕所凝,導致月經病的發生。
2.節飲食。經期不宜過食寒涼冰冷之物,以免經脈壅澀,血行受阻。
3.調情志。經期要情緒穩定,心境安和,避免七情過度。
轉歸預後
本病常與月經量少兼見,治療及時得當,預後較好,否則可發展為閉經。生育年齡,若月經後期、量少,常可導致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