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歷險記

蔬菜歷險記

一棵蔬菜,從種在田裡到端上市民餐桌,需要走多少路?從它的生長階段算起,種菜的各項成本已占毛收入的一半以上,蔬菜在流通過程中消耗的成本,甚至超過了蔬菜本身收購價,而農民不能直接進城賣掉它們,因為他們得為蔬菜交稅交費,由此看來蔬菜價格已不是單純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

背景資料

蔬菜歷險記蔬菜歷險記

城市開發占用大量城郊菜地,菜價居高不下

據調查稱,外地蔬菜千里迢迢運到杭州,油費、車費、過路費加上大量損耗,本來很便宜的蔬菜成本翻了幾番,最終都由消費者買單。可是,從氣候條件來看,杭州正是適宜種植蔬菜的地區,為什麼偏偏要捨近求遠,大量購進外地高價菜?杭州城郊農田裡,滿是齊腰深的荒草,2011年這700多畝農田將全用於其他用途開發,村裡的農民也將搬進高樓,結束農民生活。

山東壽光多數村民一樣,夏學慶一家靠大棚菜謀生。2010年,他家的西紅柿上市晚了半個多月,往年3月底就該上市的西紅柿,2010年4月中旬才上市。儘管品相比往年差,果型也小了,但剛一上市,竟也賣到5.2元/公斤。

一棵菜,從種在田裡到端上市民餐桌,需要走多少路?菜價又是如何層層加碼的?農民、中間商、零售商,管理者……究竟是哪個環節導致了菜價的高懸不下?誰才是價格上漲的最大獲利者?

流通暴利

在流通過程中消耗的成本,甚至超過了蔬菜本身收購價在流通過程中消耗的成本,甚至超過了蔬菜本身收購價

流通暴利”是一大推手,農民在產業鏈中仍處弱勢。
糧食、蔬菜、雞蛋等農產品今年(2010年)輪番漲價,漲價形成機理比較複雜,不同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成因各不相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
菜價上漲,除了種植成本推高外,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頻發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另外,部分地區城市化擴張加速,原有的專業菜地面積減少,相對穩定的蔬菜供給機制被打破,也是造成菜價波動的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流通環節的因素影響更多。

目前,我國大部分蔬菜從田頭到餐桌,一般要經過收購商、區域市場、批發市場、二級批發、農貿市場(早市、超市)等5個環節。今年一項調查顯示,1斤芹菜農民以0.3元多的價格賣給收購商,到了批發市場環節價格就變為0.6元,到了二級批發價格已漲到0.8元,經過零售環節加價,農貿市場上的價格能達到1.5元。
可見,在蔬菜的產銷鏈條中,菜農得到的地頭收購價僅為零售價的20%―30%左右,批發價則約為零售價的一半,終端零售才是獲利最大的流通環節。程國強說,農產品價格上漲後,部分農民確實收入比以前好了些,但他們分享到的利潤依舊非常低。一旦某種農產品供過於求,批發和零售可以通過調整價格維持利潤水平,由於農民的種植成本相對固定,收購價降低就必然使農民收益受損。
“流通暴利”的存在,表面看是國內農產品利益分配失衡,實質問題還是農戶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經營過於分散,議價能力弱,農民在產業鏈條中的弱勢地位仍然沒改變。

生長階段

成本
菜價漲了,種菜成本更高,菜農賺得並不多菜價漲了,種菜成本更高,菜農賺得並不多

種菜成本更高,各項成本已占毛收入的一半以上,菜農賺不到錢。

土地:去年新的兩個大棚占地7畝,其中2畝是從別的村民那兒轉包的,每畝費用800元,一共1600元,比上年貴了300多元。
種苗:過去是自己育苗,現在都是工廠化育苗後農民購買。今年西紅柿的種苗每棵價格已達0.8元,一個棚光苗子錢就要3000多元。
農膜:經營農膜十幾年的壽光宏馗塑膠製品經銷部經理徐效孔說,2009年春的時候,當地的普通膜價格約在1萬元/噸,今春漲到了1.3萬元/噸,而高檔膜的價格則是2萬元/噸。
大棚:夏家的大棚也沒有在幾次大風中被颳倒,有的種植戶多花了幾萬元重建棚子。建大棚的工人價格也已從原來的30元/天上漲到100元/天。
農藥:現在對蔬菜的安全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多用有機肥,少用化肥,成本要增加;用於打蟲、殺菌、防病毒的高效低毒農藥,一周打一次,一季下來差不多就要1萬多元。
運輸:兩次成品油提價等因素也使蔬菜運輸費大幅提高。從壽光髮菜到浙江嘉興等地的孔姓老闆說,原先租用一輛18噸的運貨車拉一趟的價格大約4300元左右,而現在變成了5300元。
人力:家裡的勞動力只有他和妻子,農忙時要僱人幫工。去年冬天最貴時一個人工也不過90元/天,可今年漲到140元/天,還不見得能僱到技術熟練的。再加上草帘子的支出和水電費用等,各項成本已占毛收入的一半以上。

行走階段

運輸成本

運輸成本運輸成本

有些菜在流通過程中消耗的成本,甚至超過了蔬菜本身收購價。像這車山西運過來的圓白菜,在當地的收購價是每斤一毛五,運費每噸500元左右,加上冷庫費用,人工費用,成本平攤到每斤菜上是三毛錢,達到了菜價的兩倍。而從路途更遠的甘肅、內蒙古、甚至海南運來的外地菜,運輸成本就更高。

物流商加價

蔬菜從收購到批發一般加價25%左右,但從批發市場到城內的零售市場,加價往往超過50%,其中少數菜品價格甚至翻倍。城內運輸難,賣菜成本高,使“最後一公里”菜價上漲幅度最大。

高速路費用

國內最大的土豆產區內蒙古烏蘭察布旗距北京不到400公里,但這裡的大批土豆要“進京”,竟需繞到800多公里外的山東壽光市,然後再“旅行”約500公里進京。菜地在減少的同時,菜農也在減少。

檢查費用

只有麵包車能裝菜,而且還能在市內道路上行駛。這些麵包車一旦被交警發現會罰款一兩百元,理由是客貨混裝。據介紹,一家蔬菜公司每年遇到路政部門查處的幾率為兩三次,罰款金額為10萬元左右。

上市階段

管理費用

農民不能直接進城賣菜,因為他們得交稅交費。各項管理費用才是大頭。

蔬菜從田間運到農產品物流園後,還要再經過五六個環節,才能出現在超市——假定一斤黃瓜在物流園區賣3元錢,運到城裡的超市就可能賣到7元,價格至少漲一倍。
進場費

攤主計算,前幾年租一個攤位只要幾百元,現在要一千多。原來進菜一個月200、300元油錢就夠了,現在要500、600元。現在一個月要比前幾年多花近1000元,這些絕大部分都要分攤到菜價里,以一個月賣1萬斤菜來算,每斤菜就要多賣0.5元。
攤位費

一些室內農貿市場,帶有某種“經營城市”的色彩,向菜販收取不低的費用,這些費用最終都要通過菜價轉嫁到市民身上。有的地方由於室內市場攤位租金太高,再加上其他各項管理費用,商戶不堪重負只能撤離,這應該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關注。

管理費

城市近郊的農民或者菜販,如果能在條件允許的地方臨時設攤,攤位費能少一些,附著在菜價上的經營成本,至少會被剝下一層來。不僅是攤位費,其他各項管理費用也未嘗不可以考慮降一降。否則,經營成本下不來,市民也就只能吃高價菜了。

影響因素

蔬菜價格蔬菜價格

蔬菜價格已不是單純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非市場因素也是一大主因。

囤貨炒作

很多批發商為了贏利,開始利用冷庫囤積部分耐貯存蔬菜,明明有貨也不賣,導致人為緊張,加劇了蔬菜的價格上漲。今年綠豆價格大漲,除了綠豆主要產地東北、雲南等地大旱,產地的批發商囤貨也是抬高價格的主要因素。去年東北綠豆幾乎絕收,當地的批發商就囤貨或者惜售,或是通過“炒豆”而牟利。

地價影響

不遠處正在荒草叢中忙碌的王阿姨告訴記者,她家原有三畝菜地,種了十幾年菜,原來每天至少可以賣100斤左右,自從去年這塊田被徵用後,她就沒法再大面積種菜了。現在,趁著這塊田還沒最後開發,王阿姨辟出這一小塊地,種的蔬菜剛夠自己家裡吃,一斤能賣的也沒有了。

市場風險——看不見的手

過去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主要由自然條件和市場供應等因素決定,而現在有的蔬菜品種的價格“忽高忽低”,已經不是單純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而是由市場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元素已經加入其中。

媒體評論

從農民的田頭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中間有採購、運輸、批發、零售等環節,如果每個環節都要剝一張皮,在進入城市之後的批發、零售環節,還要橫生出許多管理、攤派費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有一些非市場作用在裡面起作用,那么城市菜價不貴、不扭曲,那才怪。

管理好通脹預期,是當前巨觀調控的重要內容。據商務部最新統計,全國食用農產品市場價格已連續10周上漲。其中,蔬菜、豬肉、雞蛋等價格也逐步攀高,農產品價格上漲就像“擊鼓傳花”,此伏彼起。作為與百姓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生活必需品,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對於管理好通脹預期意義重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