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薄脆芝麻餅”產生於清末的姜堰茶食店“稻香村”,與泰州“五雲齋”的“嵌桃麻糕”和 “范日升”的“小磨麻油” 並稱為“泰州三麻”。歷史由來
姜堰薄脆歷史悠久。清朝末年,東台慶昌茶食店學徒翟鑒泉、季則禮二人來到姜堰合開了“稻香村”茶食店。想在商埠眾多的姜堰立足,需要一個招牌產品參與同行間的競爭。於是他們就針對桃酥油多難消化、小麻餅又乾又硬的缺陷,研製出一種又薄又圓的小餅,經過烤焙,製成香甜酥脆的“油酥餅”。 因其薄而不碎,脆而不硬,故名為“薄脆”。製作工藝
姜堰薄脆製作大體需要發麵、揉面、制胚、烘焙和包裝五個步驟。其製作原料簡單,但極為講究。麵粉要用姜堰上河地區盛產的小麥製作的頭麩面;麻油要選用每年八月後上市的新芝麻製作的麻油。由於其獨特的地域、原料、人文因素,因此姜堰薄脆除了自身的營養價值還有極其重要的文化價值。文化傳承
姜堰薄脆的成功來自於四、五代薄脆製作師傅、百十年時間的不斷琢磨、改進的結果。從“稻香村”茶食店到解放前後的各家茶食店,再到1956年公私合營以後成立的茶食商店、六十年代初泰縣副食品廠、現在的明智園食品有限公司,代不乏人,傳承有序。姜堰薄脆自它誕生起就聲明遠播。民國年間,黃橋何御史家,每年來姜堰天目山祭祖、海安愛國名紳韓國鈞每次去南京都要採購大批薄脆饋贈友人。
民國年間,姜堰薄脆在南京舉辦的傳統土雜食品展覽會上獲得優秀食品稱號;1985年姜堰薄脆參加在杭州舉辦的華東八市名特優傳統食品交流會被評為揚州市民眾歡迎的產品;1986年薄脆改進包裝後擠進上海市場;同年在南京金陵飯店設立銷售點;2010年,姜堰薄脆成功打入蘇果、世紀聯華等大型超市,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
姜堰薄脆產生、發展史就是一部烘焙技術變革史,一部姜堰小吃的文化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