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舞

虎舞

“虎舞”流行於舞街鋪鎮撒尼村寨。突出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點,在瀘西縣有較大的影響力;解放後,大部分村寨早已失傳,只有舞街鋪鎮林樹村保存較完整,年年進行表演活動。“虎舞”的表演,原先主要在正月十五“祭虎”和給死者送葬時舉行。後來發展為凡逢年過節均可跳此舞。解放前,一般表演地點是在“密枝”山上舉行。解放後,一般在鄉村廣場和居家院內或街道上舉行。

傳說故事

撒尼人中常傳說這樣的一個故事,古代有一個橫行鄉里,魚肉百姓的土司,有一次出門行獵,被一隻猛虎咬死了,老虎為民除了害,老百姓聞訊禁不住歡欣鼓舞,拍手稱快。自那以後,為了紀念這一奇蹟,人們摹擬老虎的動作編了《虎舞》。但認真考證可能與撒尼人的圖騰崇拜有關,撒尼人至今還保留著正月十五祭虎、祭獅的活動。

林樹村年年跳“虎舞”,當地撒尼人認為,虎是群獸之王,虎能威震群山。此民族借虎的勇猛和威力以鎮壓本地區的妖魔鬼怪,祈全村清吉平安,莊稼豐收,體現了撒尼人靈物崇拜的原始信仰。

主要特點

“虎舞”的主要特點,是模擬老虎的習性和動作進行表演,隨意性較強,“老虎”出場,先向四面八方張望,隨後抖身搖尾,翻滾撲跳,形象逼真,表現出勇猛嬌健,雄姿栩然,自有一套嫻熟的技巧。另一種表演方式是:虎爸爸和虎媽媽帶著一對憨態可掬的小老虎出山玩耍,兩隻可愛的小老虎不時互相嬉戲,不時爬到虎媽媽身上耍賴,或是把虎爸爸掀翻在地,一家子在一起開開心心,把撒尼人崇尚自然和平的情感演繹得惟妙惟肖。尤其是作為道具的虎頭,製作更為精妙,老虎眨眼、輪睛、閉目養神,紅閃閃的舌頭一伸一縮,表現得活靈活現。

主要道具

虎頭和虎皮

虎頭:用瓦泥做成虎面,隨後用棉紙和碎布糊上去,放在火邊烤乾脫下,盔成虎頭。

面部邊由兩根竹篾圍上打成扣,牢牢貼在面部上,面部內用兩根縮筋安成內環,一頭栓在內眼皮上,一頭栓在下巴上,往下拉眼睜,放線不拉眼閉。舌頭按在口內的一橫線上,手上下一搬動,舌頭就一伸一縮。

虎皮:用花布製成扣在竹篾環上。

基本動作

撲:隨打擊樂的慢速節奏,雙手小臂撲地,手心向下,兩膝跪地,胸部緊貼手臂,頸往前伸;手放內環閉眼、伸舌;後拉內環、睜眼、縮舌,上身左右擺動,下巴落地,上身立起,手扶虎頭兩側,左右擺動。

爬:雙腳、雙手掌著地,向前爬動,上身左右抖身,隨後與慢速節奏,一拍走一步。

翻滾:腳手收縮成一團,向左滾動,右腳和右手稍伸展,向右滾動,動作與向左滾對稱。有滾半圈,滾一圈,滾數圈均可。

跳躍:身子一縮往後蹲,雙腳雙手用力,向前彈跳,手急拉內環,雙眼大睜,齜牙咧嘴,紅閃閃的舌頭一伸,活似真虎一般。隨中速節奏,兩拍跳一次。

伴奏樂器

大鼓、大釵、小鈸、小芒鑼為“虎舞”伴奏樂器,起烘托氣氛和控制舞蹈節奏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