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簡介
2011年是北京市第一次集體舉行藍色公祭。為了滿足在京外來民眾祭祀的要求,北京市今後每年都將在清明節期間舉行大型藍色公祭活動,為外地來京人員提供服務。同時社區也將為不便回鄉掃墓的外來民眾提供集中公祭服務。市民政部門將培育一些非政府組織參與組織集體公祭活動,也將鼓勵街道、社區在轄區內舉行小型外地來京人員的集體公祭。東城區的北新橋、和平里等街道都曾對外來人員集體公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其他區縣也在探索更健康、方便的公祭方式。
現場情況
2011年4月4日以“身在首都、心繫故土,感念先輩、牢記祝福”為主題的愛鄉藍色公祭活動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100多名外地來京人士向去世的親人和先輩遙寄哀思。在公祭現場,來自各區縣的外地來京人士站在祭台前,人手一束菊花。大家一起鞠躬,向各自的親人表達敬意和感恩,隨後依次走向祭台獻花、獻蠟燭。
“藍色公祭”現場,祭台由紅色和白色康乃馨組成,心形圖案,中間是一個大大的“愛”字。祭台兩側是兩棵火紅的楓樹,上面掛滿了黃絲帶和心愿卡,室內懸掛著《清明上河圖》和《百家姓》,表達思鄉之情、追憶之心。80多名外地來京人員人手一枝菊花,肅穆地站在祭台前,他們中有滿頭白髮的老人,也有稚氣未脫的學生,有教師、有科研人員,也有菜販和捏腳工。伴著小提琴的現場演奏,主持人首先宣讀公祭文,然後集體靜默一分鐘,在心中懷念逝去的親人,最後,參加公祭的人員依次上前,將菊花獻到祭台前。
民眾反應
來自湖北的小楊,他的父母2010年在一次事故中身亡,他因為工作太忙,清明期間無法回鄉祭奠。集體公祭為他提供了很好的寄託哀思的機會。
四川籍的曹衛東老人和老伴是從天通苑趕來的,是參與“藍色公祭”活動年齡最大的一位,他的父母都安葬在四川,1954年來京工作後,曹先生因為各種原因再沒有回去過。他表示,多年來一直想回老家掃墓,但年紀大了不方便,始終沒能成行。這次的藍色公祭終於讓他了卻了這個心愿。
來京工作30多年的捏腳工孟建設說,自己17歲來京,母親在20多年前去世,父親3年前去世,以前的清明節,只要有機會就回家祭拜,不能回去的時候,就只能在心裡思念了。“這是我第一次在北京比較正式地祭奠父母。”他覺得,這種方式比燒紙更環保、更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