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城隍廟
據《辭海》記載:最早的城隍廟在蕪湖,始建於東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城隍是道教所指的城池守護神,而道教是我們的本土宗教。中國第一城隍廟理所當然也是天下第一城隍廟。
概況
蕪湖古城內有城隍廟和夫子廟(蕪湖夫子廟),故可謂“神”“聖”之城
。城隍廟守門的是“哼”“哈”二將,步入正門是大四合院,當中一個大香爐,環繞香爐是十殿道長(城隍廟裡不供菩薩)。
城隍廟有個規矩,就是“只進不出”,請香是不找錢的,香客從正門(面朝東內街——老城廂的東西大街)進入,要從後小門(現在的馬號街美麗華大舞台)溜出。
百尺高梧,稱得起一輪明月;數椽矮屋,鎖不住五夜書聲。
道教自老子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皆有道,無為而治之。道教“無為”,故道教未能成為醒世通言,“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印傳佛教曾一度盛於土生土長的道教,道教也因此逃避了歷史上數次“滅佛”一樣的浩劫。
蕪湖城隍廟受供了千年香火,看慣了吳楚煙雲。城隍出巡,全城喝彩。城隍廟是蕪湖老城廂最大的開放性公用建築(井巷模範監獄雖然也大,那可不是隨便進的),城隍廟裡駐紮過多支部隊。
文化
蕪湖是座歷史名城,她的建立與三國時期的東吳密切相關。據說,蕪湖城池是由孫權授命由黃池遷移而來,因此老城區至今還殘留著當時的許多遺蹟,如西內街的周瑜墓、馬號街縣衙
署的周瑜點將台、離老城區稍遠一點的小營盤等等。連歷史上號稱“中國第一座城隍廟”,也在老城區的東內街。據清人孫承澤撰寫的《春明夢余錄》記載:“蕪湖城隍廟,建於東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是紀念周瑜副將紀信的。在烽火連天的三國時代,蕪湖是東吳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個軍事要塞,長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合肥之戰,東吳失利退據蕪湖,曹操趁機發兵十萬攻打蕪湖,打算一舉殲滅孫吳。煙波浩渺的萬里長江上,霎時戰船如梭,刀光劍戟閃爍如燈,馬匹嘶吼,萬箭齊發,驚天動地的水上爭奪戰,在蕪湖江面上隆重上演。此時東吳大將周泰、韓當在浙江剿匪,甘寧、朱然、徐晃等人在湖北、江西前線對付蠢蠢欲動的蜀國。留守蕪湖的,只有三軍都督周瑜和老將黃蓋以及老弱殘旅兩萬餘人。
陽春三月江水上涌,曹操之師借著滾滾水勢,戰鼓雷鳴,齊聚長江和青弋江口岸,強行攻城。在曹軍潮水般一波又一波的攻擊之下,城牆被曹軍的石炮炸開一角,老將黃蓋被射傷,周瑜在苦苦死撐做好戰死的準備。就是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忽見紅袍小將揮舞長槍奔走如飛,他躍下城牆,在缺口處一夫當關。只見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桿長槍左挑右刺,曹軍在死傷一大片。三軍見此,信心大振,周瑜雙目圓睜揮劍躍馬當先,殺下城牆。曹軍的攻勢大挫,暫時退卻。戰後,小將自稱紀信(名字有待考證),少時習武,勇力過人。周瑜大喜,提升他為副將,命其堅守西門。在後來抵抗曹軍的幾次進攻里,紀信身先士卒,連殺曹軍大將三名,令攻城者聞風喪膽。半月後,孫權命周泰率五萬大軍增援蕪湖,曹軍退走合肥,蕪湖城轉危為安。周瑜命紀信鎮守蕪湖。在治理蕪湖的這段時間裡,紀信深感百姓深受戰禍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養農桑,將一座蕪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條。只是不幸的是,紀信英年早逝。他逝世後,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廟,把他塑成蕪湖城的守護神,香燭供奉。紀信,成為中國第一個城隍爺。
蕪湖當年的城隍廟,規模是相當深宏闊大的,它與縣衙一樣,坐北朝南,正對青弋江,廟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階在門前伸開,氣勢非凡。廟宇共三進,最外層的柵欄搭蓋著雨披,避免門前台階滴雨。下有寬大匾額“江東首邑,城隍靈祠”。門口左廂立有牛頭神、白無常,手持哭喪棒;右廂立有馬面神、黑無常,手拿條幅“你也來了”。 前殿門口是一對大石獅,裡面東西二側立有“哼、哈”二將之神像,並有一面巨大的羊皮鼓,人鬼有冤皆可前來告狀申訴。後有一天井,又稱配殿。兩廂是所謂“陰曹地府”的十大地獄。據說,人死後來到陰間,必經十殿閻羅的審問,如曾做過壞事,將受到嚴厲懲罰。穿過庭院,是城隍大殿,城隍端坐中間,左邊站一判官,拿著生死簿,大筆一勾,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大權;右邊站一公差,手拿勾魂牌和鐵索,專捉惡鬼下地獄……
蕪湖城隍廟對後世各地的城隍廟影響極大,最終形成中國特有的城隍文化現象。
北齊大將慕容儼率兵鎮守郢城的時候,受到敵軍攻擊,慕容儼日夜苦思攻敵的策略,夜裡夢到蕪湖城隍到來,不禁大喜,拜問制敵妙計。不想,當夜狂風大作,大雨傾盆,他即刻夢醒,披掛上陣,主動出擊敵人營壘,大獲全勝。從此,人們普遍相信城隍的神威,開始替城隍立廟。當然這是神話故事,但反映出當時人們渴望出現天賦神力的大無畏英雄來保衛每個城池百姓的安寧。到唐代,著名文學家如韓愈、杜牧、李商隱等,都曾撰寫過《祭城隍文》。利用城隍來監督各級政府官員廉潔從政的做法,從宋代就已開始,到明代得到進一步強化。朝廷規定,新官到任三日內,必須拜謁城隍廟,對城隍發誓“忠君愛民”,才能得到城隍的相助。南宋蕪湖縣令沈端節,為人謹慎守節,他剛接到指令為蕪湖地方長官,下車伊始即到城隍廟明誓城隍神,擺上蔬果香燭,念念有辭,曰:“某奉命為蕪湖令,不敢造次,謹依法奉公,如有傷天害理處,願神明察之、殛之。”他在任五年,風調雨順,確實應驗了自己立下的誓言,為蕪湖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曾多次帶頭捐出俸祿,修繕水利工程,有時竟弄到無隔夜糧的窘境。後來他調離蕪湖,百姓在城隍廟中辟有他的生祠,藉以表達對這位清官的深深懷念……
上世紀五十年代尚存的蕪湖城隍廟,是清代嘉慶年間在原址上重建的大廟。整個廟宇結構完整、古樸華麗、氣勢雄偉,無論在規模還是精美程度上都超過以往,成為江南一帶有名的廟宇。從資料中得知,1954年前,這座廟宇還基本保持原樣,還允許民眾參觀,但不久由蕪湖專員公署劃為大禮堂,大小菩薩偏堆一隅,有殘破不堪者被棄之青弋江中。到文化大革命時期,所有偶像全部被毀,廟宇改為皖南大戲院。
早年,人們進入城隍廟,一方面通過形象的道具可以明白“懲惡從善”的道德規範,另方面通過輔助文字的提醒,加深對城隍說教的理解,其中的楹聯就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它或為祈福語或為警世佳句,增添了城隍文化的內涵。蕪湖城隍廟前那副楹聯,就很好地詮釋了人間善惡“因果相報”的哲理:“為善必昌,不是不昌,祖上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必亡,不是不亡,祖上有餘德,德盡乃亡。”前殿廊檐下的石柱上,刻有楹聯:“欺己即欺天,虧心事難逃鑑察;有因必有果,到頭時不爽毫釐。”第三進即城隍殿的中堂,有楹聯說得詼諧有趣,讓人撫掌沉思:“淫人妻女,占人民房,欺凌鰥寡孤獨,這般兇徒,任你燒香也無益;孝於父母,友於兄弟,和睦鄉親鄰里,若個善士,見我不拜又何妨?”刻畫民間善惡,真是一針見血。
隨著統治者對城隍的重視,民間逐漸形成一整套崇拜城隍的禮儀和風俗。每年的“城隍會”,即城隍出巡的日子,市民家中十室九空,集中在出巡道上觀看隆重的典禮。根據城隍的地位,一般享有當地最高行政長官的儀仗。走在最前的是標著“城隍”的旌旗隊伍,緊接的是鑼鼓開道、嗩吶高吹,幾位扛著“肅靜”、“迴避”木牌的兵士耀武揚威地驅趕觀看熱鬧的民眾,後面就是所謂“白無常”、“黑無常”,戴著尖尖的高帽,身披金銀紙錢,面塗雜色,帽上書有“一見大吉”字樣,看著他們招搖過市的醜態,可以讓人啼笑皆非。正如魯迅先生在《無常》一文中說:“我和許多人———所最願意看的,卻在活無常。他不但活潑而詼諧,單是那渾身雪白這一點,在紅紅綠綠中就有‘鶴立雞群’之概。只要望見一頂白紙的高帽子和他手裡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都有些緊張,而且高興起來……”之後,才是城隍的大駕,他被八大漢高高地抬著,滿面紅光,被油彩塗滿臉頰的模樣,著實讓人覺得有趣。後面跟著衣著華麗的無常嫂,手拿大紅羅帕,忸怩作態,最大程度彰顯著俗世的笑料。特別是陰曆三月二十八,十里長街熱鬧非凡,家家張燈結彩,店鋪早準備好紙張香燭鞭炮等物,一俟城隍儀仗浩浩蕩蕩走進街口,鞭炮齊鳴,歡呼不斷,男女老少盡皆蜂擁上前,迎接城隍的巡視。
正月十五夜晚,城隍廟的“子孫燈”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前來接受城隍賜子的活動。正殿神龕前安放一圓形鐵架,架上里里外外許多層,共點九十九盞油燈。遠遠望去,一圈圈的燈火好像一層層希望,這些企盼得子的人們,焦急地等待城隍的“疏忽”,據說偷到一盞油燈即生貴子。然而廟中道士為了防止有人偷燈,在香案兩頭各站一人,被稱之“活鬼”。這些盼子的男女在長期摸索中總結出一套“偷燈”的經驗,他們派幾位漂亮的女子有意與道士搭訕,並做出種種風流挑逗的舉動,引得道士目迷神離,另有婦女便趁機下手嘬口將油燈吹滅,用寬大的衣襟一掃,嚴嚴實實遮住燈盞,神不知鬼不覺把油燈捎走……
城隍廟歷來又是展示蕪湖飲食文化的集中地。這裡的小吃既有蕪湖地方特色,又兼顧南北風味,餛飩、麵條、糍粑、蒸飯和各式葷素小吃應有盡有,一直是市民愛光顧的地方。同時,它又是大眾娛樂場所,到了節假日,廟內有許多攤販設點,什麼測字看相、唱戲說書、變戲法賣梨膏糖之類的攤點,吸引著無數人眾。清末民初,又多了賣字畫的攤頭,一些民間畫家作畫現賣,給城隍廟增添了高雅的文墨氣氛。當年著名畫家蕭尺木和他的書畫朋友,也常聚此切磋技藝,交換或贈出自己的畫作。清代一品大員黃鉞,也曾有詩稱贊城隍廟文化集市的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