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雄鳥:中等體型(14厘米)的色彩艷麗的歌鴝。特徵為喉部具栗色、藍色及黑白色圖紋,眉紋近白,外側尾羽基部的棕色于飛行時可見。上體灰褐,下體白,尾深褐。雌鳥喉白而無橘黃色及藍色,黑色的細頰紋與由黑色點斑組成的胸帶相連。與雌性紅喉歌鴝及黑胸歌鴝的區別在尾部的斑紋不同。諸亞種的區別在喉部紅色點斑的大小(亞種 abbotti最小)、藍色的深淺度(亞種 Saturator深,svecica淺)以及在藍色及栗色胸帶之間有無黑色帶(svecica)。幼鳥暖褐色,具銹黃色點斑。
虹膜-深褐;嘴-深褐;腳-粉褐。
叫聲:鳴聲飽滿似鈴聲,節拍加快,包括部分模仿其他鳥的鳴聲。有時在夜間鳴叫。告警時叫聲為heet似(JI)。聯絡叫聲為粗啞的truk聲。
分布
分布範圍:古北界、阿拉斯加;冬季南遷至印度、中國及東南亞。
分布狀況:亞種saturatior和kobdensis繁殖於中國西北,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東北,越冬鳥在中國西南及東南。其他亞種遷徙時經過中國--przevalksii繁殖於西伯利亞,可能在內蒙古及青海也有繁殖,遷徙經中國中部;abbotti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在西藏西部也有記錄。這些亞種經中國時甚常見於苔原帶、森林、沼澤及荒漠邊緣的各類灌叢。
生活習性
藍點頦棲息於灌叢或蘆葦叢中。性情隱怯,常在地下作短距離賓士,稍停,不時地扭動尾羽或將尾羽展開。喜歡潛匿於蘆葦或矮灌叢下,飛行甚低,一般只作短距離飛翔。常歡快地跳躍,不去密林和高樹上棲息,在地面奔走極快。平時鳴叫為單音,繁殖期發出嘹亮的優美歌聲,也能仿效昆蟲鳴聲。主要以昆蟲、蠕蟲等為食,也吃植物種子等。繁殖期為5月。營巢於灌叢、草叢中的地面上。巢以雜草、根、葉等築成。每巢產卵4~6枚。卵有光澤呈藍綠色。孵化期約為14天。
護理
藍點頦生鳥首先要在板籠中馴養。初期要用線扎飛羽,以減少飛撞,保存體力,將粉飼料調成稀糊狀,上面加幾條麵包蟲或玉米螟幼蟲,不給飲水。讓鳥餓了吃籠內食罐中的蟲,同時吃進稀料,以後將糊狀料調稠,直至過度到吃粉料。或者用小昆蟲填喂,每日4次,每次2~3條小蟲,填餵時要輕柔,避免損傷,能自食後再放入點頦籠中飼養,供給清潔的水,每天更換。點頦料可用玉米面50%、綠豆面20%、熟蛋黃20%、淡魚粉或蠶蛹粉10%配成。
藍點頦活潑好動,要每天溜鳥,呼吸新鮮空氣,曬太陽。夏天應經常讓其水浴,每日可進行一次。冬季應減少水浴次數,浴後要注意不能直接吹風,浴水溫度應在25℃~35℃之間,換羽期要特別注意多給活食和其他動物性飼料。
夏季要注意粉料隨配隨喂,保持新鮮,防止變質。如放入大籠飼養,須經過板籠馴化上食後,再放人較大中籠(100厘米長、60厘米寬、70厘米高)飼養一段時間,發現吃食不爽的繼續填喂,直到體況健壯,再放入大籠,2米高、4米長、3米寬的大籠可飼養30隻左右。籠頂要有1/3遮雨,多設較低的棲架。藍點頦畏寒,冬天氣溫低於0℃時要在室內飼養,鳥籠要放到室內有陽光照射的地方,在室外應選擇避風向陽之處懸掛。
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