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99年5月,力學系進入新組建的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現任系主任周又和教授。力學系現有教職工近3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高級實驗師1人。擁有固體力學實驗室、流體力學實驗室和高性能並行計算機群供全系教學與科研使用。力學系的力學本科專業始創於1960年的固體力學班,在葉開元沅教授的帶領下,固體力學專業於1981年首批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設立了碩士、博士學位學科點;岩土力學專業經苗天德教授的努力於1991年被批准設立碩士學位學科點,後經專業調整,該學科點轉移到地質工程系並改名為岩土工程專業。2001年力學系增設的土木工程本科專業獲教育部批准,2002年開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工程力學碩士點獲批准,2004年開始招生。詳述
四十年來,力學系在投資小和人員少的境況下,以奮發努力的不懈精神和精幹高效的隊伍,將力學專業發展成為具備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學科點,為教學、科研和生產部門培養了一批批本科以上的力學專門人才1000餘人,其中不少人已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如63年畢業的力學專業本科生劉人懷教授,現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暨南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我校獲得院士殊榮的首位畢業校友;力學專業65年畢業的陳山林教授,現任重慶建築大學套用基礎研究所所長、國家級中青年優秀專家;固體力學專業87屆博士鄭曉靜教授,現任蘭州大學副校長,為我校爭得第一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寶鋼教育基金會高校優秀教師特等獎,被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政府授予“甘肅省優秀專家”稱號。固體力學專業學科點現有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5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各類基金共70餘項,其中在近五年中承擔的科研項目有30餘項、研究經費達800餘萬元。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有: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二項、三等獎二項;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五項、三等獎一項。獲國家科學技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經科學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電磁固體結構力學》一部(是國內這一領域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專著),其它各級出版社出版專著三部,教材四部,譯著四部。二人獲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特等獎、一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一人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教學獎。獲省部級優秀教材獎一項和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一項,一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培養的博士中一人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委聯合授予的“做出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二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一人,二人被甘肅省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稱號。一名教師獲甘肅省高校年青教師“成才獎”,一人入選為國家人事部等八部委的“跨世紀人才培養工程”的第一、二層次人選,二人入選為甘肅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等。1998年固體力學專業被甘肅省確定為省級重點學科。
繼葉開沅教授以來,在系任職教授中已有三人(葉開沅教授、程昌鈞教授和苗天德教授)先後擔任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力學學會理事長。通過我系教授在國際合作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與努力,1995年以來日本套用電磁材料與力學學會已向我校捐資300萬日元設立以獎勵固體力學專業研究生為主的Kenzo Miya研究生獎勵基金。1999年 3月,經教育部批准力學系固體力學專業設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崗位。1999年10月,周又和教授被教育部批准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四十年來,力學系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板殼非線性固體力學、結構屈曲失穩與分支理論、三維斷裂力學、理性力學及套用、岩土力學與風沙動力學、電磁固體力學、智慧型結構與動力控制、壓電信息器件表面聲波的力-電耦合、風沙電現象的機理及其災害防治等。特別在板殼非線性力學、電磁固體力學與智慧型結構動力控制、結構屈曲與分支、結構最佳化、和岩土力學等領域取得一批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影響力的突出研究成果。
當前力學系開展的研究方向有:電磁介質固體力學的理論框架、智慧型結構與動力控制、壓電信息器件的力-電耦合、高速運動磁懸浮列車的動力控制穩定性分析與仿真、超導體與結構的電磁-力學耦合特性、小波理論及其在力學中的套用、微電機械及器件的熱-電磁-力耦合分析、多場耦合的非線性定量數值分析、風沙電現象的機理及其災害防治、風沙地貌演化的力學機制、散體風沙運動的宏細微觀力學機理與風沙災害模擬、黃土與凍土的力學特性分析、滑坡的穩定性分析與預測、以及結構最佳化和工程斷裂力學等。這些研究領域既涉及到與當前高科技密切相關聯的電磁固體力學與智慧型結構動力控制,又涉及到與環境有關的風沙運動力學機理(973項目的子項目之一),已獲得國家各類不同基金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