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薩嘎縣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日喀則地區的西北部,屬全區邊境縣之一,全縣邊境線長105公里,為日喀則地區西部三縣(仲巴、薩嘎、吉隆)之中心,東與昂仁縣、聶拉木縣接壤,南與吉隆縣、尼泊爾王國為鄰,西與仲巴縣,北與阿里地區的措勤縣相接。地處喜馬拉雅山北麓,岡底斯山脈以南的西南邊緣,雅魯藏布江上游。境內“219”國道橫貫全縣東西,也是拉薩通往阿里普蘭的交通要道。全縣總面積為2。55萬平方公里,下轄七鄉一鎮,38個行政村,即加加鎮、達吉嶺、如角、拉藏、雄如、夏如、旦嘎、昌果七個鄉。現在總人口為12600人。全縣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氣候高寒嚴酷,無明顯春夏秋冬之分,冬長夏短,屬典型的高原性氣候,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簡介
資源:薩嘎縣自然資源豐富,草場廣闊,草場總面積達3975萬畝,畜牧業比較發達,牛羊成群,水草豐美,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美麗的地方”。有大量的菊科、禾本科、草科植物。境內分布較多的常綠針葉、灌木叢只有香柏一種(俗稱爬地松),其分布面積較大,資源豐富,面積達274萬畝。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野氂牛、野驢、藏羚羊、岩羊、黃羊、馬鹿、獐子、灰兔、猞猁、狗熊、雲豹、旱獺、鼠兔、溫泉蛇和鏟齒裂腹魚、雙須重唇魚、斑切腹魚、藏鶴、雪雞、禿鷲、野黃鴉、野水鴨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鐵、銅、鉛、金、硝、硫磺、花崗石、水晶石、石碳等多種礦產。水資源豐富,大小河流有10餘條,總長度5000公里,其中,雅魯藏江發源於鄰縣仲巴境內,流經薩縣320公里,此外還有10多個小湖泊,6處地熱溫泉。
文化:薩嘎縣旦嘎鄉的甲諧聞名後藏,據今已有1000多的歷史,據相傳是當年為慶祝文成公主進藏而跳的一種傳統民族舞蹈,動作豪邁奔放,服裝艷麗, 在2002年被自治區文化廳命名為甲諧文化藝術之鄉。
薩嘎縣地區藏族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了本民族的傳統體育運動。主要運動項目達十餘種。一、賽馬,賽馬主要以求速度為主,首先到達目的地者為第一,賽馬多在秋季或節日期間舉行。青壯年騎手為多,也有女的參加,賽馬結束後,有為獲得名次的馬掛大紅花,為騎手掛哈達,敬青稞酒的習俗。賽馬前,各騎手裝束精幹,神采奕奕,馬籠頭上佩掛彩色綢帶,當號令發出時,眾騎手提韁夾腿,飛馳而去,你追我趕,奮勇馳騁,觀眾側拍手加油,吶喊助威、歡聲雷動,場面壯觀,扣人心弦。當優勝者風馳電掣般地馳向終點時,觀眾熱烈鼓掌表示祝賀。二、賽氂牛,主要是賽氂牛速度。賽前選牛將氂牛精心刷洗打扮,使毛色閃亮,並在長而彎曲的牛角上繫上各種彩綢,表示吉祥如意,奪魁在望。騎手腰系紅帶,足蹬皮靴,顯得身體輕巧,乾淨利落。當裁判動紅旗時,眾騎手蜂擁而動,驅牛疾馳,首先到達終點者為勝者,複賽勝者為冠軍,觀眾為獲勝為犯規。五、拉拔牛把繩兩頭打成死結,分別套入相背而立的兩人肩、臂部,由裁判發令後,雙方即曲彎腰,全力向前,如一方力盡倒地為輸者。六、玩羊骨用羊臏骨來玩耍。羊宰殺後,吃淨羊膝蓋上的肉,兒童即以此作玩具。骨頭有上下、正反四面,豎起謂馬、翻過叫驢,俯者叫綿羊,仰者為山羊。七、扳手腕參賽雙方伸直胳膊,掌心相對,虎口交叉,握緊,憑腕力扳倒對手為勝。八、騎馬揀哈達,每年秋天,畜牧業豐收季節,馬壯羊肥之時,薩地區藏族,有著騎馬揀哈達的歷史傳統,以各鄉為單位,參賽的青壯年,自己挑選馬匹,並裝束精幹,神采飛揚,以揀哈達數量最多、速度最快者為獲勝者。以上項目中,以賽馬、賽氂牛、舉石頭為普遍。
風俗:薩地區藏族服飾種類較多,主要種類有:
羅巴:用大羊皮製的皮襖,一般用豹皮作領,黑燈蕊絨鑲邊,也有以氆氌或水獺皮鑲邊的。
得通:在農牧區氆氌縫製的各種上衣較普遍。
曲巴:用氆氌縫製的夏裝寬衫,能避雨隔風。
察羅:用羔皮縫製的皮襖。
腰帶:一般長3—4米,平時以布料作腰帶,節日以綢緞作腰帶,以藍、紅、黃、玫瑰等色為主。
鞋襪:多穿用牛皮縫製的皮鞋,用羊毛手工編織的襪子。
帽子:秋冬多戴狐皮帽,春夏戴毛呢絨帽。
裝飾:婦女辮子用珊瑚、珍珠、翡翠、象牙、綠松石,佩腰帶右側掛精緻銀鉤,左側佩日月形銀製品,婦女慣用項鍊,戒指,耳環,手鐲等裝飾物,多為金銀製品,男子腰間喜佩刀,手著戒指。藏族服飾,既簡樸,又奢華。平常日子,著裝樸素,秋冬之際,多穿大羊皮襖、保暖、耐磨、耐贓,夏季多穿“得通”,涼爽適宜,輕巧方便。喜慶節日,盛裝打扮,佩戴飾物,顯示節日的隆重氣氛。
薩嘎地方傳統飲食以糌粑、酥油茶、牛羊肉、奶製品為主。
薩嘎地區藏民族,因為海拔高,氣候寒冷,為保暖居住多以土坯房為主,放牧時以帳篷為主。房間擺設主要以藏式家具為主,傳統的藏式家具小巧精緻,表面畫有各式各樣的花紋,可堪稱為人間一大絕技,真是美不勝收,巧奪天工,房間正中供奉佛像,銀質淨水碗,酥油燈。房子外面刷成白色,房間大門上有牛頭,以示吉祥。
在十五期間,薩嘎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1、國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200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961.5萬元,比2000年增加2.6倍,年均增長21.47%左右,一、二、三產的比例關係由2000年的52:1:47調整為2005年的29:22:49;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了3830萬元,比2000年增長83.8%,財政收入達到218萬元,比2000年增長了1.9倍,年均增長38.13% ;人均GTP達到7702.8元,年平均增長10%以上;人均純收入達到1965元,年平均增長11%。
2、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五年來我縣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25888萬元,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30%左右。小城鎮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縣城的總體面貌顯著改善,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為進一步發展縣城經濟奠定了基礎,增強了後勁。
3、農牧業生產穩步發展。全縣農牧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取得初步成效,種植業三元結構由2000年的88:4:8調整為79:14.9:6.1。糧油總產每年保持在300萬斤左右,進一步最佳化了畜群結構,農牧業生產效益有了較大提高,基本實現肉、酥油自給。2005年牲畜總增率和出欄率分別為10.36%和22.5%,新生仔畜成活率達到55.63%.牲畜年末存欄數達到299475頭、(只、匹),畜產品商品率達到41.3%,比2000年增加1.1百分點。牲畜疫情疫病防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畜群防治密度100%。
4、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5年,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965元,比2000年增長55%。五年來我縣共投入扶貧資金1194餘萬元,為城鎮低保對象按時足額發放了低保金65萬元,基本解決了農牧民民眾的溫飽問題,部分農牧民民眾開始向小康邁進,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5、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我縣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十五”期間,累計引進資金1290萬元,特別是2005年通過招商引資990萬元對縣城格桑街進行了改造,極大地提升了我縣以民族特色為主的城區面貌。
6、社會局勢更加穩定。五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綜治工作力度,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在每年工作會議上,縣委、縣政府與各鄉鎮鑒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書》,年終進行考核。逐步完善了38個行政村的治保組織,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治安網路。二是有效化解草場資源糾紛。每年安排縣級領導帶隊駐糾紛易發地,積極地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三是經常繃緊反分裂鬥爭這根弦。長期以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劃清兩個界限,盡到一個責任”的要求,緊緊依靠民眾,嚴格出入境管理,嚴防達賴集團打著“民族”、“宗教”等旗號,進行政治滲透和分裂破壞活動,積極控制外地僧尼到我縣進行宗教活動。四是切實加強邊境管控工作。制定了薩嘎縣邊境管控和安全保衛工作預案,組建了一支50人的邊境治安聯防隊,形成軍警民聯防,齊抓共管的格局。五是切實加強信訪工作,妥善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和群體性事件。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對民眾信訪問題都親自過問、親自部署,親自督查,認真研究處理辦法,及時解決信訪民眾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六是建立安全生產領導責任制。加強了對建築施工和醫院等涉毒涉爆部門的安全監督,加強道路交通管理,強化消防意識,大力整治和規範了石油液化汽市場、公共場所的消防設施。
7、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加大教育設入。“十五”期間,縣級投入教育經費累計128萬元,教育基礎設施得到改善,適齡兒童入學率得到提高,青壯年文盲率大幅下降,教育整體水平有所提高,並順利通過了“普六”驗收。目前,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6.2%,鞏固率98.6%,分別比2000年提高了43.2%和18.6%,國中入學率為15.7%,鞏固率97.1%。分別比2000年提高了11.2%和17.3%,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100%,基本完成了8個鄉鎮中心衛生院建設,婦幼保健工作得到重視,計畫生育工作逐步加強,兩病防治及計畫免疫工作有新的進展。截止目前,全縣參加農牧區合作醫療的達9807人,占農牧民總人口的87%,農牧民民眾的健康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廣電事業進步明顯,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100%。
旅遊小貼士:
最佳旅遊時間:5-10月
因西藏日照強烈,紫外線強,需準備太陽鏡、太陽帽、太陽傘和防曬油等,另外當地氣候較乾燥,需準備潤唇膏、保濕霜等防乾燥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