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蕭氏松莖象是危害濕地松、火炬松、華山松、馬尾松等松科植物的重大鑽蛀性森林害蟲。以幼蟲侵入樹幹基部或根頸部蛀害韌皮組織為害,嚴重的切斷有機養分輸送,導致樹木死亡,且造成濕地松大量流脂,進而降低松脂產量。危害狀
主要是以幼蟲侵入樹幹基部或根頸部蛀害韌皮組織,嚴重時切斷有機養份輸送,導致樹木死亡,其危害濕地松還造成大量流脂,進而降低松脂產量。不同的寄主其幼蟲排出的糞便的形狀、顏色以及殘留的部位不同。濕地松上的排泄物稀醬狀,紫紅色或花白色,從根莖的地面上溢出或流淌在樹皮的表面;而火炬松,馬尾松上的排泄物呈粉狀或條塊狀,白色或黃褐色。多落在樹根莖處的地面上。據統計,蕭氏松莖象在我國南方7省119個縣(市)發生,面積已達16.83萬hm2,造成3500萬株林木死亡。鑑別特徵
成蟲:體壁暗黑色,脛節端部、跗節和觸角暗褐色。前胸背板被覆赭色毛狀鱗片,這些鱗片在前胸背板的前緣和小盾片上部較密。鞘翅上的毛狀鱗片形成兩行斑點。鞘翅的其它部分被覆同樣的鱗片。足和身體腹面被覆黃白色毛狀鱗片。卵:卵橢圓形,長2.9±0.2 mm,寬1.8±0.1 mm。初產時為乳白色,近孵化時為深黃色。幼蟲:體白色略黃,頭黃棕色,口器黑色,前胸背板具淺黃色斑紋,體柔軟彎曲呈“C”型,節間多皺褶。蛹:乳白色,長約15.5~18.4 mm,頭頂和腹部各節有稀疏的黃褐色茸毛,腹末兩側有一對刺突。生活習性:蕭氏松莖象在江西贛南地區兩年發生一代,以大齡幼蟲(5、6齡為主)在蛀道、成蟲在蛹室或土中越冬。2月下旬越冬成蟲出孔或出土活動,5月上旬開始產卵。卵期12~15天。5月中旬幼蟲開始孵化,11月下旬停止取食進入越冬,翌年3月重新取食,8月中旬幼蟲陸續化蛹。9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11月份部分成蟲出孔活動,然後在土中越冬,其餘成蟲在蛹室中越冬。
生物學特性
據報導蕭氏松莖象的世代數和生活史在各地基本一致。蕭氏松莖象2年發生1代,以大齡幼蟲(5、6齡為主)在蛀道,成蟲在蛹室或土中越冬。2月下旬越冬成蟲出孔或出土活動,4中旬至5月中旬是成蟲在林間活動的高峰期,5月上旬開始產卵。卵期12—15天。5月中旬幼蟲開始孵化,l1月下旬停止取食進入越冬,翌年3月重新取食,8月中旬幼蟲陸續化蛹,9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9月下旬為化蛹高峰期。11月部分成蟲出孔活動,然後在土中越冬,其餘成蟲在蛹室中越冬。成蟲在林間活動的高峰期,5月上旬開始產卵。卵期12—15天。5月中旬幼蟲開始孵化,l1月下旬停止取食進入越冬,翌年3月重新取食,8月中旬幼蟲陸續化蛹,9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9月下旬為化蛹高峰期。11月部分成蟲出孔活動,然後在土中越冬,其餘成蟲在蛹室中越冬。為128.9天。對濕地松,蕭氏松莖象幼蟲主要在樹乾基部和根頸部危害。其中49.7%和12.7%的比例分別分布在土上lcm—lOom和1lcm一20cm的樹幹樹皮內,22.1%的幼蟲分布在土下根頸部,極少數(0.1%)還分布在土下1lcm-20cm範圍內。在高度60Cm以上的樹幹幼蟲很少分布。對火炬松,幼蟲鑽入根頸部和基部樹幹皮層取食韌皮組織,但危害一般在30cm以下。對馬尾松幼樹和華山松,幼蟲主要在土中危害根頸部韌皮組織 。
生態學特徵
在恆溫處理下,卵和蛹的發育歷期隨溫度升高而縮短。28℃時卵和蛹的發育歷期最短分別為11.4天和16.1天。在19℃一25℃的條件下,蕭氏松莖象成蟲生命活動旺盛,但超過30℃時,則隨著時間的持續存活個體逐漸減少。蕭氏松莖象成蟲在4、5、6月份活動頻繁,7月份即開始大量死亡,8月份幾乎沒有成蟲在野外生存。目前,學者都認為植被蓋度與蕭氏松莖象的發生有顯著相關性。唐艷龍等通過對江西蕭氏松莖象發生林區45塊標準地的調查和套用灰色關聯度分析得出:影響蕭氏松莖象危害程度的關鍵環境因子是林下植被蓋度,其次是枯腐層厚度和雜灌高度,坡度和坡位也有一定的關係。就林分而言,混交林受害輕於純林;就林齡而言,李宗順 、戴立霞、羅永松等認為3年以下的濕地松和火炬松均不受害,9—13年生樹受害較重,4—8年和14年生以上的樹受害漸輕,而梁承豐等調查發現3年生的馬尾松也受害並有死樹出現,6—15年生林分受害最嚴重,3~6年生其次,16年生以上的有所減輕;就坡位而言,國外松受害上坡高於下坡,而馬尾松則與之相反;就海拔而言,李宗順等 、梁承豐等 、林仲桂等同、蘭星平等在不同的區域調查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說明蕭氏松莖象的發生與海拔沒有很明顯的關係。羅永松等發現灌木層多樣性指數與蕭氏松莖象的發生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