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廷黻(1895~1965)
正文
中國歷史學家,民國時期外交家。湖南寶慶(今邵陽)人。1895年12月7日(光緒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生於家鄉。1911年由教會資助赴美求學。先後就讀於派克學院預科(1912~1914)、奧柏林學院(1914~1918)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19~1923),攻讀歷史,獲哲學博士學位。1923年回國,先後任天津南開大學 (1923~1929) 、國立清華大學(1929~1935)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歷史系主任,對清華歷史系建設起了重要作用。他主張兼重中外歷史,兼采中外史學研究方法。這時在清華執教文史的梁啓超逝世,蔣廷黻除與中文系合聘陳寅恪,又增聘了雷海宗等教授,以充實師資。他還先後培養了一批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分別擔任各方面專史研究,如王信忠、邵循正、朱慶永、張德昌、梁方仲、張蔭麟、吳晗等。清華大學歷史系因而成為綜合的歷史研究中心。蔣廷黻重視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檔案資料的整理工作,他以當時首次影印刊布的清宮檔案《籌辦夷務始末》為基礎編輯了《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上、中兩卷),收購散藏於民間的檔案,編輯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籌辦夷務始末補遺》(同治五年以下未編成)。
蔣廷黻在研究中國近代外交史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對近代中外關係變化如何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看法。“九·一八”事變後,他強調審時度勢,反對在軍事、經濟、外交方面全無準備的情況下冒險出戰。他因此遭到輿論譴責。由於其主張與蔣介石的對日政策一致,蔣於1934年約請他到廬山面談,並借其休假旅歐之便委以蔣介石私人代表身分訪蘇,試探蘇聯支持中國抗日的可能性。1935年12月蔣廷黻以非國民黨員的學者身分參加國民黨政府,被任命為行政院政務處長,從此離開清華大學。後從事外交事務,1945年被任命為中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1961年11月改任台灣駐美大使(1965年4月離職),兼駐聯合國代表(1963年7月離職)。1965年10月9日於紐約逝世。
蔣廷黻非常重視中俄、中蘇關係與東北問題的研究。於1932年寫成《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一書中從順治到鹹豐部分,以後又發表有關文章多篇。1938年寫成大綱性的《中國近代史》一書,提出中國人能否近代化將關乎國家興亡的觀點。蔣廷黻是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作還有《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上、中)、《蔣廷黻選集》(台北文星出版社),譯著有海斯著《族國主義論叢》(Eassays on Nationalism)。1987年湖南嶽麓書社將蔣廷黻著《中國近代史》輯入《舊籍新刊》重新出版(同時還收入了《評〈清史稿·邦交志〉》、《琦善與鴉片戰爭》及《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等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