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元”時代

全國城市多家菜市場顯示:蔬菜價格已經進入“元時代”。在近20種蔬菜中,至少1/3的蔬菜要價超過4元/斤,1元/斤以下的蔬菜幾乎絕跡。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4月CPI上漲2.8%,其中,農副產品“貢獻卓著”:鮮菜價格上漲24.9%,鮮果價格上漲16.4%,推高CPI約1.9個百分點。

背景

時令蔬菜比豬肉貴
蔬菜市場蔬菜市場

自從春節過後,農產品的價格就一直高位運行,12元一斤的綠豆,8元一斤的大蒜,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品種加入到“瘋漲大軍”,大大增加了市民菜籃子的負擔。
重慶記者2010年05月10日在解放碑部分超市看到,每公斤價格在6元以上的時令蔬菜比比皆是。最貴的是雲南豌豆片,每公斤20元;最便宜的是長白蘿蔔,每公斤1.16元。時令蔬菜藤菜,每公斤6元;虎皮青椒,每公斤8元;莧菜,每公斤11元;苦瓜,每公斤7元;紅苕尖,每公斤10.96元;木耳菜,每公斤8.56元。
蔬菜價格堪比肉價。記者從解放碑部分超市了解到,三線肉每公斤賣價僅9.96元;保肋肉每公斤11.16元,與莧菜、紅苕尖價格差不多。
南京市民王女士向記者反映,雜糧漲價比之蔬菜更為“兇猛”:“去年綠豆3元/斤,今年已經賣到11元/斤。李國祥也強調,農產品漲價也不能排除商家投機和惡意炒作行為作祟。
菜價高了,“進口費”漲了,“菜奴”、“果奴”冒出來了。通脹壓力已經從專家口中的數字變為普通人的“體感”。是菜價上漲連累了CPI上漲,還是信貸發放過度引發全民通脹預期推高消費品價格?當消費者對CPI的“體感”與統計數據之間出現較大差值時,通脹真相究竟如何?

概述

蔬菜價格已經進入“元時代”。在近20種蔬菜中,至少1/3的蔬菜要價超過4元/斤,1元/斤以下的蔬菜幾乎絕跡
“去菜市場逛一圈,竟然很難看到1元/斤以下的菜。有些當季菜,比如莧菜,都是4、5元一斤。帶100元出門買菜,經常兜里空空回去。回去一算賬,連僱主都不相信錢用得這么快。”老家在安徽的熊芝香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

蔬菜價格蔬菜價格

熊芝香是一名在上海打工的專職鐘點阿姨,2010年以來,每個月與僱主核對買菜的賬單時,她就愈加清楚地感覺到“東西貴多了”。
最近幾天,她服務的幾個家庭都經常吃蠶豆。“蠶豆賣4元5斤,幾乎是菜場裡最便宜的蔬菜了。”熊阿姨對記者說。
一向“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自稱“原本不太在乎錢”的白領Emma最近也體會到了食品價格上漲的壓力。她在部落格里抱怨:“茄子8元一斤,散養母雞20元一斤,買兩隻雞花了200元。現在花錢都覺得肉疼。”
在聯華超市蔬菜櫃檯工作的況女士對2010年以來的蔬菜價格變化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她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過年後,蔬菜價格一直在上漲,她所在超市上架蔬菜的零售價比年初時平均翻了近一番。
記者走訪上海浦東新區多家菜市場,發現蔬菜價格已經進入“元時代”。在近20種蔬菜中,至少1/3的蔬菜要價超過4元/斤,1元/斤以下的蔬菜幾乎絕跡。

通脹

“全面通脹來了”?
上海社會科學院商業研究中心主任朱連慶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說,這一輪由房產轉移到日常消費品的漲價是一種“恐慌性整體漲價”
除蔬菜外,包括水果、糧油在內的其他食品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繼“房奴”出現後,最近,網路上甚至出現了自稱吃不起蔬菜、水果的“菜奴”、“果奴”。
南京市民王女士向記者反映,雜糧漲價比之蔬菜更為“兇猛”:“去年綠豆3元/斤,今年已經賣到11元/斤。前兩天,家門口的超市還賣斷貨了。”
王女士反映的情況得到有關專家的印證。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頗為感慨地總結:“農產品價格上漲一輪接一輪;一個產品接一個產品;一個環節傳導到一個環節。”
除了農產品漲價外,“衣食住行”中的“衣”這一項也讓消費者感覺“手頭吃緊”。

通脹通脹

在上海浦東某外貿公司工作的白領蔡小姐最近有點“怕逛街”。“上個月的CPI真的只有2.8%?”接受記者採訪時,她首先質疑CPI數據有“忽悠之嫌”。據她描述,她經常購買的幾個品牌的鞋子、衣物和化妝品,今年夏季新品的價格都讓她“很受驚”。“去年三五百,今年就七八百,去年一千出頭,今年就兩千出頭。”蔡小姐說,“8000多元的工資,以前還經常買點品牌貨,現在偶爾出手都要糾結半天。”
“從蔬菜到衣帽鞋襪,這些物品漲價,在我看來與全面通脹有關。通脹預期催高了物價。”上海社會科學院商業研究中心主任朱連慶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說,這一輪由房產轉移到日常消費品的漲價是一種“恐慌性整體漲價”。
“全面通脹來了,能不能遏制住,我看很難說。”朱連慶說。

深度分析

農產品非“原罪”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分析,從巨觀角度看,通脹確實引發了農產品價格攀升。但從農產品自身出發,四重因素左右農產品價格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4月CPI上漲2.8%,其中,農副產品“貢獻卓著”:鮮菜價格上漲24.9%,鮮果價格上漲16.4%,推高CPI約1.9個百分點。
面對上述數據,不少消費者把農產品漲價歸因於通脹,又把通脹“歸罪”於農產品。但專家分析指出,農產品漲價有其他誘因。
李國祥分析,從巨觀角度看,通脹確實引發了農產品價格攀升。但從農產品自身出發,四重因素左右農產品價格。
首先是供給因素。李國祥認為,以綠豆為代表的雜糧價格翻番與供給偏緊直接相關。“我國雜糧高度自給。今年,雜糧產區受惡劣氣候影響明顯減產。我們深入產區調研,發現不少地區減產三成。”李國祥透露,減產同時,農民種植雜糧的積極性不高。考慮到雜糧沒有被納入國家政策保護範圍,並且過去種植效益也不好,“很多地方生產萎縮”。
供給不足造成農民產生“漲價預期”。李國祥稱,調查中發現不少農民有惜售心理,有雜糧也暫時不願意出手。
此外,成本因素也必須納入考量。“人力成本、土地租金和農業生產資料都漲了,農產品自然要漲價。”李國祥說。
最後,需求拉動效應也是農產品漲價的誘因之一。隨著國人生活水平提高,對蔬菜、水果和雜糧的消費需求增加了,而這一輪農產品漲價,推漲的正是上述品種。
不過,李國祥也強調,農產品漲價也不能排除商家投機和惡意炒作行為作祟。
數據顯示,4月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分別上升6.8%和12%。上述數據的傳導效應將影響CPI,這從另一側面印證農產品並非CPI攀高惟一推手。
“體感”被放大
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王明權呼籲,為了減緩居民對通脹的“放大感受”,政府應該繼續提高居民工資,“最低工資標準提高15%仍然幅度不夠”。
既然農產品並非通脹背後最大的推手,公眾的視線自然就轉移到了“信貸”上。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投資拉動模式”救中國經濟於危難,與之相伴,“投資拉動”帶來的通脹風險也如同始終“懸在中國經濟頭頂上的劍”。有專家質疑,信貸寬鬆導致目前通脹壓力大增,並呼籲國家應該適時調整貨幣發放量。
然而,並非所有專家都認同我國通脹壓力已到“臨界點”。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王明權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就指出,貨幣被大量投放,但投放的很多項目短期內看不到效益,這讓CPI“顯得”比較高。不過,這些項目的效益今後都會逐步顯現。
“GDP要達到8%,CPI控制在3%左右是合理的。”王明權說,“市場經濟條件下,物價波動很正常。當前,CPI過低反而不是好事。目前,我國通脹壓力還沒有達到需要格外重視的程度。預計兩三年後,通脹問題才需要特別重視。”
王明權以農產品漲價為例分析通脹利弊。在他看來,當前農產品價格上漲是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結果。隨著農地和農業人口減少,農產品漲價是必然趨勢。與此同時,農產品漲價有益農民收入增長,甚至可以通過農產品流通環節解決大量就業。
此外,王明權表示,隨著居民收入增長,物價上漲仍在居民承受範圍內。但考慮到居民日常生活接觸到的消費品種類遠遠達不到CPI統計依據的300多種,CPI統計結果往往就會與居民感受存在“差異”。
“舉例來說,蔬菜價格上漲明顯,但壓力鍋或縫紉機沒漲價,我們不會天天去買縫紉機,所以,居民的CPI感受就因蔬菜被‘放大’了。”王明權說。
他呼籲,為了減緩居民對通脹的“放大感受”,政府應該繼續提高居民工資,“最低工資標準提高15%仍然幅度不夠”。畢竟居民對通脹問題如此“敏感”,歸根到底是因為手中缺錢。

有關評論

京華時報:不必為蔬菜漲價推高通脹驚慌

蔬菜市場蔬菜市場

大蒜價格暴漲,甚至貴過豬肉。針對近期媒體關注的三七等中藥材和大蒜、綠豆等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國家發改委近日表示,將繼續加強價格異常波動相關商品的監測預警,抑制個別品種價格的不合理上漲,嚴厲打擊借乾旱、低溫、暴雨等異常天氣因素炒作、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行為等。
4月份經濟數據公布後,CPI同比漲幅2.8%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中國是否已經發生通脹,央行是否應該加息,股市、樓市下步如何走,特別是CPI同比漲幅2.8%背後的推手究竟是誰?專家、百姓以及國家職能部門都在找尋、議論、探討。雖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對於蔬菜價格上漲特別是蒜價等個別品種暴漲是推高物價的罪魁,大家意見基本一致。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食品價格上漲5.9%,其中4月份蔬菜價格平均走高24.9%,蔬菜對物價總水平提高的貢獻超過90%。部分蔬菜品種價格翻了幾番,尤其大蒜的價格上漲了幾十倍。包括一些專家在內,呼籲加強監管、降低蔬菜價格特別是大蒜價格的呼聲此起彼伏。國家發改委也開始調查部分蔬菜價格畸形漲價的緣由。說實在,蔬菜價格上漲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普通百姓感受最為直接。只從去年底罕見寒潮以來,蔬菜價格攀升到高位後,就一直沒有下來。大蒜價格自從攀升到每市斤4元以後,已經連續15個月在高位運行並且還在不斷走高。由此帶動辣椒、大蔥等蔬菜價格也出現走高情況。現在到市場上,一元以下的蔬菜很難見到。
儘管如此,筆者仍然認為,對蔬菜價格上漲助推通脹不必驚慌,不必害怕和擔憂。這輪持續較久的蔬菜價格上漲與去年以來中國自然氣候異常,自然災害不斷有關。從去年底寒潮以來,中國又先後出現了西南大旱玉樹地震、罕見倒春寒以及正在發生的南方罕見暴雨洪水。只要災害過去、氣候正常,蔬菜生產、運輸就會立即恢復正常,供給就會增加,價格自然就會下來。其二,蔬菜在中國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商品,是透明度最大的東西,價格高的訊息會及時、順暢地傳到種植者那裡,生產就會迅速增加,價格很快就會下來。其三,蔬菜作為農副產品,一直以來價格與工業品相比處於過低狀態,影響著農民的增收。蔬菜價格適度上漲不但能夠調動種植積極性,而且能夠增加農民收入。政府需要做好的是以維護種植者利益、維護市場秩序為出發點,加強市場監管,防止中間商囤積居奇、壟斷市場和價格,使得市場機制失靈,不但使得種植者得不到利益,而且也坑害市民,擾亂市場。保證市場透明、信息暢通,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儘量減少中間環節利潤,這是政府應該做好的。這幾天,筆者到市場調查發現,一些蔬菜價格已經出現下降跡象,雖然大蒜陳蒜價格依然很高,但是新蒜只有2元左右一市斤。畸高蒜價已經很難挺下去,大蒜投機商正在面臨巨大風險。大蒜價格正在快速走向崩盤。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真是由蔬菜價格推高的通脹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件“幸事”。
真正可怕的是,高房價引發的通脹預期恐慌,國家大宗商品漲價的輸入型通脹,水電氣煤等資源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對通脹的助推作用。這些商品市場化程度非常低,壟斷性經營嚴重,一旦漲價就不會再下來,是一個只會漲不會跌的商品,這誰不害怕呀?這才是通脹的大敵,這才是防通脹的重點。切不可轉移防通脹的注意力,更不要把防通脹的注意力引導到不利於農民利益的方向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