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闡述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教授別人知識。這個矛盾,他是這樣解決的:這些知識並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人們已在心上懷了“胎”,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採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以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在詰問中,蘇格拉底自己並不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回答,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這種方式一般被稱為“蘇格拉底的諷刺”。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是由愛利亞學派的邏輯推論和愛利亞的芝諾的反證法發展而來的。在蘇格拉底的諷刺的消極形式中存在著揭露矛盾的辯證思維的積極成果。蘇氏自比產婆,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而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這種談話也有幾個特點:談話是藉助於問答,以弄清對方的思路,使其自己發現真理。唯在談話進行中,蘇氏則偏重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後由於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irony)。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最早的辯證法的形式。“蘇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又叫“問答法”。蘇格拉底在教學生獲得某種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問答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叫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覆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叫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
蘇格拉底也常說他的談話藝術就像為人接生一樣。助產士本身並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幫助接生而已。同樣的,蘇格拉底認為他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生出”正確的思想,因為真正的知識來源於人的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同時,惟有出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蘇格拉底是能夠賦予別人以智慧的導師。
詞語來源
英文“教育”一詞的拉丁文原意是“引出”,蘇格拉底不直接傳授知識,而是採用對話、思辨,一步步啟發對方的思想,引導出智慧。
柏拉圖《對話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