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兆和

蔣兆和

蔣兆和(1904~1986),中國現代卓越的人物畫大師和美術教育家。作為徐悲鴻的追隨者,蔣兆和是徐氏寫實主義繪畫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和積極的弘揚者,他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西畫之長,創造性的拓展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謹,表現人物內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國人物畫史上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基本信息

簡介

蔣兆和蔣兆和

蔣兆和(1904~1986),原名萬綏,3歲時改名兆和。四川瀘州人,中國現代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為徐悲鴻寫實主義繪畫體系的重要人物。其畫以骨法用筆為基,融匯西畫造型之長和山水畫的皴擦點染技法,畫風質樸、深邃,筆墨精湛嫻熟,人物形象真實、生動,在豐富中國水墨人物畫的表現手法方面頗有創造。

蔣兆和早年兼事工藝美術油畫雕塑,其早期作品有:《賣小吃的老人》、《賣子圖》及巨幅畫卷《流民圖》等。後期作品有《小孩子與鴿子》、《杜甫像》等。出版有《蔣兆和畫冊》、《蔣兆和畫集》、《蔣兆和畫選》等。發表有《國畫人物寫生的教學問題》、《關於中國畫的素描教學》等論文。

作為徐悲鴻的追隨者,蔣兆和是徐氏寫實主義繪畫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人物和積極的弘揚者。徐悲鴻去世後,其所倡導的“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的理念和教學體系,主要靠蔣兆和進行延續和深化。晚年,蔣兆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徐氏繪畫觀,注重中國傳統繪畫因素的滲入融合

傳承弟子

范曾馬振聲姚有多等都曾師從蔣兆和先生。

繪畫特色

蔣兆和的藝術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前期

以素描為基礎,從寫生入手,將西洋畫的速寫和中國畫的白描融合在一起,並以骨法用筆和以線造型的傳統國畫方式來創作。代表作品是揭示當時深受苦難的中國最底層小人物悲慘的命運的《流民圖》。

晚期

他吸取中國傳統水墨技巧和傳統人物畫重神韻、重筆墨情趣的優長,在寫實與寫意之間架構全新的筆墨技法,使中國的水墨人物畫由文人士大夫審美情趣的跡化轉換為表現人生、人性,表達人文關懷、呼喚仁愛精神的載體。

工作經歷

1904年生,自幼家貧。

1920年至上海,曾畫廣告,從事服裝設計,並自學西畫。[2]

1927年受聘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為圖案系教員。

1930-1932年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素描教授,並參加臨時青年愛國宣傳隊繪抗日宣傳畫。

1935年至北平,次年返四川正式開始現代水墨人物畫創作

1937年春返北平,任京華美術學院教授、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師,並舉辦個展。

1947年受聘於國立北平藝專。

代表作品

《杜甫像》
蔣兆和 《杜甫像》蔣兆和 《杜甫像》
《杜甫像》畫於1959年,這個時期正是蔣兆和藝術創作的高峰期,他在把握光影與造型結構能力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畫面上,他用素描的明暗法結合傳統人物畫重結構的線描手法,表現“詩聖”的孤寂與傲骨。一改傳統繪畫中塑造人物的概念化傾向,著力刻畫杜甫的個性特徵,注重人物的心理描繪,但不拘泥於文人畫的程式和規範,用筆大膽、粗放和自由。通過著力刻畫詩人的面部表情,讓人油然體會“詩聖”憂國憂民卻又壓抑無奈的心境,整個畫面充滿悲憤蒼涼的色彩。

《流民圖》

《流民圖》(局部)《流民圖》(局部)
《流民圖》是一幅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淪陷區誕生的反戰巨作。
關於《流民圖》,徐悲鴻在《四十年來北京繪畫略述》中是這樣提及的,“在淪陷之前,蔣兆和已以新中國畫在故都成名,淪陷期間,蔣曾寫大幅《流民圖》出陳於太廟,末一日,即受日本人干涉,蔣即攜畫奔上海,此畫今無下落”。
這幅畫後來找到了,雖殘破更顯其彌足珍貴。後來蕭瓊先生將它捐給中國美術館,成為館藏的國寶。
全作品通過對100餘位無家可歸者躲避日軍轟炸、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痛苦情狀的塑造,展現出由侵略者造成的餓殍遍地、生靈塗炭的人間悲劇。畫面沒有直接出現燒殺搶掠的侵略者形象,而是通過一個個滿面愁容、疲憊不堪、倒地而息的人物群像,揭示了侵略者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國破家亡的毀滅性創傷。《流民圖》以史詩般的藝術形式,揭示了戰爭的苦難,在中國美術史與世界美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蔣兆和與徐悲鴻人物畫藝術特徵分析

蔣兆和與徐悲鴻、林風眠是20世紀中國畫改革三大家。在改造中國傳統人物畫方面,蔣兆和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在畫中表現下層人物的艱苦,形成“滿紙窮相”。正如劉墨所言,從蔣兆和開始,中國藝術能夠直接面對痛苦而慘澹的人生了。受到徐悲鴻的指點,蔣兆和汲取西畫有用因素來發展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繼續發展徐悲鴻開創的改革中國畫之路。蔣兆和(1904-1986年),四川瀘州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輾轉上海、南京、北京等地,以畫廣告、肖像、服裝設計、美術教育等謀生,並自學素描、油畫、雕塑、圖案。蔣兆和運用國畫的筆墨紙色,以“骨法用筆”為原則,以豐富的線(即筆法)樹立形象的骨幹,又吸收山水畫的技法,附以皴擦和墨法以充實人物的結構,既體現了中國畫的造型規律,又融入了西洋素描表現體積和結構之長。他以國畫為本,吸收西洋藝術的科學成分,冶中西藝術於一爐,而使國畫人物的表現技法有了創造性的發展。作品多為“滿紙窮相”的人而畫蔣兆和在改造中國傳統人物畫方面,是一位不可忽視的畫家。1904年蔣兆和生於四川瀘州窮困的書香門第之家,自幼好學詩文書畫,10歲便能為人畫像。16歲起,蔣兆和輾轉於上海、南京、北平、四川等地,從事為人畫像、商業美術、美術教育,並自學素描、油畫、雕塑、圖案,但苦於無人指導。後結識徐悲鴻,他對蔣兆和留學法國一事多番費心,不僅安排蔣兆和跟隨蔣碧薇女士學習法文,還申請了500元留學官費。即便如此,蔣兆和還是沒有去成,因此為陳傳席惋惜,一是他太窮,二是文化不高,三是外語不通,造成出國留學有困難。不過這並未成為蔣兆和繪畫的絆腳石。也正因為這樣的艱苦,激發了他對繪畫的堅定信念,後天主動摸索油畫、素描等。對此,陳傳席表示,比起許多受正規美術教育、經名師指點的學生,這是蔣兆和的天賦與勤奮在起作用。他還透露,蔣兆和連大學門都沒進過,24歲時,卻被中央大學聘請去教圖案,因為他的圖案設計作品在上海的美術展覽會上很出色。勤奮補闕了他早年錯過的學藝時光。在題材與風格上,由於幼年的境遇,他的畫很自然地同情勞苦大眾。這在他的畫冊中有所體現,“識吾畫者皆天下之窮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餓殍……但不知我們為藝術而藝術的同志們,又將作何以感?作何所求?!”因此,他的作品多為“滿紙窮相”的人而畫。劉墨認為,從蔣兆和開始,中國藝術不僅可以表現固有的超然、高雅,同時也能夠直接面對痛苦而慘澹的人生了。而為藝術界所公認,蔣兆和“滿紙窮相”的代表作當屬1941-1943年創作的《流民圖》。這幅畫卷高2米,長約26米,全圖共有100多人。蔣兆和深入北京、上海、南京一帶的日偽占領區,畫了大量速寫,打破了自己以往多作單人肖像的畫法,是中國畫史上自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之後最大型的人物畫。劉曦林認為,《流民圖》雖是巨幅宏構,整個看來卻類如群像構圖,它是用了許多可以互相獨立的肖像、肖像的組合,展示了一幕歷史的悲劇。他進一步表示,作品沒有直接把悲劇衝突訴諸畫面,但卻通過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性來揭示悲劇命運,具有深沉的悲劇氣氛。劉墨指出,它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徐悲鴻是開拓者蔣兆和是發展者蔣兆和師法並非一成不變。劉曦林透露,由於父輩均長於書畫,蔣兆和幼年便受到民族傳統藝術薰陶,少年時代,他對山水、人物、花鳥和書法都已有基本素養。從家鄉到上海後,因畫廣告謀生需要,他開始攻習西畫,積十餘年自修,對於素描、油畫、雕塑語言有了較多理解。又因其多接觸寫實的一派,天資穎慧,勤於鑽研,故有了堅實的造型能力。在現代中國繪畫史上,徐悲鴻與蔣兆和均是中國人物畫大家。1927年,蔣兆和結識徐悲鴻,並在他的指導與影響下,個人風格發生重大變化。這在蔣兆和的《徐悲鴻——回憶徐悲鴻專輯》中有所體現,“在結識徐悲鴻之前,由於我的境遇,很自然地同情勞苦大眾,並用寫實的手法去揭示他們悲慘的命運,但還不是很自覺地走這條道路。通過徐悲鴻的提醒,在我思想上更加明確起來。多年來我在創作和教學中都是遵循著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並在徐悲鴻的鼓勵和啟發下,扎紮實實地把握造型本領,從西畫中汲取有益的科學因素……發展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因此,蔣兆和認為,“拙作之採取‘中國紙筆墨’,而施以西畫之技巧者,乃求其二者之精,取長補短之意,並非敢言有以改良國畫,更不敢以創造新途。”陳傳席認為,蔣兆和的成功是受到徐悲鴻的啟導,走的是徐悲鴻倡導的藝術道路,故應成為“徐蔣系統”。在“徐蔣系統”里,尤其在人物畫上,陳傳席指出,徐悲鴻是開拓者,蔣兆和是發展者。具體怎么理解?陳傳席進一步指出,徐悲鴻用嚴謹的線條勾勒出輪廓,其後,人體的凹凸、明暗以及各組織結構處,均用水墨畫素描。然而,徐悲鴻素描本來很精緻,用水墨畫素描,又十分謹慎小心,故嚴謹精確有餘,生動瀟灑不足。但徐悲鴻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以素描為基礎,改革發展中國畫,而蔣兆和便在這條道路上發展。陳傳席繼而總結,“和徐悲鴻的素描式國畫人物相比,蔣兆和的人物畫嚴謹不及,而生動過之。”晚年筆墨“實在沒有精彩之處”徐悲鴻國學基礎甚厚,出口成詩,精通書法,留學海外。而蔣兆和由於早年原因,學藝條件遠不如徐悲鴻。從他題畫的文字亦可看出。蔣兆和曾寫過一些帶有民間藝人與情懷的詩,如“且喜抱孫度晚年”、“二月二日龍頭昂”、“燦爛光輝滿門牆”、“兒孫滿堂心操碎,越是老年越痴心”等。儘管蔣兆和具有天賦,在繪畫路上努力探索,但早年的缺憾始終無法完全補闕。“《流民圖》是他一生中最佳的作品,之後,他的作品水平便下降了。”陳傳席指出,和大部分寫實主義人物畫家一樣,蔣兆和晚年的作品趕不上早年,他的畫中表現出來的主要是技術性,而文化修養不足。而劉墨亦認為,上世紀50年代的蔣兆和,儘管晚年在認識上有了明確提高,但是藝術水平卻比早年有明顯下降,畫得並不好,造型不說,即使是筆墨,也實在沒有精彩之處。落實到作品當中,怎么來理解?劉墨指出,蔣兆和的筆墨嚴格地被束縛在造型的較為單一的功能上而不能自由,其線條也因為書法功力的欠缺而顯得刻板、拘謹,一些畫更由於環境原因而顯得有宣傳畫的味道,人物姿態不但不生動,而且造作,陷入了概念化、類型化之中。劉墨還以《太白沉思圖》為例分析其作品線條與墨色的漏洞。畫中作者用線之簡括有如齊白石,卻少了白石老人的力度;李白倚著的那塊石頭,墨色虛浮;右下角的那些菊花從花鳥畫的眼光來看,也很初級。中國畫本身固有的空靈、自然、虛渺等美學品格,在他那裡並不易見到,而他似乎也從來沒有認真地在這方面下過功夫。蔣兆和到了後期,漸漸走向用毛筆擦出素描感的效果,不僅人物形象不如以前生動,筆墨效果更不如以前生動。陳傳席還以1981年所作的兩幅《杜甫像》與1959年畫的《杜甫像》來對比,以此來認證自己的觀點。

創作年譜

1920年流徒上海謀生,曾畫廣告,從事服裝設計,並自學西畫。

1927年與徐悲鴻初交,次年被聘為南京中央大學圖案系教員。

1930年至1932年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素描教授。“一·二八”事變後,參加臨時青年愛國宣傳隊繪抗日宣傳畫,後失業。

1935年轉徙北平,接辦友人所創畫室授徒,並為齊白石塑像。次年返四川,正式開始現代水墨人物畫創作。

1937年春返北平,“七·七”事變後被困於淪陷區,以畫像謀生,曾任京華美術學院教授,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師。

1937年於北平舉辦個人近作展。

1943年於北平舉辦《流民圖》畫展,不及一日被禁,次年轉赴上海展出。

1947年被徐悲鴻聘為國立北平藝專教授。

1950年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二、三屆理事,為第四屆顧問,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第三、四、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文教委員會委員。

1981年先後於深圳、北京與夫人蕭瓊舉辦書畫展。出版有《蔣兆和畫冊》、《蔣兆和畫集》、《蔣兆和畫選》等。發表有藝術教育論文《國畫人物寫生的教學問題》、《關於中國畫的素描教學》、《中國水墨人物畫的造型規律》等。

1989年,《流民圖》浮雕於瀘縣落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