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頭泉村

蘆頭泉村

蘆頭泉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昌水河北岸,地處東經121°02′,北緯36°59′。東接後埠前村,西鄰忠厚村,北望東北澇泊村,南靠河南村。隸屬發城鎮。距鎮政府駐地4.2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2公里。

基本概況

蘆頭泉村 蘆頭泉村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劉姓來此定居,後范姓遷來。因村位於昌水河北岸,且東邊有泉水長流不斷,泉邊和昌水河岸邊蘆葦叢生,故命村名蘆頭泉。後有陳姓、于姓等十幾姓相繼遷入。 本村有水澆地13.4公頃,旱地8.3公頃。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其中蘋果5.3公頃,僅此一項人均收入1000元左右。 2002年,全村88戶,249人。有於、范、姜、宋、陳、馮、郭、王等姓,均為漢族,其中於姓人口較多。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同年八路軍某部在村北修工事,因反動地主告密,被國民黨頑軍趙保原部三個團的兵力包圍。因寡不敵眾,20名戰士英勇犧牲。

1982年村集體投資1.7萬元,用上自來水。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10公斤,總產4.9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達到303公斤,總產12.77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400公斤,比1978年增長97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586公斤,總產減為10.1萬公斤。 1987年以來,黨支部、村委會發動民眾大力發展蘋果,品種有紅富士、嘎啦等十幾個。2000年,果品收入達25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172萬元,其中農業91萬元,畜牧養殖業81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初期,本村只有小型粉坊。1970-1982年,粉坊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從業人員有20人左右。後相繼辦起商店、電氣焊部、修理部等。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5人,收入61萬元,其中商飲業45萬元,服務業16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8年,村成立完小。1984年後,由於學校體制改革,本村只剩下1-2年級。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全村21戶,其中佃農2戶,貧農2戶,中農4戶,地主富農13戶。中農以下生活困苦。解放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溫飽問題。2002年,人均存款餘額2300元,全村有各種農用車輛46輛、機車29輛、電話35部、彩電78台、冰櫃15台。 集體福利1983年,由於經常性停電,村投資1.37萬元,購買發電機,確保村民在停電時用電。1984年,投資2.9萬元,將所有的水澆地安裝了滴灌設施,既方便又節水。1989年,集體購買50馬力拖拉機1台,免費為村民耕地。1989-1990年,本村學生的學費全部由村集體負擔,後改為負擔50%。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5年10月,宋常樂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8年,成立黨支部,時有黨員5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成立了兩個互助組,進行了一系列的對敵鬥爭。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8名。2002年,有黨員17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宋玉東、李江、宋常樂、於德禮、於緒賓、于振寶、姜福勝、郭風一、陳京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村長范忠仁。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范忠仁、於克保、於孟文、於明範、宋振德、郭風一、于振寶、姜福勝、於明波、於興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