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藍耳擬啄木鳥
形目 > 擬啄木鳥科 > 擬啄木屬
PICIFORMES > Megalaimidae > Megalaima austral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Horsfield, 1821)
英文俗名: Blue-eared Barbet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物種特徵
描述:體小(18厘米)的擬啄木鳥。頭頂及頦藍色,額、腮及喉近黑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綠灰。
叫聲:快速不停的tu?trruk聲,每分鐘約100次,頭同時不停轉動;或尖厲而重複稍慢的顫音(如棒球哨音),頭一動不動。
分布狀況:亞種cyanotis為雲南西南部及南部、西藏東南部的原始林、人工林及次生林中的地方性常見留鳥,高可至海拔1600米。
習性:雖不易見此鳥,但在有林的郊野時可聞其聲。常悄悄地與鴿子及其他鳥類一道在無花果樹上進食。
地理分布
我國僅見於雲南西南部及南部西雙版納。國外見於錫金,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越南,寮國,高棉,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等地。
國內分布:
雲南西南部及南部西雙版納
國外分布:
錫金,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越南,寮國,高棉,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等地
鑑別特徵
額黑色,頭頂和耳羽天藍色;眼下和耳羽上、下有血紅色斑。頦和喉天藍色,上、下體的其餘部分為綠色。
形態
(依據云南亞種,標本采自雲南南部勐混。)
成鳥額黑色,頭頂和耳羽天藍色;眼下和耳羽上、下有血紅色斑,眼下的斑稍淡;後頸、翕、背、腰、尾上覆羽、尾羽深綠色。飛羽黑色,從第3片初級飛羽起,每片飛羽外羽片均有不同程度的深綠色,越往裡範圍越廣,越往外越窄;同樣,從第3片初級飛羽起,每片飛羽內羽片均有不同程度的灰白色,也是越往裡範圍越大。因此,當它們飛翔時,由下往上看則見翼下一大白斑。下體的頦、喉天藍色,胸、腹、尾下覆羽、兩脅淺綠色。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嘴基部色較淺;腳橄欖褐色。
亞種
藍耳擬啄木鳥雲南亞種(學名:Megalaima australis cyanoti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
亞種分化藍耳擬啄木鳥有7個亞種,其中分布於我國的僅1個。
其它信息
命名人:Horsfield
命名年代:1821
原始屬名:Bucco
文獻信息
Horsfield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