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會圖》內容介紹
《藥會圖》,又名《十字梆子腔》。共十回:梔子鬥嘴、陀僧戲姑、蛇妖出現、石斛降妖、靈仙平寇、甘府投親、紅娘賣藥、金釵遺禍、番鱉造反、甘草和國。《藥會圖》極有可能是藥性劇劇本中最早寫成的一部。其它的藥性劇劇本,都是以它為底本,在流傳演唱過程中,好事者增易而成。
這樣一部“藥性戲”,曾經在兩百多年前廣泛流傳於山西各地。後漸洇沒,鮮為人知。
《藥會圖》我們有兩個抄本,道光十九年抄本中有一篇邱世俊寫的序,說這劇本是晉人儒醫郭秀升所寫。而道光二十八年的抄本中不但有邱序,還有一篇自序,有“嘉慶十三年古晉亞關郭延選(秀升)於滿城縣官署”之句。這應該就是作者自序了。
2011年夏天,“華夏藥都”河北安國市與央視《探索·發現》欄目聯合拍攝的《藥都傳奇》,就是以《藥繪圖》作為藍本的。(早期抄本為《藥會圖》,稍晚的抄本為《藥繪圖》。是同一部戲——記者注)(作者:山西中醫學院賈治中教授,楊燕飛教授)
《藥會圖》作者介紹
《藥會圖》,是清代中晚期一個叫郭秀升的人所創,此人是山西壺關人,壺關是晉東南的一個地方。壺關這個地方像茶壺的口,因此得名。太行大峽谷就在壺關。
壺關縣位於山西東南部,東與河南省林、輝二市相連,西與長治市為鄰,北與平順縣隔界,南與陵川縣壤。因古治北有百穀山(今名老頂山),南有雙龍山、兩山夾峙,中間空斷,山形似壺,且以壺口為關,而得名壺關。
《藥會圖》序言分析
序中所言“謂其無益於人”,指的正是《草木春秋演義》僅僅“集眾藥之名,演成一義”,對於初學者,徒記藥名而不諳藥性,不過是“半屬遊戲”而已。但卻明白地告訴我們,《藥會圖》的出現,無疑是受了《草木春秋演義》的啟發,而《藥會圖》之所以能高於《草木春秋演義》,也恰恰由於前者為它作了鋪墊。從現知的幾個藥性劇的回目,也可看出它們和《草木春秋演義》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聯繫。如《草木傳》第四回、第五回的回目分別是“石斛降妖”、“靈仙平寇”,而在《草木春秋演義》中就有“金石斛起兵征剿,黃總兵遷子探親”和“鬥異獸黃芪遇仙,威靈仙傳寶刀甲”;《藥會圖》第八回、第九回的回目為“金釵遺禍”、“甘草和國”,《草木春秋演義》就有“蜀椒山強人獨霸,金小姐被劫山木”和“天竺黃獻兵反叛,甘國老奉旨講和”。如果把它們的內容情節詳加比較,我們完全可以斷定,《藥會圖》等藥性劇的創作,正是以《草木春秋演義》為藍本的。事實上,文學創作也好,科學發展也好,沒有繼承就不會有發展;沒有前人開拓奠基的工作,就沒有後來巨匠和高峰的出現。就以前述的《本草韻語》、《藥性歌》、《藥性鼓兒詩》、《藥性彈詞》為例,它們的出現就只能在明清時期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如果把歷史的時鐘撥回到陶弘景的時代,這些作品的寫作就會成為難以想像的事。(作者:山西中醫學院賈治中教授,楊燕飛教授。道光十九年抄本《藥會圖》校注連載系列為賈治中教授與楊燕飛教授多年來辛苦勞動成果,如若轉載或引用,請標明作者及出處。)
《藥會圖》校注
序黔南邱士俊拜識
醫之一道,甚難言也。醫者,意也,必得心領神會,方能應手。而藥性之補瀉寒熱,攻表滑澀,種種不一,更得深識其性,然後可以隨我調度。故用藥譬之行兵,奇正變化,神明莫測。晉之郭子秀升先生,儒醫也。窮極素問,闡抉[1]靈樞,而居心慈祥,人品端方,非市井者儔。余與訂交,不殊金蘭。其暇譜有傳奇一則,乃群藥所會。余閱之,不勝佩服。遂觀其首,曰《藥會圖》。要知非遊戲也,實在使諸藥之寒熱攻[2]補,簡而甚明,則顯而易學。業仁術者果會心於此,庶於醫道不無小補雲。
余嘗留心於醫道者非一日矣。甲子夏1,在汴省公寓與原任寶豐縣懸邱公2忽談及《草木春秋》3,乃謂其無益於人也。余不禁有感於藥性,擇其緊要,正其錯誤,不必整襟而談,但從戲言而出,或寄情於草木,或托興於昆蟲,無口而使之言,無知識情慾而使之悲歡離合。名士見之固可噴飯,俗人見之亦可消遣,乃吾之意不在此。合本草一大部,煅煉成書,欲起死人而活之,先活草木金石之腐且朽者。如甘草金石斛之屬,盡使著優孟衣冠,歌舞笑啼於紙上,以活藥藥死人,未有不霍然[3]而起者。縱不日用乎活藥,亦豈肯忘情於活藥,鼓舞歡誦,則人人知其藥[4],亦即人人知其性[5]。用藥者不至有錯誤之遺憾,服藥者不至有[6]屈死之冤魂。而吾之心已足矣。然自好高之流[7]多,藥活而人則未必盡活也。故即有呼我為迂者,我即應之以為迂;呼我為狂者,我即應之以為狂。但求不愧吾心,庶於醫道不無小補焉,是則吾之志也矣。⑴⑵⑶(作者:山西中醫學院賈治中教授,楊燕飛教授。)
註:
⑴、即嘉慶9年,公元1804年
⑵、邱世俊,貴州大定府人,庚寅恩科舉人,嘉慶4年任寶豐縣知縣。
⑶、即《草木春秋演義》,全書32回,作者不詳,書中僅收藥名,未言藥性及有關知識。
[4] 抄本為“鼓舞勸歡誦則人人知其藥”。
[5] 抄本“知”下無“其”據上下文改。
[6] 抄本“有”作“為”,據上下文改。
[7]道光28年抄本作“好高者流”。
第一回 梔子鬥嘴
第二回 陀僧戲姑
第三回 妖邪出現
第四回 石斛降妖
第五回 靈仙平寇
第六回 甘府投親
第七回 紅娘賣藥
第八回 金釵遺禍
第九回 番鱉造反
第十回 甘草和國
藥會圖全本 十字梆子腔
《藥會圖》意義及分析
在文學或其他非醫藥學文獻中包孕中醫藥知識的現象,在我國古代作品中比較常見,可追溯到上古。《詩經》《楚辭》《山海經》等等都有。它們的作者未必是醫家,讀者當然更不僅限於學醫搞醫者,同時有些醫家也利用歌賦等編醫書。
大約清初或不晚於康乾時期,民間曾出現一部 《草木春秋演義》的章回小說,流傳影響比較大,刻本很多。它算是清代藥性劇的前驅和鋪墊,以後相類的《本草記》《草木傳》《群英會》等皆同出此源,它們的回目、情節非常相近,只是由於流傳空間不同而形成差異。
到了清代,清代學者的普及意識是最強的。這一時期的科普作品中,數量質量、專業門類、體裁形式都遠超前代。以中醫藥為內容的詩箋、韻語、駢文、彈詞、鼓書都有,還有以藥名做對聯、謎語,寫尺牘、傳奇的。但在以擬人化情節化為表現手法的藥性劇出現之前,這些作品都只涉及藥名,如同相聲中的“報選單”,它們都不體現藥性藥用。
而清代藥性劇則彌補了這一空白,不但文采飛揚,幽默風趣,更寓中醫藥知識於娛樂之中,堪稱本草知識人文化的典型。拿道光十年抄本《藥會圖》來說,它是以梆子腔演唱的藥名寓言劇,全文近3萬字,分屬草木蟲魚石獸果菜谷等共240餘類、500多種,比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約東漢成書的 《神農本草經》多115種。戲中各角色之間的矛盾衝突,巧妙借用藥物間性能的生克制化關係,如甘草與大王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間的衝突,其實就是中藥的“十八反”的內容。
正是這種文學作品的趣味性,民間藝術形式的通俗性,加上中醫藥科學知識在一定深度和廣度上超越前人乃至同時代同類作品的實用性,才真正體現了清代藥性劇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正是清代藥性劇的出現,中醫藥古典科普文學的發展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歸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