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史達林-3坦克

蘇聯史達林-3坦克

蘇聯JS-3重型坦克很多人會在腦海中浮現出它的形象:駭人的122毫米口徑的火炮;影響俄國坦克至今的龜殼形鑄造炮塔;以及獨特的箭簇狀車體正面裝甲。作為一款在戰車史上劃時代的坦克,它給太多的人——從觀看過柏林勝利閱兵式的西方將領到現代普通的軍事愛好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研製歷史

提到蘇聯JS-3“約瑟夫•史達林”3(俄文譯名為ИC-3)重型坦克很多人會在腦海中浮現出它的形象:駭人的122毫米口徑的火炮;影響俄國坦克至今的龜殼形鑄造炮塔;以及獨特的箭簇狀車體正面裝甲。作為一款在戰車史上劃時代的坦克,它給太多的人——從觀看過柏林勝利閱兵式的西方將領到現代普通的軍事愛好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但在西方軍史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1945年4月13日,蘇軍解放維也納的戰鬥打響,德軍在弗洛伊德大橋阻擊戰中僅憑一輛“黑豹”就擊毀了一輛JS-3重型坦克!這一戰例甚至被美國裝甲兵刊物裝甲》奉為坦克兵必修的經典戰例,在我國軍迷中更是影響甚廣。那么,事實真的是這樣嗎?JS-3中型坦克在弗洛伊德大橋阻擊戰中真的被“黑豹”坦克擊毀過嗎?本人認為值得商榷,現分析如下:

1944年早春,德國虎王”重型坦克出現於蘇德戰場,讓蘇軍倍感

蘇聯史達林-3坦克蘇聯史達林-3坦克
壓力。為了有效克制“虎王”,蘇聯決定研製新型重型坦克和對現有重型坦克進行改進,這就是JS-3與JS-2M重型坦克的由來。1944年夏秋之交,JS-3開始測試,1945年1月,JS-3開始批量生產。1945年3月,JS-3開始裝備紅軍第2集團軍第71重型坦克旅。

在了解了JS-3的發展史後,我們再來看一下“黑豹”擊毀JS-3的戰例。按照西方軍史的記載,這次被稱為“弗洛伊德大橋阻擊戰”的戰例發生於1945年4月13日。而前面已經說過JS-3直到l945年3月才裝備部隊。在這裡,我們分析一下時間的可能性。

蘇軍當時運輸只可能用陸路運輸。JS-3的速度比不上火車,也沒有人會讓坦克千里迢迢的從後方自行趕到戰場,白白浪費燃料、磨損裝備與疲勞人員。因此JS-3就只有靠鐵路運輸了。JS-3的戰鬥全重高達46.5噸,這在二戰蘇軍坦克中已經是相當重的了。首批裝備JS-3的蘇軍部隊是第71近衛重型坦克旅,從番號中可以看出,這支部隊是一支近衛獨立重型坦克旅(請讀者們注意,這是一條重要線索,稍後筆者還要就這一點進行更詳細的分析)。而當時的火車性能顯然不能與現在的火車性能相提並論。對於蒸汽機車而言,要運送一個旅的JS-2、JS-3及其彈藥、燃料、人員決非易事,其消耗的燃料是驚人的。而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的工礦企業受損嚴重,這不可能不影響到蘇聯軍列的運輸能力。東歐的鐵路運輸能力本不如西歐發達,而德軍撤退時又摧毀了能被蘇軍利用的鐵路網。這意味著蘇軍必須邊建設邊運輸。即便沒有被德軍破壞的路段,也要考慮到德國的窄軌鐵路與蘇聯的寬軌鐵路的銜接、更換與兼容問題。因此,即便蘇軍不顧燃料耗費與機車磨損讓運輸JS-2、JS-3的軍列“全速前進”,但蘇軍工兵與鐵道兵構築的基礎設施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同時,蘇軍鐵路並不是為JS-2、JS-3服務的,甚至也不只是為坦克部隊服務的,它還要負責運送陸軍其他部隊甚至空軍部隊的人員、輜重等,而當時蘇軍的規模是極為龐大的。

由於開戰初期蘇軍失利造成的軍工廠大遷徙,使得當時的蘇聯軍工體系布局比

蘇聯史達林-3坦克蘇聯史達林-3坦克
較混亂。JS-3要由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生產車體,而在烏拉爾山系的車里雅賓斯克工廠生產炮塔。再加上彈藥的生產與運輸所耗費的運輸資源,蘇聯的軍列貨運能力還要大打折扣。

第71重型坦克旅怎么可能在短短一個月內完成裝備換裝,人員訓練,並千里迢迢的趕到維也納參加戰鬥?JS-3的戰鬥經歷還有兩種說法,一說其參加了最後階段的柏林戰役;一說其趕到柏林城下的時候,戰役已經結束。它只參加了遠東的對日作戰。但無論採取這兩種說陸的哪一種,JS-3都沒有到維也納參加戰鬥。

然而與時間相比,戰鬥過程本身更令人難以信服。

按照西方軍史的說法,1945年4月13日上午8時,弗洛伊德大橋阻擊戰打響。德軍主力是由車長吉森率領的1227號“黑豹”車組。下午2時,吉森接到通知,有一輛JS-3出現於附近。於是,吉森選好了阻擊點,根據戰鬥手冊上提供的JS-3數據預先設定好射擊諸元,以求首發命中(否則,讓JS-3的122毫米火炮轟一下,整個車組生還的可能性極低)。

吉森接到通知,說JS-3在附近一說極為可疑。JS-3在3月份才裝備部隊,此前德軍連見也沒見過它,是如何知道JS-3的存在並連它的名稱都知道的一清二楚的?根據手冊調整射擊諸元一說更為荒謬。對於敵方的一種既未被繳獲又未被擊毀的裝備,知道其精確的技術參數是不可能的。在戰爭中,重型裝備特別是像JS-3這樣的最新裝備的相關情況是高度保密的,更不用說具體數據了。德國的情報機關確實高效,但不可能優秀到如此程度。事實上,如果能在敵方新裝備投入戰場之前向己方警告新裝備的存在,就已經算是很

蘇聯史達林-3坦克蘇聯史達林-3坦克
優秀的情報系統了。試問:在納粹德國軍事全盛時期都對T-34的存在一無所知的德國情報系統,可能在納粹德國即將垮台,蘇軍的保密措施日臻完善之際獲知JS-3詳盡、精確的技術參數嗎?

按照西方軍史的說法,吉森命令“黑豹”悄悄移動到了JS-3行駛的街道的盡頭。當雙方相互“照面”時,“黑豹”的火炮正指向三點鐘方向,雙方距離約400米。“黑豹”一炮就擊中了JS-3的炮塔正下方,JS-3立即爆炸。

蘇軍的習慣,只有在戰鬥中有優秀表現、立有戰功、人員素質高超的部隊才可以在自己部隊的番號中冠以“近衛”一詞,並享有在兵器上塗裝近衛軍標誌的特權。而在此次戰鬥中,蘇軍卻犯了許多不可思議的錯誤。此次戰鬥上午8時開始,“黑豹”摧毀了一些T-34。到下午2時時JS-3進入戰場。此時的JS-3本應高度警惕周圍敵情,做好戰鬥準備。而當“黑豹”那70倍口徑的長身管出現於JS-3前方400米處時,竟未引起整個車組(從車長到駕駛員)的絲毫注意。以至於“黑豹”出現,鏇轉炮塔,開火,在這整個過程中JS-3車組竟未做出任何反應!請注意此時的蘇軍素質已和開戰之初不可同日而語了,而這輛JS-3車組的人員素質更加與“近衛”一詞不相稱。JS-3這樣剛剛研製出的新武器,是必定要優先裝備蘇軍最優良人員的(蘇軍就曾將繳獲的“黑豹”獎勵給素質最優良的坦克手使用)。在二戰的最後幾天中,“優先”也就成了“只會”。因此,“黑豹”車組遇到素質如此低劣的JS-3車組的機率之低也就可以想見了。

JS-3實際上是JS-2大規模改進的產物,它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就是它在當時首屈一指的防護能力。其車體正上方的裝甲防護為110毫米/72度。“虎”式重型坦克的炮塔正面裝甲也就是110毫米了(而且還是垂直裝甲)!再加上JS-3車體正面由三塊軋制鋼板焊接成箭簇狀的結構,使其防護更好。而就連“虎王”與“獵豹”裝備的KwK43L/71型88毫米火炮的最好記錄是於100米處勉強擊穿237毫米厚裝甲,如果射擊距離換成了此戰的400米呢?“虎王”與“獵豹”都做不到的事情,“黑豹”卻做到了,這可真是一項“奇蹟”!

對“黑豹”擊毀JS-3的情景,西方軍史的說法是“JS-3立即爆炸”而不是“JS-3停止前進,冒出濃煙”。這說明“黑豹”不是僅僅破壞了JS-3的行走系統,而是穿甲彈熾熱的金屬流射穿了JS-3的車體裝甲後,又射穿了JS-3的炮塔座圈,引燃了發射藥筒與炮彈,造成了坦克殉爆。為了避免殉爆而JS-3恰恰在炮塔座圈處安裝了裝甲圍筒,其厚度高達90毫米!這已經達到了二戰時某些坦克正面裝甲的厚度了!如果“黑豹”發射的75毫米穿甲彈能有此“神力”,德國的工程師們還用研製“虎王”、“獵豹”與“獵虎”嗎?

對擊毀JS-3後“黑豹”的戰鬥歷程,西方軍史的描述是:吉森車組又擊毀了12輛T-34和1門反坦克炮。後駕駛“黑豹”沿弗洛伊德橋撤退回多瑙河南岸。應該說,這一段描述還是較為可信的。但正是這一段真實!可信的描述,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疑點:蘇軍哪裡來的那么多T-34?從戰鬥過程來看,JS-3剛被擊毀幾分鐘後,3輛T-34就出現了,並帶有一個步兵排。那么,從常理判斷,被擊毀的JS-3應與趕來的T-34隸屬於同一作戰單位。JS-3是一輛負責偵察的坦克,T-34的乘員及步兵聽到了爆炸聲,趕來增援。如果情況真是這樣,那么“黑豹”面對的應該是配備有重型坦克、中型坦克、反坦克炮及步兵的摩步營(團),而不是近衛獨立重型坦克旅。這顯然與JS-3的實際裝備情況不符。且JS-3不可能裝備蘇軍摩步營(團),因為以蘇軍習慣戰術,像JS-3這樣銳利的裝備,只會集中使用,作為先鋒,撕開德軍堅固防線的突破口。

性能指標

生產時期:從一九四五年~一九四六年中期

產量:2311輛

戰鬥全重:46.5噸

乘員:4人

無線電台:10-РК-26Р-113

全長:9850毫米〔炮向前〕9850毫米〔炮向前〕

車體長:6900毫米

寬度:3150毫米

全高:2450毫米

履帶接地長:4360毫米

車底距地高:450毫米

武器:一門121.9毫米Д-25Т火炮

方向射界:360度360度

高低射界:-3~+20度-3~+20度

彈藥基數:28發

防空武器:一挺12.7毫米ДШК高射機槍一挺ДШКМ高射機槍

彈藥基數:250發

輔助武器:兩挺7.62毫米ДТ機槍

〔一挺並列機槍、一挺炮塔機槍〕兩挺7.62毫米ДТМ機槍

〔一挺並列機槍、一挺炮塔機槍〕

彈藥基數:756發

發動機:В-11-ИС-3柴油機В-54К-ИС柴油機

最大功率:520馬力〔2000轉/分〕〕

變速箱:八個前進檔兩個倒檔八個前進檔兩個倒擋

燃料容量:450+360〔附加油箱〕升

最大行程:185千米

公路最大時速:37千米/小時

越野最大時速:19千米/小時

履頻寬:650毫米

地面壓力:0.82千克力/平方厘米

越壕寬:2.5米

過垂直牆高:1.0米

涉水深:1.3米

最大爬坡度:36度

最大傾斜度:30度

三防系統:無

潛渡裝置:無

車體裝甲

炮塔正面:160毫米/球形

炮塔側面:110~220毫米/32度

炮塔後面:110~220毫米/50度

炮塔頂部:20毫米/0~8度

車首上裝甲板:120毫米/18度

120毫米/34度〔駕駛室正面傾斜面〕

車首下裝甲板:120毫米/27度

車體側上裝甲板:90毫米/30度+30毫米/60度

車體側裝甲板:90毫米/0度

車體側下裝甲板:60度/30度

車尾上裝甲板:60毫米/42度

車尾下裝甲板:60毫米/49度

車體底部:20毫米/0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