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與橘子

蘋果與橘子

《蘋果與橘子》法國畫家塞尚1899年創作的一幅油畫作品,現收藏於法國奧賽博物館。 該畫以色彩斑斕的花布為背景,看似漫不經心地畫了20多個蘋果和橘子,卻反襯出強烈的色彩對比。

基本信息

畫作內容

蘋果與橘子 蘋果與橘子

( 該圖片來源於法國奧賽博物館 )

藝術鑑賞

《蘋果與橘子》通過白色桌布與鮮艷水果的強烈對比,反襯出冷暖的色彩對比。粗陋的木桌尚放著一塊厚重的桌布,上面陳設著一些蘋果和瓷器,高腳瓷碗裡和檯面上也放滿了水果。賽尚非常認真的追求每一隻蘋果的體面結構。白色調和黑色調占畫面的大部分面積,紅,黃,藍色顯得非常豐富。它其中的抽象成分,及用圓柱體,球體和錐體來表達一種超越自然的理想概念,而這恰恰正是立體派繪畫所追求的東西。

塞尚注重探索事物的結構,表現深植於事物中的本性;塞尚在吸收印象主義技法的同時,更加關心實體感與構圖,關心均衡與結構,因此畫面顯示出凝重厚實和恆定持久的感覺。《蘋果與橘子》就是這一技法的典型。畫中構圖和諧流暢,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體現出美感。

靜物是塞尚最喜歡描繪的對象,因為靜物可以讓賽尚長時間冷靜地觀察研究,以追求心中永恆的形和堅實的結構。塞尚完全拋棄了以明暗造型的傳統手法,只用色彩的冷暖轉折來造型。畫面找不到傳統繪畫的光影,也缺少空間透視。色彩單純,白色的桌布與鮮艷的水果形成強烈的對比,反襯出色彩的冷暖關係。畫家沒有表現物體的質感,刻意塑造了每個物體的結構,使物體具有堅實、永恆的性格。

塞尚的主要貢獻在於一反傳統繪畫模仿外在世界三度空間的透視現象,而重新尋求一種從自然的秩序中引出的形式結構,追求畫中物體的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色彩的冷暖關係。為了探索這種造型的本質,賽尚在靜物畫上傾注了很大的心血。賽尚的作品給人以沉著、冷靜和永恆的感覺。

局部圖 局部圖

畫中,塞尚以色彩斑斕的花布為背景,或成盤或散置畫了20多個蘋果和橘子。這些水果和物體的安排看似漫不經心,但稍加凝視就可以看出是經過縝密設計的。花布背景的配置造成了景次的連續交接,爭得了物體周圍的空間,賦予了這些物體以一種光的呼吸。

物體的體積感和質感由於光的反射顫動而更加強烈。紅、黃色的水果,白色的餐巾、果盤在暗褐色調的背景前鮮明地凸現出來。為了造成一個平衡的構圖,為了研究桌面上所有物體的安排,為了使一切東西不被遮擋,塞尚打破了傳統的焦點透視法,將平視和俯視視角同時套用於這一畫面,看似零散的水果通過餐巾聯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在畫面的正中心,塞尚有意放置了一個最大的蘋果,它是這幅畫統領全局的核心,也是觀者視線的焦點所在。畫中各個物體都顯得結實厚重,那些紅色的蘋果似乎有一種要從畫面墜落下來的沉甸甸的重量感,在這幅畫中的一切都有其相互的關係和存在的意義。每個物體都是構成畫面整體的一個要素,多一筆不好,少一筆也不好。在構圖上多一個水果或少一個水果也都不好。這是塞尚創造的一個純形式的畫面,是其形式主義美學觀形象化的傑作。

歷史傳承

1899年至1907年,該畫由古斯塔夫·格弗羅伊收藏。

1907年,該畫由巴黎的伯恩海姆-熱恩收藏。

1911年至1947年,該畫由巴黎羅浮宮博物館收藏。

從1947年到1986年,該畫移交至巴黎羅浮宮寶姆畫廊。

1986年,分配到巴黎奧賽博物館。

重要展覽

展覽時間展覽名稱展覽地點
1936年塞尚畫展法國巴黎
1952年塞尚:水彩畫和繪畫美國芝加哥
1952年塞尚:水彩畫和繪畫美國紐約
1954年致敬塞尚法國巴黎
1955年十五世紀法國大師的15幅畫作美國紐約
1974年塞尚在國家博物館法國巴黎
1977年塞尚:最後的作品美國紐約
1978年塞尚:最後的作品美國休斯頓
1978年塞尚:1895-1906法國巴黎
1995年塞尚畫展法國巴黎
1996年塞尚畫展英國倫敦
1996年塞尚畫展美國費城
1997年印象派的黃金時代中國台灣台北市
1999年塞尚和日本日本橫濱
2000年塞尚和日本日本名古屋
2000年印象派和現代藝術韓國首爾
2002年巴黎在印象派時代—奧賽博物館的傑作美國亞特蘭大
2003年巴黎在印象派時代—奧賽博物館的傑作美國休斯頓
2004年印象派畫家澳大利亞墨爾本
2006年150周年奧賽博物館的傑作俄羅斯莫斯科
2008年鼓舞人心的印象派 - 印象派和過去的藝術美國丹佛
2008年鼓舞人心的印象派 - 印象派和過去的藝術美國西雅圖
2009年Cézanne和Beyond美國費城
2012年塞尚:巴黎普羅旺斯日本東京

( 表格信息根據塞尚博物館公布信息整理)

畫家簡介

塞尚自畫像 塞尚自畫像

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法國畫家,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繪畫革新家,與梵谷,高更一起被後人稱這“印象主義之後”(Post-impressionism)。賽尚認為:印象派畫家表現的主觀感覺和印象經常是“混亂的”,因此賽尚主張排斥事物閃動而模糊的外表,去領悟那永不改變的內在真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