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明代官員]

藍田[明代官員]

藍田(1477年~1555年),字玉甫,號北泉,山東即墨人。是藍章長子。少時聰穎,日誦數千言,為文宏肆奇拔,七歲即能賦詩。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進士,授河南道監察御史。曾七次上疏,歷數惡吏罪狀,因而聲震一時。 嘉靖四年(1525年),藍田巡按陝西。修其父政,民間謠曰:“一按一撫,一子一父。虜不犯邊,民得安堵”。後遭人陷害,奪官入獄,不久經友人營救獲釋,從此不再為官。歸家後,講學於“可止軒”,數游嶗山,以詩酒自娛。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月己酉,卒於家。著有《藍侍御集》、《北泉集》、《東歸唱和》、《白齋表話》等。 (概述圖片來源:明人繪《藍田常服像》即墨藍氏收藏 )

生平簡介

畫像 畫像

藍田,字玉甫,號北泉,山東即墨人。明 南京刑部右侍郎藍章之長子。生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卒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享年79歲。

藍田自幼聰慧,童輩無能出其右者。幼年從父就讀於華陽書院(在華樓山南麓),六歲時能日誦千言,並善詩對。八歲隨父入京,父輩好友翰林孫珪以長對考之,藍田隨口答來,且用字準確、對仗工整,被譽為“小聖人”。九歲時,侍郎程敏政以《梅花賦》為題考對,藍田略加思索,揮筆而就,程侍郎嘆曰:“吾舉神童時,不能過也!”十二歲時,南直隸提學司馬亮,屢命藍田等人糊名考試,藍田均名獲一等。

弘治五年(1492年)藍田鄉試中舉,年僅十六歲。是時,山東提學沈鍾對藍田之才華心有所疑,經再三複試,藍田均名列前茅,沈鐘不勝感嘆:“不期即墨之鄉,而產藍田之玉。”藍田從此名揚齊魯,遂被薦於京師太學,師從李東陽等。由於藍田勤奮好學,識窮經史子集,旁究稗官野史,懂天文律歷,善詩對韻律、牛經馬譜,琴棋書畫無不精通,可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楊宏曾作詩稱讚他“學貫群經稱八斗,文成倚馬擅三長。”

由於藍田性格亢直,風節凜然,雖滿腹經綸,卻仕途多舛,參加多次會試,皆因文風為主考官和當政者所不喜,因而屢試不第,在相隔31年後,終於嘉靖二年(1523年)第十一次赴禮闈方登二甲進士,是年47歲矣。

嘉靖三年,藍田任河南道監察御史,時年廷議“大禮”,因正德帝朱厚照無子嗣,由興獻王之子朱厚熜繼統,是為嘉靖帝。以席書、張璁、桂萼為首的一班大臣,上疏勸嘉靖帝尊生父興獻王為太上皇。身為監察御史的藍田、段續、陳相等眾多正統派,認為此舉於禮不合,主張尊正德帝為太上皇,並懇請皇帝治罪席書等人。此舉卻使嘉靖帝大怒,下詔將藍田等人廷杖,藍田受杖後幾乎喪命,枕席達月余之久。愈後,仍冒死逆鱗強諫,並接連上疏彈劾大學士費宏、尚書楊旦及席書、陳洸等權臣十餘人,直聲震動京畿。

嘉靖四年(1525年),藍田受命巡按陝西。陝西乃明朝邊防重地,其父藍章曾於正德五年(1510年)任陝西巡撫達四年之久。藍章巡撫陝西時,因政績卓異,後升遷南京刑部右侍郎,離任時,三秦父老為其立“去思碑”,建生祠奉祀。碑記中記載著藍章的功績,其中頌藍章:“浚洛豐之水,灌溉三州禾田;築興平諸路牆,以防響馬;益冬衣布花,恤三邊軍士;開長安書院,課八郡書生;救荒益租,旌節獎善。論德已臻綦功能,雖前古莫尚焉!”藍田到任後,不敢稍損其父當年聲譽,乃設計智退邊寇,平亂安民,並上疏朝廷,歷數邊務十數事,廢除弊端,盡修其父任巡撫時之舊政,讓民休養生息,一時間邊境靖寧,人民安居樂業,因而深受三秦父老愛戴,當地人贊其父子曰:“一按一撫,一子一父。虜不犯邊,民得安堵”。後在其父藍章病逝、藍田返鄉守制其間,曾被他參劾過、已掌都察院務的張璁、給事中陳洸等乘機上疏參劾藍田,羅織罪名,對他進行誣陷報復,使藍田被逮入濟南大獄,革職問罪,經多方解救,方得獲釋,遂被罷歸鄉里。

藍田生於即墨城裡,因而他對家鄉無比摯愛,家鄉的山水景物他多收入詩作中歌之詠之。如《登華樓絕頂》、《華樓次韻》、《嶗山次韻》、《宿巨峰白雲洞》、《三標山》等諸多作品皆是對家鄉山水的讚美。如今的墨水河舊稱淮涉河,唐代曾築有河堤護城,但歷北宋、金、元三代再無繼修者,因年久失修,河堤坍塌,每遇大雨,墨水河洪水泛濫、為患鄉里。正德九年(1514年),知縣高允中徵集役工二千餘人,歷時四個月,方築成一條“東西長六百尺,高一百尺,南北厚七十尺”的護城河堤。藍田對高令的政績深為欽佩,特作《新修淮涉河高堤頌》以歌頌之。在文中,藍田將新築之河堤稱之為“高堤”,將其與西子湖畔的“蘇堤”相媲美,文中贊曰:“役未逾時,奄告成功。維水澞澞,維堤崇崇。有宋蘇子,有唐白公。西湖出守,築堤馮馮。御菑捍患,高子與同。新堤曰高,媲美無窮。”

著作書影 著作書影

藍田一生品德高尚,仗義疏財,樂於助人。在大災之年、民不聊生之時,他都慷慨解囊,救助貧民,死者贈以棺木,並捐以土地用以殯葬無處埋葬的死者,前後共捐地達50餘畝。藍田出身書香門第、簪纓世家,藍田在太學讀書時,其父藍章以三品考滿卓異,按明制,可蔭一子為官生入國子監出仕,作為長子的藍田乃禮讓於三弟蔭襲,既不私己身,亦不私其子,顯示出其謙謙君子之風。萊州友人劉英,在赴任寧州知州時,路過即墨,將許多行李存放在藍田處,後因劉英全家中途翻船遇難,藍田聞訊,費盡周折,從千里之外尋來劉英從弟,將那些無人知曉的行李悉數交還。歷下故人周秀,居官清貧,去世後,藍田收其子養而教之,使其後來考取了即墨儒學生員。

藍田罷職歸鄉之後,不問政事,於後院專辟一室為書房,名曰:“可止軒”,終日深目韜晦,游衍講習其中,撫琴作詩自得其樂。晚年還與青州馮閭山(謂馮裕)等八人友結詩社,起名曰“海岱會”。並相約不將社內詩稿外泄,不復以名譽為事,但以詩抒懷,陶冶性情,自娛其樂。藍田在罷歸閒居的幾年間,朝中曾先後有二十餘封薦書推舉他重新出仕,但他對官場仕途早已心灰意冷,自嘲地婉拒曰:“我數十年老婦,何可與紅顏爭艷!” 藍田一生著述頗豐,有《藍侍御集》、《北泉集》、《東歸唱和》、《白齋表話》等。

史籍記載

•明·李開先《文林郎河南道監察御史北泉藍公墓志銘》

衡藩高唐王岱翁篆

賜進士第中憲大夫翰林院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前吏部文選司郎中章丘李開先撰

賜進士第亞中大夫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前奉敕提督浙江學政副使臨朐馮惟訥書

嘉靖乙卯正月己酉,北泉藍公卒。生在成化丁酉二月乙亥。文人多不壽,年至七十九者自古為難。卒時神氣不亂,口占詩一首,聲律不減未病時,自名之曰《泉翁絕筆》。葬於是年十二月壬寅,祔於資善公賜兆之左。二子即世,未及志銘其墓,已托樂安李愚谷舜臣,李又感疾,不能執筆,每對其子嘆息:有負年家情雅,若得李中麓代作,吾死無憾,死亦欲李文。後果如其言。藍孫知之,托其表兄劉三禮至予舍拜懇,且傳愚谷對子之語云雲。予欣然許諾,但索原事狀不可得,三禮走京師,謁其丈張考功巽言為狀,值將內考,乃拔冗應之,不負其遠意。予與公雖同鄉,東西相去七百里,又素未之面,惟有神交夢卜,簡札往來而已。雖慕其才,未能詳其履直,據狀而塞其請,以慰公及太僕公於地下雲。公諱田,字玉甫,號北泉,原昌邑舁山人,遷於即墨。祖珍,從元世祖有功,授武義將軍,總領監軍,後有千百戶、漕運、把總、防禦、陰陽、勸課、教諭等官,入我朝而尤盛。曾祖福盛,祖銅,俱累贈通議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曾祖妣於、王、丘三氏,祖妣于氏,俱累贈太淑人。父章,號大勞山翁,成化甲辰進士,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終南京刑部右侍郎,進階資善大夫。母徐氏,累封太淑人。以成化丁酉二月乙亥,夢大星降於庭,寤而生公。見者偉其貌,聞者壯其聲,聰穎不但童輩不及,雖同學冠者五六人,亦皆出其下。七歲善記誦,能詩對,從資善公於京師,福山孫內翰珪,以長對難之,不待思索,句奇絕而字的確。已又從寓婺源,吳江陳中丞元吉時猶未第,因受學於其門,聞教即書紳,難題不窘筆,計年不過十二三耳,見者已許其為國器。學士程篁墩敏政,試以梅花賦,援筆立就。程乃嘆曰:“吾舉神童日,亦不能過此子!”南直隸督學司馬御史亮,屢命陪諸生糊名試之,不出一等。歸而試于山東,沈提學鍾奇其文,以為不類少年語,或記誦舊作不可知,三覆試之,始信而大喜,批其捲雲:“不期即墨之鄉,而產藍田之玉。”由是名重齊魯,隨薦鄉書,年才十六,乃弘治壬子科也。入太學,不誤學規,以其餘日,從師於李西涯東陽、楊邃菴一清、楊石齋廷和,取友於楊升菴慎、劉松石天和、張伎陵鳳翔,不惟文筆縱橫,而國體亦通達矣。資善公以忤閹瑾系獄,謫判撫州,又值宸濠之叛,公周旋其間,年方三十有一,以憂勞而鬚髮半白。及瑾誅而濠平,資善升陝西僉事,鬚髮復如故。後資善以三品考滿,例應蔭子或嫡孫,公乃讓於弟因。既不私其身,又不私其子。每病場屋之文日趨於浮靡,曰:“此晚宋之文妖經賊也!”若《止齋論》、《繩尺論》、《策學衍義》、《璧水群英》之類,誠如李崆峒所謂:其氣繭以索,其辭刻以峭。以是知公言雖激,然而亦不為過矣。今則《四書經義》固不及往日渾厚雄偉,而透貼精細,亦非往日所能及。可惜二三場熟爛鬆懈,直書舊套,不惟不似晚宋,較之弘、正、嘉靖初年,更覺不及。猶幸公不及見,見則不平之氣,不知又將何如矣!當時所作之文,果是高古,藏鋒鍔不露圭角,奮然以變時習為己任,因而不合於主司。每一下第,輒改一經,久而五經俱遍矣。士子不得第者,必以之藉口,才學如藍田、馬理,尚且空歸,吾輩復何愧恨耶!及馬公第,而公猶脫落,文乃俯就時格。至嘉靖癸未會試,與鄰號舍者戲曰:“此愁障,吾坐其中,總二十三日矣!倘仍不見錄,從此廢書不讀,亦不由他途出仕。”既而揭曉,列名廷試二甲進士。次年,選授河南道監察御史,適值大禮議起,疏凡七上,不合聖心。又同群臣伏闕痛哭,詔獄,翌日,廷杖幾殆,呻吟枕席,月余始出而視事。得時權要所上十二事,多拂輿情,公乃條論之,以為不可因其議禮是而事事皆是也。給事中陳洸,已升僉事,戀內不欲外補,乃阿附驟進一二大臣,仍以舊銜參劾白岩喬冢宰宇、石潭汪宗伯俊各去位,洸留補左給事。眾論不平,公復上疏論救,並以知縣刊列洸之不法事情曰《辯冤錄》者,附入疏中。下刑部,尚書趙清溪監按其事悉實,覆奏得如擬。巡視西城,望重如山,事決如流,不止游食躡足,而豪貴亦潛蹤矣。資善閒居,足可度日,公猶分俸養之,以樂其心。乙酉,巡按陝西,資善先曾巡撫其地,有平亂安民功德,漢中、固城、金縣皆立生祠。公取道瞻拜,復修其舊政,款具邊務所當興革者十餘疏,上皆可之。至莊浪,卒遇醜虜入寇,指授方略,虜乃宵遁,追斬首級甚多。西人謠曰:“一按一撫,一子一父。虜不犯邊,民得安堵。”自負有為,地方方望其大有所為,豈意資善在家病逝,訃聞,即至境外候交代畢,奔而抵家,治喪致哀而中禮。觀者大悅,聞者稱善。執政欲為洸報復無由,乃窮索所上累疏,巧詆中之,將執下錦衣獄。西橋劉太常鈗及數相知多方解說,止擬本省會勘,回奏為民。遂作可止軒於後圃,游衍誦讀其中,口談不及官事,足跡不入公門。縉紳有造其廬者,懇請始一出見,否則託疾辭之。萊州劉英為寧州守,寄其囊篋,人無知者,赴任,舉家沉於江,公召其從弟還之,封識如故。歷下同年周秀,居官清苦,歿後家貧,乃攜其子,養而教之,見在即墨為庠生。以儒學地狹,欞星門壞,遂捐金廣其地,而易以石門,兼建啟聖祠三楹。歲歉,生者給粟,死者給棺,無葬所者,出負郭田二十畝,募工聚葬者幾千人,且為文以祭之。受性勤學,老而彌篤,能作小楷,篆隸尤工。善談性命與世務,耳聞者如傾化日,面領者如坐春風。同石來山、劉山泉諸君,作海岱會於青州,雖數百里外,有時親至,有時走使領詩題,詩未有過期不就者。兩京台諫,山東撫按,閣部大臣,前後薦者二十餘疏,竟不獲用。止得遇恩詔,冠帶閒住而已。薦辭雖多,就中蔡都御史經、胡都御史纘宗、李御史復初、許太宰贊,為能得其真而概其索,如曰“學博而才優,氣剛而志銳”;如曰“德望更重於時,才識有裨於政”;又曰“文行無慚於上世,聲光有益於東萊”;又曰“義氣振揚於台憲,清風表正乎鄉閭”,若寄以撫治之任、侍從之司,必能教養保障,啟沃論思。此其大略,餘固不及詳書去。早發先萎,乃理之常,厚積薄施,則數勝而理之變也。公發之早而積之厚,顧乃先萎而不得厚有所施,不惟東方惜之,四方亦罔不惜之,深咎夫一二大臣不能休休有容也。東人會試中第八名者,往往任久而官尊,如單縣秦紘、德州張海、曹縣扈永通是已,奈何公獨以御史終其身?然其皂囊奏而奸諛落膽,白簡飛而台閣生風,有埋輪橫劍之雄,持戟避驄之烈。內外震肅,如傳宣而山嶽動搖,則韋思謙矣。至於老成持重,務存大體,非若新進之士賣直生事、沽名塞責者。雖一御史終身,而多歷年所薦登顯要者,烏能及哉!配范氏,同邑人,提舉志女。生於成化丙申十二戊戌,卒於正德己巳十一月乙酉,年三十四。繼劉氏,陝西邠州人,少保戶部尚書昭之孫女。生於弘治癸丑十一月己未,卒於嘉靖癸卯七月乙丑,年五十一。各有賢德,載在別傳志中。長子柱孫,衛學生;次子史孫,國子生。女,長適青州太保劉文和孫參議澄甫子士雲,次適萊州太保毛文簡孫太僕鄉渠子延太,又次尚幼。思紹、思繼、思統、思緒,其四孫男。各許名家子者,則三孫女也。所著有《北泉集》、《東歸唱和集》、《白齋表話》、《隨筆》、《續筆》,奏疏五十餘條,並纂修資善《四朝恩命錄》、《南征題稿》、《行稿》、《西巡題稿》、《八陣圖》,俱藏於家。

銘曰:亢直而與世相左,可不謂賢耶!老其才而大其用,公何為獨不然耶?得志一時,名流百世,二者果孰後而孰前耶?行人瞻拜其下,依依而不忍去者,非真御史長眠不起之阡耶!

【注】此文為衡藩高唐王朱厚煐(號岱翁)篆額;章丘李開先撰文;臨朐馮惟訥書丹。

•藍楨之《先御史公傳》

公諱田,字玉甫,號北泉。明即墨人。侍郎諱章公長子,幼讀書嶗山華陽書院,生有異稟,神穎天成,為文橫肆奇拔,工畫及隸。十二入庠,十六舉鄉薦,山東提學沈鍾以為不類少年語,三複試之,始信而大喜,批其卷曰:“不期即墨之鄉,而產藍田之玉。”嘉靖二年成進士,次歲授河南道監察御史。議大禮,疏七上。七月,又同群臣伏闕哭被廷杖。又次歲,巡按陝西,至莊浪,卒遇北虜入寇,指授方略,寇乃宵遁,追斬首級甚多。先侍郎公曾撫陝,至是修其舊政,西人謠曰:“一按一撫,一子一父。虜不犯邊,民得安堵。”已丁外艱歸。先是公官御史時,有陽湖人陳洸者素無行,以給事中奉使回籍家居。二年,與知縣宋元翰不相能,令其子訐元翰謫戍,元翰摭洸罪及帷簿事利布之,名《辨冤録》,由是洸不齒於清議。已而洸赴京復命,方在道,聞已外補僉事,大恚。先議禮時,洸嘗言獻帝不可稱皇,及見璁萼驟顯,乃改圖以舊官,上疏言,璁等議是,亟宜本生之稱。侍郎何孟春言:“洸已外補,猶冒舊銜,宜究問”。世宗不聽,復洸故官。洸遂劾大學士費宏、尚書吳一鵬等為邪黨,璁萼大悅,遂引以擊異己。於是侍御上疏劾禮部尚書席書並及洸,且封上元翰《辨冤録》,刑部尚書趙鑒案其事悉實,覆奏得如議,都察院請解洸回籍聽堪,世宗不得已從之,遣刑部郎中葉應驄及錦衣千戶李經偕往,應驄恐經受賄,與焚香誓天,會巡按御史熊蘭親治,且上洸罪至百七十二條,除赦前及曖昧勿論當論者十三條,罪惡亟宜斬,妻離異、子柱絞,洸懼,亡詣闕求救於萼,世宗持應驄疏未下,萼要璁共奏,謂洸議禮臣為法官所中,世宗如其言,命免洸罪為民,尋並免妻子,獄定已久,洸希翻故案,上言訐應驄等,萼因為洸訟冤,遂逮應驄、元翰及洸廷訊,是日黃霧四塞,獄弗竟。次日,又大風拔木,詔停刑,乃當應驄案事不實律,斥為民,洸復冠帶。方廷訊時,執政欲為洸報復,將執公下錦衣獄,西橋劉太常鈗及數相知多方解說,止擬本省會勘,逮問至濟南,會廷訊,遇天變,亦奉旨停刑訊,削籍為民,復遇恩冠帶閒住。洸猶憾應驄不已,越數年,又令人誣奏應驄勘獄時酷殺無辜二十餘人,按驗無實,猶特謫應驄戍遼東。是獄先後八年,凡攻洸及治洸獄者無不得罪,逮捕至百人,天下益惡璁、萼輩恣橫,羞言議禮臣矣。公由是深自韜晦,作“可止軒”於後圃,游衍講習其中,先後論薦三十餘疏,終不起。晚與青州馮閭山、劉澄甫等共八人結“海岱會”於青州北郭之大雲寺,社約中有不許將會內詩詞傳播,違者有罰,蓋俱以陶寫性情為主,不復以名譽為事,有同心焉。戊辰正月十二世孫楨之謹編

•藍楨之《先御史公年譜》

公諱田,字玉甫,號北泉,明即墨人。侍郎諱章公長子。母,徐太淑人。弟:囦,貢生;因,蔭生,歷官江寧知縣、慶陽府通判。女兄弟三:長適王,次適尤,三適楊。配孺人范氏,繼配劉氏,副胡氏。子二:柱孫,衛學生;史孫,國子生。孫男四:思紹、思繼、思統、思緒。女三:長適青州劉文和公孫參政澄甫子士雲,次適萊州太保毛文簡公孫太僕卿渠子延太,三失考。

丁酉成化十三年(1477年)二月初六日,公生。有異稟,印堂正中有痣,上尖下圓,酷似葵子,周微有痕如畫筆勾勒。見者偉其貌,聞者壯其聲。

甲辰成化二十年(1484年),公八歲。善記誦,能詩對。侍郎公入京赴春闈。既揭曉,成進士。公隨之京,福山孫內翰,以長對難之,不待思索,句奇絕而字正確。

乙巳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公九歲。居京師,程敏政試以《梅花賦》,援筆立就。程嘆曰:“吾舉神童時,不能過此子。”賦已佚。

丙午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公十歲。秋,侍郎公除婺源知縣,公隨之任。吳江陳中丞特猶未第,因受學於其門。聞教即書“紳”,難題不窘筆。

戊申弘治元年(1488年),公十二歲。入庠。南直隸督學司馬亮御史,屢命諸生糊名試之,不出一等。

己酉弘治二年(1489年),公十三歲。前年,侍郎公迎養贈公於官邸。是年十月,侍郎公將述職於朝,贈公思歸,乃同行。舟至丹陽,贈公病卒。侍郎公丁外艱,公隨歸,登金山。

庚戌弘治三年(1490年),公十四歲。侍郎公為贈公卜兆於嶗山華樓山東鳳山之陽,於九月二十一日,啟於太淑人之窆合葬之。

辛亥弘治四年(1491年),公十五歲。侍郎公讀禮余間,每攜公及鄉俊彥講習於東崖書屋。東崖在邑東一里路北,有高崖。自侍郎公之祖諱福盛公,有其地。後築書屋,以為子孫藏修所。

壬子弘治五年(1492年),公十六歲。舉鄉薦。山東提學沈鍾,以其文為不類少年語,三複試之,始信而大喜。批其卷曰:“不期即墨之鄉,而產藍田之玉!”由是名重齊魯。

癸丑弘治六年(1493年),公十七歲。初赴春闈,不第。試前,武功康海報其父書曰:“是科掄元,非即墨之藍田,即三原之馬理,否則海也。”其見推若此。既揭曉,康及第。公與馬理俱落第。士子不得第者,以之藉口曰:“才如藍田、馬理尚且空歸,吾輩復何愧恨耶!”公下第後游江南,遊興唐寺。侍郎公補潛山知縣,改建縣倉,命公代作《潛山便民倉記》。

甲寅弘治七年(1494年),公十八歲。冬作《埋鸚鵝銘》。

丙辰弘治九年(1496年),公二十歲。二赴春闈不第。

丁巳弘治十年(1497年),公二十一歲。五月九日,二叔母劉孺人卒,公為作《劉孺人行狀》。

己未弘治十二年(1499年),公二十三歲。三赴春闈不第。賦《下第寄弟詩》二首。復登金山,順流而東登焦山。

壬戌弘治十五年(1502年),公二十六歲。四赴春闈不第。初公病場屋之文日趨於浮靡,奮然以變時習為已任,因而不合於主司。每一下第,輒改一經,久而五經俱遍。及是東歸,友人張鳳翔作序送之,規以固宜姑自貶損,勉就近規。作《東嶽廟重修記》。

癸亥弘治十六年(1503年),公二十七歲。先是丙午歲,公隨侍郎公官婺源時,遊興唐寺。至是,寺僧太祥,來見於京師,求為作《興唐寺半間處記》。

乙丑弘治十八年(1505年),公二十九歲。五赴春闈不第。

丙寅正德元年(1506年),公三十歲。先是侍郎公自丙辰由潛山知縣歷升監察御史,巡按太僕寺少卿、大理寺右廷尉、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自癸亥至是,四年間,公常在京奉侍。作《送太常喬先生代祀序》。楊慎與同鄉士馮馴、石天柱、夏邦謨、劉景宇、程啟充為“麗澤會”,公與永昌張含結社唱和。

丁卯正德二年(1507年),公三十一歲。侍郎公以忤劉瑾下獄,公周旋其間。得釋,謫撫州通判。尋擢金州道僉事。將行,別駕范太沖贈以樟木舊鼓腔,命公代為之記,書腔內(原存族孫孝御處,現存即墨市博物館)。

戊辰正德三年(1508年),公三十二歲。六赴春闈不第。將東歸,楊太史用修慎、劉侍御子靜澄甫,同餞別蕭寺,各賦送行詩二首,分用原韻和之。次日聯句,一夜成三十首。用修意未足,復自成三十首,再步韻和之,並求和於子靜,合之為《東歸唱和集》,計百首。俱七律體(原稿已佚,今集中所收六十四首缺楊慎、劉澄甫詩)。

己巳正德四年(1509年),公三十三歲。十一月二十七日,范孺人卒,邑人云南五井鹽課提舉范志女。來歸年月失考。

庚午正德五年(1510年),公三十四歲。侍郎公升陝西巡撫,時川寇藍廷瑞鄢本恕擾亂川北,流劫湖陝,侍郎公督師坐鎮漢中,公數省於漢中。

辛未正德六年(1511年),公三十五歲。七赴春闈不第。劉孺人來歸,年十九,邠州戶部尚書昭孫女、錦衣衛千戶綺女。即墨知縣高允中,增築舊城,公為作《修城銘》。

壬申正德七年(1512年),公三十六歲。奉侍郎公命,建“世廌堂”、“世慶樓”於縣治西祖宅內。作《世廌堂上樑文》。先是劉六、劉七倡亂北海,黨羽四出,有偽稱大王者宋輔來攻墨城,賴邑令高公事前籌備,寇不得逞,而輔又中流矢死,城得無虞。

甲戌正德九年(1514年),公三十八歲。八赴春闈不第。賦《燕山漫稿》一冊。侍郎公升南京刑部左侍郎。即墨淮涉河,沖城外西南角,知縣高允中築石堤障之。公為作《新修淮涉河高堤頌》。

丁丑正德十二年(1517年),公四十一歲。九赴春闈不第。侍郎公乞休歸,作《五龍廟祈雨重修記》。

庚辰正德十五年(1520年),公四十四歲。十赴春闈不第。十月廿六日,公與青州劉澄甫游華樓山,劉澄甫有《登華樓崮》詩二首。

壬午嘉靖元年(1522年),公四十六歲。游勞山,作《勞山巨峰白雲洞記》、《宿巨峰白雲洞》詩。

癸未嘉靖二年(1523年),公四十七歲。十一赴春闈。先是落第士子所藉口者馬理已第,而公猶脫落,文乃復就時格。至是入闈。與鄰號舍戲曰:“此愁障吾坐其中總三十三日矣,倘仍不見錄,從此廢書不讀,亦不由他途出仕!”既揭曉,列名廷試二甲進士。賦《瓊林宴口占誌喜》詩。

甲申嘉靖三年(1524年),公四十八歲。選授河南道監察御史。先是侍郎公命公建“世廌堂”,蓋望後之能繩其武耳。作《端陽賜扇賜角黍恭紀》詩二首,作《陪祀南郊恭紀》詩四首。議大禮,疏七上。七月,又同群臣伏闕哭,被廷杖幾殆,吟呻床蓆月余始出視事。十月,上疏劾奸佞大臣禮部尚書席書。十一月,起楊一清為兵部尚書,總督三邊。公作贈《邃庵少傅節制三秦用邊華泉太常韻》七律詩二首。又有五排詩一首。作《故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工部尚書贈太子少保叢公行狀》。作《明故奉議大夫懷慶府同知周君墓志銘》。

乙酉嘉靖四年(1525年),公四十九歲。擢陝西巡按,便道歸省。已至任。至莊浪,卒遇寇至,指授方略,寇乃宵遁,追斬首級甚多。侍郎公曾撫陝,有平亂安民功,漢中固城、金縣等處,皆有生祠。公取道瞻拜,並修其舊政,款其邊備,所當興革者十餘疏,皆可之。西人謠曰:“一按一撫,一子一父。虜不犯邊,民得安堵。”六月十六日,二叔父諱竟公卒。公為作墓志銘。十二月初二日,侍郎公卒,壽七十三。訃至,公奔喪歸。作明故武略將軍錦衣衛千戶《劉府君墓志銘》。作《乙酉之秋予奉使隴右道出陝州觀砥柱謁禹廟次金人韻》。

丙戌嘉靖五年(1526年),公五十歲。葬侍郎公於勞山灰牛石山原。

丁亥嘉靖六年(1527年),公五十一歲。五月十四日,子史孫生。先是公繼從弟國第六子葵,改名柱孫。至是副室胡氏又生子。

戊子嘉靖七年(1528年),公五十二歲。七月十五日,徐太淑人卒,年七十五。與侍郎公合葬。

辛卯嘉靖十年(1531年),公五十五歲。先是公劾席書並及其黨羽給事中陳洸不法事,洸求救於桂萼,獄凡八年,一再反覆,攻洸及治洸罪者無不得罪(詳見《御史公傳》)。公於是年逮入濟南獄。既釋歸,乃作“可止軒”於後圃,日與知交黃作孚、楊鹽等,游衍講習其中。先後論薦三十餘疏,終不起。作《明故承德郎順德府通判致仕於先生墓志銘》。

癸巳嘉靖十二年(1533年),公五十七歲。六月,世宗敕為侍郎公賜葬,由灰牛石遷於邑北四里賜兆塋。秋,山東左參政陳沂來邀同游勞山。弟囦、因同去,五日歸。陳作遊記及詩二十餘首,書卷寄來,公作《和石亭見訪詩》、《同陳石亭游鶴山洞次韻》、《次陳石亭太史海山亭韻》、《同石亭游三標山韻》等詩。作《宿勞山僧寺》詩,作《令君雨詩序》,作《喜雨贈張明府》詩。

甲午嘉靖十三年(1534年),公五十八歲。作《九日詩》二首。姜隱為寫《行樂小照》,高半尺,紙底,戴純陽巾,衣深衣,面左側,危坐據案作書,身後倚石有芭蕉。公作《自題小像》詩二首。(公大小像凡十二軸,除此外皆絹底。俱失於文革時)。作《祭從弟謙齋訓術京甫氏文》。

乙未嘉靖十四年(1535年),公五十九歲。作《原任即墨令高侯七十壽序》。十一月,於青州北郭禪林之大雲寺與石存禮、馮裕、劉澄甫、陳經、劉淵甫、黃卿、楊應奎等八人成立“海岱會”詩社。有《海岱會集》十四卷。

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公六十歲。作《雨中元日試筆》詩。

丁酉嘉靖十六年(1537年),公六十一歲。山東按察使王獻開鑿膠萊運河,公為作《新開膠州馬濠記》(碑現存於黃島開發區馬濠公園內),及《馬濠宴集呈王南澧台長》與《馬濠曾現川舊台長次前韻贈之》二詩。作《安人孟氏墓志銘》。作《青州左衛指揮王將軍墓志銘》。作《錦衣衛千戶劉府君原配趙氏墓志銘》。

戊戌嘉靖十七年(1538年),公六十二歲。作《杏花詩》。

辛丑嘉靖二十年(1541年),公六十五歲。作《賀即墨令王安山褒賚序》。

壬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公六十六歲。作《文林郎浙江道監察御史浦先生墓志銘》。

癸卯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公六十七歲。七月二十二日,劉孺人卒,年五十一。公與楊用修書稱:“癸卯孟秋,賤子繼室又棄世,衰殘之年,復作鰥居,家務又縈心曲,不知造物之於賤子何若是其酷也。”楊寄詩曰:“四海風紀藍御史,廿年逃名即墨城。”先是嘉靖元年,文登尚書叢蘭賜歸,作《優老堂》。至是其子磐求為作記。作《監察御史浦君妻任孺人合葬墓志銘》。

甲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公六十八歲。作《匡石泉八十壽序》。作《登州府新遷察院記》。

乙巳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公六十九歲。作《登州府總督備倭帥府廳題名記》。

庚戌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公七十四歲。邑人臨縣教諭王鎬卒。為作《墓志銘》。鎬子邦直著《律呂正聲》。

藍田畫作 藍田畫作

辛亥 嘉靖三十年(1551年),公七十五歲。二月十四日,長孫思紹生,次兒媳欒孺人出。孺人膠州御史欒岱滄女。夏五日作《己酉登金山己未復登金山順流而東登焦山宿於三召洞迄今思之如昨日耳因觀扇頭畫感懷漫賦四首》。作《承直郎鞏昌府通監甘肅糧儲致仕叢公墓志銘》。

壬子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公七十六歲。十一月十一日,次孫思繼生,亦欒孺人出。作《祭楊甥任大》文。

癸丑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公七十七歲。三孫思統生,次子副室史氏出。公作《生孫》詩二首,有“泉翁七十七,三歲得三孫”句。四孫思緒,亦史氏出,出生年月失考。

乙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公七十九歲。正月十二日卒。十一月,附葬賜兆塋侍郎公墓左。又十餘年,章丘李開先為作墓志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